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极其丰沛
博客视点:中国粮食极其丰沛-食品产业网
看过前面的分析,可能大家就会相信,中国今后肯定不会再发生饥荒问题的,这点可以放心。但是,有些人或许会说了,即使不发生饥荒,但是会不会发生粮食涨价呢?如果那样也会对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可能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首先,我们必须强调,未来即使粮食价格有所上涨,也会是有限的。其价格不会涨到离谱,让老百姓买不起的地步。实际上,在目前粮食价格已处在相对高位的基础上,再涨50%可能都是很难达到的。
其次,我们还必须强调,即使要大量开发住房,大量供地,就所需占用的耕地而言,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建住房毕竟是一个集约用地的方式。而且,为了能够让土地得到更为高效的使用,我们已经采取了多盖高层建筑,增加容积率等措施。也就是说,即使建房所需耕地面积再大,占用的耕地再多,其对耕地面积总量的影响也是相当小的。我前面一再强调的“大规模供地”,只是相对于目前这种挤牙膏式的、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供地方式而讲的。
事实上,虽然没有拿到确切的数据。但是,就修建住房所需占用的耕地面积来说,也不见得就比目前我们正在大规模修建的铁路、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占用的多出多少。
另外,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还会焕发出人们种粮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土地进入到种植这一领域中。其实,在我过去的采访中,我知道,在2008年之前的中国,土地的撂荒现象是相当严重的,在浙江,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农民自己的自留地都撂荒了,之所以撂荒,是因为种地不赚钱,或至少是赚钱不多,没有吸引力。但是假如粮价等继续上涨上去,那么种地就不再是不赚钱的事情了。
实际上,随着近年来粮价上涨到如今这样较为合理的水平,已经让人们种粮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并让不少撂荒的土地重新耕作了起来。如果粮价继续上涨,由于赚钱的向往,相信必定能够让更多撂荒的土地重新耕种起来。
除撂荒的耕地之外,中国其实还有许多亦农的土地没有得到利用,比较大规模的成片土地有位于山东的黄河三角洲、以及江苏的沿海滩涂地带等,目前,这两块地域各自都拥有数百万亩的荒地,其实都是可以改造为农田的。
根据经济日报的一篇报道,在2006年,全国宜农荒地达到3535万公顷,相当于当年耕地面积的27.2%。这些后备土地资源主要包括荒草地、沼泽地、滩涂、苇地,其中荒草地最多,滩涂次之。但是由于之前粮食作物单价低,使得人们将这些土地改造为农用地的积极性不高。而随着粮价的提升,也会让这些土地改造后变得有利可图,必然会积极开发这部分土地了。
除此之外,我们在粮食的增产领域其实也是有很大潜力的。根据《竞报》2005年的一篇报道,我国不同地区粮食产量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高施肥量地区(东部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仅占全国的30.5%,而产量却占全国的34.4%;中施肥量地区(中部地区)播种面积占全国近44.7%,产量占全国的46%;低施肥量地区(西部地区)虽然播种面积占全国的24.6%,但产量不到全国的20%。如果在中西部都能达到东部地区这样的施肥水平,其产量都可以获得很大提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非常有信心地表示,我国到2015年的粮食亩产目标是达到900公斤。他说,根据大多数专家学者的估算,水稻的光能利用率最多是2.5%,按照这个标准,“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的极限是——单季稻的最大产量为 1500公斤每亩。而目前我国的粮食单产水平是怎样呢?根据袁隆平的介绍,目前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为420公斤。实际上,很可能是有些出入的。可以简单计算一下,2007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1万亿斤,以15亿亩粮食耕地种粮计算,那么亩产只有334公斤。实际上,由于我国相当部分省区的粮食种植都是双季的,也就意味着实际产量可能更低。由此可见,提高产量有着多么大的潜力!
