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涨,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2007-09-30 10:09
糖类
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一路上扬,其中食品行业价格上升最为明显,其飙升程度不亚于一支进入牛市的绩优股。在超
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一路上扬,其中食品行业价格上升最为明显,其飙升程度不亚于一支进入牛市的绩优股。在超市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奶制品到方便食品再到肉类制品,各类产品价格上涨虽参差不齐,但提价已成共同趋势。进入07年下半年,食品行业各细支品类纷纷加入提价大军,各地“涨”声一片。据统计,近来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涨幅连续突破3%的警戒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这种局面下,本刊记者选取了在食品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猪肉,小麦,棕榈油,乳清粉,白砂糖,包材,运输和人力等成本费用进行分析,对食品行业最近以及今后的成本走势做出了分析和预测。
“金”猪年,“金”猪肉
2006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生猪和猪肉制品的价格一路攀升,到“金”猪年(2007年),猪肉的价格再攀高峰,颇有“金猪”的味道。在整体食品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我国猪肉价格的涨势尤其明显,进入5月份,猪肉涨价的压力迅速下沉到各相关行业,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中,有的地区猪肉的价格已超过16元/公斤。几乎达到了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图1)
其实,回看一下2006年生猪养殖行业的惨淡经营,2007年的肉价上涨就不那么出人意料了。据官方资料显示,2006年的生猪存栏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其中能繁母猪的数量仅为4206万头,同比下降了14%。生猪的存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空缺?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受粮价的影响。近年来,玉米和豆粕价格的上涨带来了饲料成本的提高,养殖行业的负担随之加重。另外,2006年生猪高热病、蓝耳病疫情在全国部分养殖场流行,造成养殖行业的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大大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随后,一味宰杀却不补栏的现象变得十分普遍。经济学上讲,当供求关系出现失衡,价格波动的号角也将就此拉响。猪肉供求关系的演变是由一整条产业链组成的,其价格变化是一个整体扩散的过程。生猪从出栏到变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中间要经过很多环节,包括养殖户,中间代理商,加工厂和猪肉零售商等。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利益分享,继而反映到价格上来,但无论是消费还是生产,供求关系的变化都是根本原因。当供求出现失衡,猪肉价格便会飞速攀升,压力也逐步扩散到与之有替代关系的牛羊肉和禽蛋、食用油等产品上。“猪肉太贵了,先吃别的吧”,这是肉价“疯狂”后人们的普遍想法,但这样的想法刚刚蔓延到3月份,鸡蛋价格已经突破了7元一公斤。(图2)
就目前来看,价格上涨已成定势,行业关注的焦点已经由是否上涨变为今后涨价的程度。中国肉类协会会长李水龙在“2007世界肉类组织第四届猪肉大会”上向媒体透露,目前猪肉价格属于“阶段性”涨价,肉价可能随着市场调查逐步回落。另外还应该考虑到,猪肉价格的变动存在一个周期性。小猪从成长到出栏需要一个5-8个月的自然生长期,因此到年底新一轮生猪成熟后猪肉的价格有望进入一个缓冲阶段,而近期仍将在高位运行。
小麦趋于平缓的“峰后”时光
食品行业走势见高,粮食价格的上涨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粮食价格在食品成本费用中占据很大比重,食品行业原辅材料的上涨,跟粮价的上涨密不可分。影响粮食价格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就长期看来,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使食品消费大大增加。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干旱,洪涝等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直接影响到食品产业的供应。化肥和能源价格的居高不下也使粮食生产成本增加。
就短期来看,由于油价上涨,生物燃料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青睐,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和国内的企业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玉米和大豆作为原始材料用于加工乙醇和生物柴油,造成了对玉米大豆等粮食产量需求的增加。加上2006年国际粮食产量下降和粮食储备减少,国际粮价迅速上涨,进而带动了国内粮价的变化。受国际市场粮价的影响,我国小麦价格呈现先抑后扬然后逐步趋稳的态势。(图3)面粉的价格也随着小麦水涨船高。在超市中可以看到,近来特一粉的平均售价涨了近20%。
下半年面粉价格走势如何?专家认为,2007年粮食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粮农组织最近发布消息称,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会有所增长,市场供给量也会增大,这将缓和国际粮价上涨的势头,预计2007年世界粮食总体水平价格将上涨3%~5%左右。另外,今年我国夏粮也已获得丰收,而且从供求关系看来,我国小麦今年并不会产生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价格也不会跟着国际环境产生大起大落的态势,预计未来整个市场行情以保持稳定为主。
奶荒时节,乳品企业面临困境
