大蒜价格从黄金时代走向崩盘 蒜农有退意没退路
大蒜价格从黄金时代走向崩盘 蒜农有退意没退路
大蒜价格战已持续多年,“蒜你狠”和“蒜你贱”互为攻守,大蒜价格轮番暴涨暴跌,到了2012年,蒜农和蒜商已经熟知对方的底牌,结果是:战争进入了僵持阶段。双方博弈的结果,并没有分出输赢。
2012年的纠结为2013年埋下重要的伏笔:高价和低价都已失去了市场支撑,2013年,等待大蒜的或许将是比暴涨暴跌更可怕的滞销。
“蒜你狠”从何而来?“蒜你贱”将往何处去?这场蒜价大战将会给2013年市场带来怎样的启示?
蒜场战争
价格怎么权衡都纠结
相比往年,今年大蒜入库的时间向后推迟了半个多月。8月6日,是蒜农郭祥卖出最后一批蒜的日子。2.6元,这是几度博弈后的成交价。1200元,这是每亩地带给郭祥的损失。30万吨,这是目前山东金乡大蒜的库存缺口。
山东金乡是全国闻名的大蒜之乡。不少蒜农和郭祥一样,在左右权衡之后接受了一个折中的价格,相比往年,今年金乡大蒜不但入库时间推迟了半个月,而且入库量尚显不足。究其原因,在于蒜农和蒜商都在痛苦地博弈,相当“纠结”。
蒜农们的痛苦在于,眼睁睁看着蒜价在僵持中从每斤4元掉到如今的不到3元。
现实很残忍:大蒜一旦发芽就更卖不出价,早晚得把蒜卖给储藏商进行冷藏。入库期限越是临近,坚持高价就越没有意义,选择妥协只不过是早晚的事,否则只能赔得更惨。
令人意外的是,占据主动的蒜商却也并不觉得占到了便宜。市场不景气,需求不旺盛,在蒜商们看来,即使是这个蒜农眼中低得不能再低的价格,也还是意味着风险。
正是这种顾虑,蒜商们在期限临近之前也并不急于收购市场上的大蒜。北京新发地市场的蒜商刘裕认为:“这个价格对我们来说也是妥协的结果,毕竟我们也不能让自己明年5月之前都无货可卖。”
2012年的蒜市,在这样的沉闷气氛中进入了收官阶段,也给蒜价波动的历史写上了新的一笔。
从黄金时代到崩盘时代
“蒜你狠”一词出于2010年,“蒜你贱”则出自2011年蒜市崩盘期间。但早在此之前,大蒜价格的暴涨暴跌就已不是什么新闻。
2005年,大蒜价格上扬曾创历史最高价格,每公斤交易批发价在7元左右,超市零售价已卖到12元/公斤左右。2006年初,由于出口量增大等原因,价格直到新蒜上市才有所回落。
2006年底,大蒜价格再次快速上涨,价格接近每公斤5元。时值市场“供销两旺”,国际、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蒜价一路走高,大蒜不仅价高而且好卖,这段时间也被看作是大蒜市场的“黄金年代”。
然而好景不长,2007年,市场上的大蒜价格已经开始回落,5月份已经降至每公斤3元,而新蒜上市后价格直落到每公斤1.5元左右。2007年底,大蒜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幸好当时正是大蒜需求较大的时期,蒜价得以稳定在每公斤1.9元上下。
2008年新蒜上市之后,蒜价却再也无法“淡定”,蒜市彻底崩盘,价格直落到每公斤0.5元,蒜农进入“越种越赔”的尴尬处境,许多蒜农放弃种蒜。由于产量有所下降。2008年底,蒜市开始抬头。
2009年春后,大蒜价格开始上扬,由于近年的大蒜种植面积又大量减少,产量下降趋势出现,到了2009年10月大蒜入冷库开始,大蒜价格开始抬头,上扬至每公斤7元左右。
蒜价上涨的势头延续到了2010年。2010年春后,大蒜市场的最高价达到了每公斤8元左右,10月份达到最高价每公斤12元左右。
此时,暴涨的蒜价早已引起媒体的注意,在刚刚兴起的微博上,“蒜你狠”的名头也开始叫响。而一些更有远见的报道者早在2009年底就大胆地预言:2011,大蒜崩盘!