只要粮食价格能够升高一些,达到比较经济的高度。所有这些如果实现都会大大增加粮食的供应,并反过来平抑粮食的价格。因此,即便粮食价格上涨,也不会升高到很高。而之所以目前粮食生产,撂荒地未耕种,亦农地未开垦,关键还是由于目前的粮食价格没有给予足够的刺激。
实际上,类似的情形我们已经在国际市场上看到过一出了:2008年,由于粮食价格连续3年大幅攀升,刺激各国争相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结果,到2008年年底的时候,全球谷物产量、库存量等都比上一年度有大幅的增加。根据美国农业部2010年3月份的报告,2008/09年度世界小麦产量预计可达到创纪录的6.84亿吨,比上年度大幅提高12.02%。粮食产需关系因此发生逆转,也使得之后的小麦价格持续走低。
有这样的前例,足以让我们有足够信心相信,未来,即使扩建住房占用了部分耕地,粮价的上涨幅度也将会是十分有限的。
首先,我们必须强调,未来即使粮食价格有所上涨,也会是有限的。其价格不会涨到离谱,让老百姓买不起的地步。实际上,在目前粮食价格已处在相对高位的基础上,再涨50%可能都是很难达到的。
其次,我们还必须强调,即使要大量开发住房,大量供地,就所需占用的耕地而言,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建住房毕竟是一个集约用地的方式。而且,为了能够让土地得到更为高效的使用,我们已经采取了多盖高层建筑,增加容积率等措施。也就是说,即使建房所需耕地面积再大,占用的耕地再多,其对耕地面积总量的影响也是相当小的。我前面一再强调的“大规模供地”,只是相对于目前这种挤牙膏式的、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供地方式而讲的。
事实上,虽然没有拿到确切的数据。但是,就修建住房所需占用的耕地面积来说,也不见得就比目前我们正在大规模修建的铁路、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占用的多出多少。
另外,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还会焕发出人们种粮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土地进入到种植这一领域中。其实,在我过去的采访中,我知道,在2008年之前的中国,土地的撂荒现象是相当严重的,在浙江,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农民自己的自留地都撂荒了,之所以撂荒,是因为种地不赚钱,或至少是赚钱不多,没有吸引力。但是假如粮价等继续上涨上去,那么种地就不再是不赚钱的事情了。
实际上,随着近年来粮价上涨到如今这样较为合理的水平,已经让人们种粮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并让不少撂荒的土地重新耕作了起来。如果粮价继续上涨,由于赚钱的向往,相信必定能够让更多撂荒的土地重新耕种起来。
除撂荒的耕地之外,中国其实还有许多亦农的土地没有得到利用,比较大规模的成片土地有位于山东的黄河三角洲、以及江苏的沿海滩涂地带等,目前,这两块地域各自都拥有数百万亩的荒地,其实都是可以改造为农田的。
根据经济日报的一篇报道,在2006年,全国宜农荒地达到3535万公顷,相当于当年耕地面积的27.2%。这些后备土地资源主要包括荒草地、沼泽地、滩涂、苇地,其中荒草地最多,滩涂次之。但是由于之前粮食作物单价低,使得人们将这些土地改造为农用地的积极性不高。而随着粮价的提升,也会让这些土地改造后变得有利可图,必然会积极开发这部分土地了。
除此之外,我们在粮食的增产领域其实也是有很大潜力的。根据《竞报》2005年的一篇报道,我国不同地区粮食产量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高施肥量地区(东部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仅占全国的30.5%,而产量却占全国的34.4%;中施肥量地区(中部地区)播种面积占全国近44.7%,产量占全国的46%;低施肥量地区(西部地区)虽然播种面积占全国的24.6%,但产量不到全国的20%。如果在中西部都能达到东部地区这样的施肥水平,其产量都可以获得很大提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非常有信心地表示,我国到2015年的粮食亩产目标是达到900公斤。他说,根据大多数专家学者的估算,水稻的光能利用率最多是2.5%,按照这个标准,“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的极限是——单季稻的最大产量为 1500公斤每亩。而目前我国的粮食单产水平是怎样呢?根据袁隆平的介绍,目前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为420公斤。实际上,很可能是有些出入的。可以简单计算一下,2007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1万亿斤,以15亿亩粮食耕地种粮计算,那么亩产只有334公斤。实际上,由于我国相当部分省区的粮食种植都是双季的,也就意味着实际产量可能更低。由此可见,提高产量有着多么大的潜力!
只要粮食价格能够升高一些,达到比较经济的高度。所有这些如果实现都会大大增加粮食的供应,并反过来平抑粮食的价格。因此,即便粮食价格上涨,也不会升高到很高。而之所以目前粮食生产,撂荒地未耕种,亦农地未开垦,关键还是由于目前的粮食价格没有给予足够的刺激。
实际上,类似的情形我们已经在国际市场上看到过一出了:2008年,由于粮食价格连续3年大幅攀升,刺激各国争相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结果,到2008年年底的时候,全球谷物产量、库存量等都比上一年度有大幅的增加。根据美国农业部2010年3月份的报告,2008/09年度世界小麦产量预计可达到创纪录的6.84亿吨,比上年度大幅提高12.02%。粮食产需关系因此发生逆转,也使得之后的小麦价格持续走低。
有这样的前例,足以让我们有足够信心相信,未来,即使扩建住房占用了部分耕地,粮价的上涨幅度也将会是十分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