在乳制品行业中,由于奶牛数量减少而引起的全球牛奶制品价格上涨已经渐渐波及到了下游产业,甚至会在整个乳品产业链蔓延。全球性奶源产量下滑,原因在于奶源主要供应基地新西兰和欧美两大生产区产量急剧下降,再加上欧盟由于农业补贴减少,饲养奶牛成本上涨,许多农民舍不得给奶牛喂食,造成奶牛减产,直接导致欧盟牛奶市场供应量减少。但是奶源近年来在需求方面却是不断增加的,奶源制品价格自然也随之大幅提高。
在我国,乳品企业对大包粉,乳清粉等原材料进口依赖程度比较高,因此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也格外明显。据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介绍,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全球奶粉及原料供应的70%~80%由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供应,近来新西兰连续干旱使得中国奶制品行业受到严重打击,大包粉和乳清粉的涨幅均超过100%。中国乳制品企业利润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企业还面临断货的危险。这一危机使本来竞争就很激烈的奶制品行业面临更大的竞争,价格战逐年加剧,行业利润由2004年的10%下滑到5%。乳饮料因此也遭遇着不小的寒流。乳业巨头伊利和蒙牛同样无法避免价格的纠缠从而选择调整价格来保持利润。奶粉方面,进入8月份,包括明治、惠氏、多美滋以及三鹿、蒙牛等中外品牌奶粉,纷纷大幅提价。如明治婴儿奶粉从130元/罐提价到195元/罐,涨幅高达50%,另外,三鹿部分产品也将有近20%的上浮。据预测,奶荒将持续到2009年,大包粉的价格仍保持在4.5~5万元左右,乳清粉的价格稍有下降但是幅度也不会很大。
辅料走势稳中有升
棕榈油作为一种廉价的食用植物油,在食品工业具有其他食用植物油无法取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对棕榈油的需求不断增加,进口数量不断加大,使得该产品成为我国仅次于大豆油的第二大植物油消费品种。最近一段时间,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下滑导致国际市场期货价格提高。进而连带到国内市场行情。继2006年国内棕榈油的跌宕起伏之后,2007年国内市场呈现继续攀升的势头。(图4)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国内食用油市场价格会出现小幅波动并存在一定的上涨空间。
食糖价格方面,由于国际原油上涨牵动的原材料涨价,加上欧盟食糖产量的下降和国内南方制糖企业开榨时间推迟,导致出现国内市场食糖产量减少,产区供不应求的情况。糖价随之波动。1992年时食糖才1500元/吨,为近几年的最低水平,到2006年的时候白糖已经涨到了5400元/吨,2007年糖价持续在3600~4000元/吨浮动,涨幅相对2006年较为平稳。对于后期的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是从长期看,供大于求的市场供应关系决定了糖价后市整体维持下行走势,若局势出现反弹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运输、包材、认证,不可逃避的成本
在其他方面,由于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直接影响到运输成本提高,加上人力物力费用不减使企业在压缩物流运输费用方面的空间非常有限。中国的原油市场走势直接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近几年的油价已经在去年夏天达到了最高点,未来油价重心将有所下移(图5)。同时,包材价格也居高不下,用于制作易拉罐的铝材由年初的1800元/吨涨到2800元/吨。而多用于制作PET瓶的石油衍生品价格也跟着持续走高。虽然我国人均工资较2002年有了2位数的增长,但是运输和包装价格的上涨成为不争的事实,企业面临的压力也在增加。另外,就包装来说,2006年9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启动3大类39种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并于8月底对此次列入准入范围的39种产品进行无证查处。QS(食品用塑料包装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提高了食品包装行业的整体水平,督促一部分企业整改,而一部分质量实在不能过关的企业也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同时,认证也带来成本增加。对此,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来缓解成本上涨的压力。
成本居高不下 , 缓冲时期即将到来
面对此番涨价大潮,不管对企业还是厂家来说都是个敏感的话题,价格是影响利益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等成本的上涨让众多食品行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许多利益本来就不丰厚的企业更是苦不堪言。面对现今严峻的市场形式,一些企业表示涨价也是无奈之举。不涨,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的利润无法保证,有些小企业甚至会因此而倒闭。涨,销售的压力又纷至沓来,消费者的承受度也是个重要的问题。
另外,如果行业中的强势品牌坚持不涨价,对该品牌的行业市场来说将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将因此被排挤在行业之外。但是危机也是商机,一些有实力且目光敏锐的大企业也在此时寻找机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把精力放在优化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上来,力求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这必将有利于提高品牌竞争力和企业更加持久的发展。当然,一些受此次涨价影响不大的企业借机提价的做法也是存在的,这给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隐患。在国家政策上,我国近期出台的关于进口关税和出口退税的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取消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这一政策无疑增加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拉动进口放缓出口。国内生产原料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竞争,价格也因此会受到抑制。