2011年,“蒜你贱”如约而至,只是谁也没想到来势会如此迅猛。2011年6月份,各产地新蒜上市。2011年本就是个“大年”;受到2010年的行情鼓舞,大蒜产地的种植面积又多有增加;偏又赶上天公作美,天气适合大蒜生长。几个因素相加,极大地提高了当年的大蒜产量,大蒜一夜之间供大于求,价格骤降,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滞销现象,大量蒜农“卖蒜无门”,甚至出现了弃蒜、毁蒜的现象。
粮油的普遍涨价将种蒜的成本逐步提高,此时的蒜农已经被高涨的成本逼上了绝路。但市场是无情的,直到2011年底甚至2012年初,低迷的蒜价甚至没有给过蒜农们回本的机会。
“蒜你狠”王者很难归来
峰回路转。当2012年3月,大蒜减产30%的消息传出时,整个市场陷入了美好的预期当中。从蒜农到蒜商,每个人都在期待蒜价高峰的再次到来。“蒜你狠”的归来几乎成了大蒜市场的精神支柱。
“蒜你狠”确实来了。5月开始,大蒜市场价迅速攀升到每公斤10元左右,甚至出现了蒜商抢蒜的情况。不少炒作者也借此机会进入大蒜市场,想趁着蒜价高企时大赚一笔。
那些高价抢到蒜的炒作者,最后却傻了眼:不同于2006年,如今的市场已经不复景气,低迷的需求和对价格的敏感使得高价大蒜毫无悬念地陷入了滞销的境地。而蒜市背后真正的“大佬”们此时已将去年低价收购的老蒜高价出清,他们需要的只是等待,等到大蒜入库的时节,所有的高价泡沫都只能灰飞烟灭。
起初,蒜农和炒蒜者们尚能坚持抬高价格,与储存商们僵持一番。整个6月份,蒜市就沉浸在这种悲壮的博杀气氛中。但到了七八月份,眼看着大蒜将要毁于发芽,即使再顽固的蒜农,再精明的炒蒜者,也只能在储存商给出的价格面前妥协。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2012年的大蒜市场,看不明白的人亏了,看明白的人也并不乐观,而更大的不安却仍在酝酿。
一个可怕的事实已经若隐若现: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高价没有任何用处,只能使你的产品滞销。从今年的情况看来,大量蒜农已经对市场感到心灰意冷,萌生退意,很可能造成明年大蒜减产,拉高价格;大蒜的储量又不如往年,年内可能出现短缺。另一方面,蒜农种蒜的成本也已经达到峰值,每斤蒜至少要卖到每公斤3.9元才不至于亏本。
一边是蒜农的成本压力,一边是市场的需求压力。蒜价低了,蒜农不愿卖,结果是死市;蒜价高了,市场接受不了,结果是滞销。
2013年的大蒜市场,前途更加渺茫。
蒜市调查
蒜农有退意没退路
对蒜农来说,2012年的回忆充满了不甘。很多人到现在也不太明白,为什么明明是涨价之年,自己却还是赚不到钱。
河南蒜农姜有明几天前刚把手头的蒜一股脑卖给了蒜商,对他来说,今年的行情实在难以读懂。“感觉价格挺高,但是不实在,高得很虚。而且市场上的价格没有反映到我们这儿,即使是蒜价最高的时候,经销商从我们这儿收蒜仍然是压价收的。”
在姜有明看来,大蒜市场上谁都可以赚钱,唯独蒜农是听人摆布的,不但赚不到钱,还得承担亏损。“蒜价涨的时候,经销商低价收蒜;蒜价低的时候,经销商的收购价比成本价还低。你别看市场上大蒜卖得贵就觉得种蒜的赚了钱,种蒜的和市场中间还隔着道墙呢!”
而对于这种现状,姜有明也表示没什么办法。“想我们这么干,每年都提心吊胆的,有口饭吃就不错了,谁会想那么多?其实我们种蒜的根本不关心什么炒作之类的,那些离我们太远。我们只要每年种蒜别亏本就行,再能赚点就太好了!”
像很多同行一样,金乡蒜农梁广义从2011年起就已经萌生退意,想要离开大蒜市场。“去年的行情你也知道,太伤人了。当时我地里的大蒜全都砸在手里,当时真的心灰意冷,不想再干了,感觉种蒜实在是吃力不讨好。”
话虽这么说,梁广义今年还是种了大蒜,结果又被行情折腾了一年。“还好今年至少没亏,两年忙下来也就将将打平吧。折腾来折腾去,钱还是那点钱,没赚也没赔。”梁广义苦笑道。
梁广义坦言,尽管对蒜市没了信心,但很多蒜农实际上没有退路。“种蒜种了十几年,哪儿那么容易改种别的?周围十里八乡都是种蒜的,常来的商家也都是收蒜的,更何况种别的也不保赚啊,只能忍着吧!”
蒜商有生意没市场
“不好做?简直太难做了!”说起今年的大蒜市场,在山东和北京一线从事买卖的蒜商刘裕信手剥着刚从车上卸下来的大蒜,话语间有不少怨气,“我知道种蒜的都觉得我们把钱赚走了,但我们也有我们的难处啊。做买卖又不是为人民服务,谁不是为了有口饭吃呢?”