如此看来,虽然2007年食品行业的物价水平处于一个比较大的上涨压力之下,但是上涨的幅度有限。随着食品原材料数量的缓和和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物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可能在年底有所减慢,据预测,到年底,居民消费指数仍在高位运行,全年有可能突破3%,但是幅度也很有限,不会因此带来高速的通货膨胀。预计到2008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干预和生产原材料的逐步增加,价格将会趋于平稳。
变化即为永恒,各企业在这次涨价大潮中,应抢占先机,科学预测市场,而不是盲目跟从,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抓住机遇迎接挑。
“金”猪年,“金”猪肉
2006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生猪和猪肉制品的价格一路攀升,到“金”猪年(2007年),猪肉的价格再攀高峰,颇有“金猪”的味道。在整体食品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我国猪肉价格的涨势尤其明显,进入5月份,猪肉涨价的压力迅速下沉到各相关行业,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中,有的地区猪肉的价格已超过16元/公斤。几乎达到了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图1)
其实,回看一下2006年生猪养殖行业的惨淡经营,2007年的肉价上涨就不那么出人意料了。据官方资料显示,2006年的生猪存栏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其中能繁母猪的数量仅为4206万头,同比下降了14%。生猪的存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空缺?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受粮价的影响。近年来,玉米和豆粕价格的上涨带来了饲料成本的提高,养殖行业的负担随之加重。另外,2006年生猪高热病、蓝耳病疫情在全国部分养殖场流行,造成养殖行业的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大大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随后,一味宰杀却不补栏的现象变得十分普遍。经济学上讲,当供求关系出现失衡,价格波动的号角也将就此拉响。猪肉供求关系的演变是由一整条产业链组成的,其价格变化是一个整体扩散的过程。生猪从出栏到变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中间要经过很多环节,包括养殖户,中间代理商,加工厂和猪肉零售商等。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利益分享,继而反映到价格上来,但无论是消费还是生产,供求关系的变化都是根本原因。当供求出现失衡,猪肉价格便会飞速攀升,压力也逐步扩散到与之有替代关系的牛羊肉和禽蛋、食用油等产品上。“猪肉太贵了,先吃别的吧”,这是肉价“疯狂”后人们的普遍想法,但这样的想法刚刚蔓延到3月份,鸡蛋价格已经突破了7元一公斤。(图2)
就目前来看,价格上涨已成定势,行业关注的焦点已经由是否上涨变为今后涨价的程度。中国肉类协会会长李水龙在“2007世界肉类组织第四届猪肉大会”上向媒体透露,目前猪肉价格属于“阶段性”涨价,肉价可能随着市场调查逐步回落。另外还应该考虑到,猪肉价格的变动存在一个周期性。小猪从成长到出栏需要一个5-8个月的自然生长期,因此到年底新一轮生猪成熟后猪肉的价格有望进入一个缓冲阶段,而近期仍将在高位运行。
小麦趋于平缓的“峰后”时光
食品行业走势见高,粮食价格的上涨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粮食价格在食品成本费用中占据很大比重,食品行业原辅材料的上涨,跟粮价的上涨密不可分。影响粮食价格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就长期看来,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使食品消费大大增加。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干旱,洪涝等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直接影响到食品产业的供应。化肥和能源价格的居高不下也使粮食生产成本增加。
就短期来看,由于油价上涨,生物燃料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青睐,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和国内的企业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玉米和大豆作为原始材料用于加工乙醇和生物柴油,造成了对玉米大豆等粮食产量需求的增加。加上2006年国际粮食产量下降和粮食储备减少,国际粮价迅速上涨,进而带动了国内粮价的变化。受国际市场粮价的影响,我国小麦价格呈现先抑后扬然后逐步趋稳的态势。(图3)面粉的价格也随着小麦水涨船高。在超市中可以看到,近来特一粉的平均售价涨了近20%。
下半年面粉价格走势如何?专家认为,2007年粮食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粮农组织最近发布消息称,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会有所增长,市场供给量也会增大,这将缓和国际粮价上涨的势头,预计2007年世界粮食总体水平价格将上涨3%~5%左右。另外,今年我国夏粮也已获得丰收,而且从供求关系看来,我国小麦今年并不会产生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价格也不会跟着国际环境产生大起大落的态势,预计未来整个市场行情以保持稳定为主。
奶荒时节,乳品企业面临困境
在乳制品行业中,由于奶牛数量减少而引起的全球牛奶制品价格上涨已经渐渐波及到了下游产业,甚至会在整个乳品产业链蔓延。全球性奶源产量下滑,原因在于奶源主要供应基地新西兰和欧美两大生产区产量急剧下降,再加上欧盟由于农业补贴减少,饲养奶牛成本上涨,许多农民舍不得给奶牛喂食,造成奶牛减产,直接导致欧盟牛奶市场供应量减少。但是奶源近年来在需求方面却是不断增加的,奶源制品价格自然也随之大幅提高。
在我国,乳品企业对大包粉,乳清粉等原材料进口依赖程度比较高,因此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也格外明显。据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介绍,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全球奶粉及原料供应的70%~80%由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供应,近来新西兰连续干旱使得中国奶制品行业受到严重打击,大包粉和乳清粉的涨幅均超过100%。中国乳制品企业利润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企业还面临断货的危险。这一危机使本来竞争就很激烈的奶制品行业面临更大的竞争,价格战逐年加剧,行业利润由2004年的10%下滑到5%。乳饮料因此也遭遇着不小的寒流。乳业巨头伊利和蒙牛同样无法避免价格的纠缠从而选择调整价格来保持利润。奶粉方面,进入8月份,包括明治、惠氏、多美滋以及三鹿、蒙牛等中外品牌奶粉,纷纷大幅提价。如明治婴儿奶粉从130元/罐提价到195元/罐,涨幅高达50%,另外,三鹿部分产品也将有近20%的上浮。据预测,奶荒将持续到2009年,大包粉的价格仍保持在4.5~5万元左右,乳清粉的价格稍有下降但是幅度也不会很大。
辅料走势稳中有升
棕榈油作为一种廉价的食用植物油,在食品工业具有其他食用植物油无法取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对棕榈油的需求不断增加,进口数量不断加大,使得该产品成为我国仅次于大豆油的第二大植物油消费品种。最近一段时间,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下滑导致国际市场期货价格提高。进而连带到国内市场行情。继2006年国内棕榈油的跌宕起伏之后,2007年国内市场呈现继续攀升的势头。(图4)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国内食用油市场价格会出现小幅波动并存在一定的上涨空间。
食糖价格方面,由于国际原油上涨牵动的原材料涨价,加上欧盟食糖产量的下降和国内南方制糖企业开榨时间推迟,导致出现国内市场食糖产量减少,产区供不应求的情况。糖价随之波动。1992年时食糖才1500元/吨,为近几年的最低水平,到2006年的时候白糖已经涨到了5400元/吨,2007年糖价持续在3600~4000元/吨浮动,涨幅相对2006年较为平稳。对于后期的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是从长期看,供大于求的市场供应关系决定了糖价后市整体维持下行走势,若局势出现反弹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运输、包材、认证,不可逃避的成本
在其他方面,由于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直接影响到运输成本提高,加上人力物力费用不减使企业在压缩物流运输费用方面的空间非常有限。中国的原油市场走势直接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近几年的油价已经在去年夏天达到了最高点,未来油价重心将有所下移(图5)。同时,包材价格也居高不下,用于制作易拉罐的铝材由年初的1800元/吨涨到2800元/吨。而多用于制作PET瓶的石油衍生品价格也跟着持续走高。虽然我国人均工资较2002年有了2位数的增长,但是运输和包装价格的上涨成为不争的事实,企业面临的压力也在增加。另外,就包装来说,2006年9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启动3大类39种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并于8月底对此次列入准入范围的39种产品进行无证查处。QS(食品用塑料包装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提高了食品包装行业的整体水平,督促一部分企业整改,而一部分质量实在不能过关的企业也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同时,认证也带来成本增加。对此,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来缓解成本上涨的压力。
成本居高不下 , 缓冲时期即将到来
面对此番涨价大潮,不管对企业还是厂家来说都是个敏感的话题,价格是影响利益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等成本的上涨让众多食品行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许多利益本来就不丰厚的企业更是苦不堪言。面对现今严峻的市场形式,一些企业表示涨价也是无奈之举。不涨,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的利润无法保证,有些小企业甚至会因此而倒闭。涨,销售的压力又纷至沓来,消费者的承受度也是个重要的问题。
另外,如果行业中的强势品牌坚持不涨价,对该品牌的行业市场来说将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将因此被排挤在行业之外。但是危机也是商机,一些有实力且目光敏锐的大企业也在此时寻找机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把精力放在优化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上来,力求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这必将有利于提高品牌竞争力和企业更加持久的发展。当然,一些受此次涨价影响不大的企业借机提价的做法也是存在的,这给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隐患。在国家政策上,我国近期出台的关于进口关税和出口退税的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取消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这一政策无疑增加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拉动进口放缓出口。国内生产原料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竞争,价格也因此会受到抑制。
如此看来,虽然2007年食品行业的物价水平处于一个比较大的上涨压力之下,但是上涨的幅度有限。随着食品原材料数量的缓和和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物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可能在年底有所减慢,据预测,到年底,居民消费指数仍在高位运行,全年有可能突破3%,但是幅度也很有限,不会因此带来高速的通货膨胀。预计到2008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干预和生产原材料的逐步增加,价格将会趋于平稳。
变化即为永恒,各企业在这次涨价大潮中,应抢占先机,科学预测市场,而不是盲目跟从,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抓住机遇迎接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