在刘裕看来,市场的低迷是今年蒜市的最大问题。“大蒜高价的时候有,但稍微贵一点销量就一落千丈,这在往年是没有的。要不是市场实在不给力,今年本来是赚钱的好年头。”刘裕告诉记者,由于顾虑到市场需求,蒜商在收蒜时只能尽量压价,伤害了蒜农也是“没有办法”。
被蒜农指责把钱都赚走,刘裕觉得自己“躺着都中枪”。“其实我们也是薄利,市场价之所以高,并不是高在我们这儿。我们往下还有好几级经销商、分销商。”刘裕手指开着面包车来收蒜的客户说,“要是我们就能把蒜卖到市场价,他们的买卖还做不做了?”
“其实我们卖蒜的和种蒜的都一样,都是赌运气而已。”金乡蒜商王鹏手下有冷库,可以存蒜,比起一般蒜商要“高端”一些,但要赚钱还是得靠运气。“都说看明白市场就能赚钱,但从天气到人心,总有你看不明白的。我们能存蒜,相比之下灵活性就更强一些,胜面也就大一些,但归根结底,运气还是很重要。”
2012年,王鹏的运气还不错。现在他的冷库里已经装满了收上来的新蒜,这些就是他的筹码。“明年就靠这些去‘赌’了,不过输赢还真不好说。”王鹏笑称。
王鹏对明年的蒜市并不看好,用他的话说,市场的心理价位就是大蒜价格的“天花板”,现在这个“天花板”正变得越来越低,生意就只能越来越难做。“种蒜的、卖蒜的终归都是赌徒,只有市场才是唯一的庄家。现在庄家都不想玩了,谁还能赢?”
专家观点
建立收储基金平抑价格
山东农业大学蔬菜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刘世琦研究大蒜市场多年,他认为,作为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大蒜远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国家对大蒜产业的重视程度还未及粮油产业,而我国大蒜的常年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每年有4万到6万吨出口量,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农产品,对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是有贡献的。”
刘世琦将今年的蒜市迷局归因于天气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但称蒜农和蒜商的囤货、惜售是情有可原的。“低买高卖是商业规律,无可厚非,但政府应该从中起到调节作用,通过建立收储基金等方式帮助市场调节价格,促进大蒜产业的均衡发展。”
对于“蒜你狠”的说法,刘教授则认为有些“不负责任”。“这种评论没有考虑到蒜农的疾苦,种蒜的成本和去年蒜农的亏损,是不恰当的,大蒜价格有所上涨是正常的,将蒜价波动归咎于炒作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大蒜产业链过短是软肋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倪元颖则认为,大蒜市场的现状部分原因在于目前国内大蒜加工产业链过于简单,多以鲜蒜销售为主,深加工产品非常少,因此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经济效益也相对较低。
“目前我国大蒜的主要消费渠道是国内直接鲜食以及保鲜出口,相比之下经济效益很低。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值与自然产值的比例通常在3比1左右,美国甚至能达到3.7比1,而我国还不到0.5比1。而且这样的消费模式受产销失衡影响很大,而且在市场需求降低时会非常乏力。”
倪元颖表示,大蒜产业想要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深加工,依靠品牌价值。这样一来,一方面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和我国大蒜产销失衡的矛盾,避免“蒜你狠”、“蒜你贱”的频繁出现。
记者手记
始于天灾兴于人祸
多年以来,无论是暴涨还是暴跌,大蒜市场上都没有真正的赢家。今天赚到钱的,明天难免亏得更多。面对频繁波动的大蒜价格,无论是生产者、商家还是消费者,都难免觉得自己吃了亏,难免有些怨天尤人。
那么,大蒜价格的波动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呢?
天灾,也就是自然因素。大蒜本身有大小年的生长规律,每年的产量会有所波动,一年丰收一年歉收,这是自然因素;气候的温暖或者寒冷会影响大蒜的质量和产量,这也是自然因素。两者相加,就决定了大蒜当年的产量;而产量,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价格。
蒜价暴跌,往往从丰收开始;蒜价暴涨,往往以减产为开头。
2011年的例子就告诉我们,比起质量,产量才是决定农产品价格的真正命脉。是年,金乡等主产地大蒜全面丰收,而且质量极好,堪称少见。然而由于产量过剩,大蒜出现大规模滞销,市场全面崩盘,直到年底尚未恢复元气。
反观2012年“蒜你狠”的开始,也正是由于“大蒜减产30%”的传言。由此可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蒜市场的走势。如此看来,“天灾”不可谓不存在。
天灾难避,却可以通过人力来缓解。人力若不作为甚或推波助澜,那么便是“人祸”。
屡次蒜价波动,背后都不乏游资炒作的影子。即便不能影响大势,但其在市场中起到的作用也绝不能说是积极的;通过建立存储基金的方式来平抑价格,已经倡议多年,亦未见实施。这些作为或是不作为,无疑是为天灾推波助澜的“人祸”。
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蒜价大幅波动,既是天灾,又是人祸;它始于天灾,兴于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