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应对高粮价需探明深层原因

食品产业网 2010-07-14 15:34 粮食类
应对高粮价需探明深层原因-食品产业网
  原因在于农业市场化程度提高、城市化以及粮食流通体制等

  特约评论员刘晓忠

  继绿豆、大蒜等农产品(15.28,-0.15,-0.97%)打开上涨通道以来,目前小麦等价格也一路走高,明显超过了政府的最低收购价水平,许多地方甚至出现收购方下乡进田式抢购的“沸腾”局面。

  对于当前粮价上涨,市场存在不同的解读。大致归为:灾害气候、夏粮减产8亿斤、国内游资炒作、农资成本上涨、国际主要粮食生产国实施限制出口政策、粮食制造生物能源以及流动性过剩等诸多因素。同时,阴谋论调也在市场上甚嚣尘上——粮食中介商囤积居奇和益海嘉里等境外粮食巨头在国内重金“抢粮”。然而,这些因素都难以诠释目前粮价上涨的真实成因。诸多迹象显示,低粮价时代已经结束,粮价上涨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首先,当前粮价上涨是农业市场化深化带来的农业生产要素重新市场化估值之突出表征。务农劳动力作为粮食生产成本,开始纳入粮食价格体系核算导致粮价进行重新市场化定价赋值。随着非农就业吸附大部分农村富裕劳力和农民工市场的形成,为务农劳动力成本带来了比价效应,使农业劳动的边际成本不再为零,尤其是随着当前民工荒的出现,农民工市场供需日趋均衡,务农劳动力成本开始部分进入粮价实行成本核算。同时,近年来农村市场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日益深化,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从事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服务产业(如当前诸多农村居民的餐饮日趋市场化和分工专业化),客观上使务农劳动力成本更相对准确地定量计入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体系。当然,农业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走高,也导致了当前粮价的走高。

  其次,当前扩展的城市化建设也成为推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力量。城市化建设对农业的影响是多维的:其一,城市化建设必然导致大量耕地资源的农转非农用地,虽然中国实行严格的占补平衡的耕地保护制度,然而占肥补瘦等问题相当突出,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很多地区耕地单位亩产量的下降。其二,城市化的扩展导致更多的农村人口由粮食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客观上增加了粮食的流通和消费容量(由于农村务农人口自身生活粮食,其粮食消费一般是自给自足,不通过市场买卖)。

  最后,粮食收储制度对粮价的影响不可忽视。粮食收储制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一旦粮价过快上涨,就通过中储粮等机构向市场抛售存量以平抑粮价过快上涨,刹住通胀苗头。显然,粮食收储制度使中储粮等机构陷入两难境界,粮食丰收时期,虽通过最低收购价保障农民利益,缓解谷贱伤农,但却不可避免地导致收储损失;同时在粮价上涨下,最低收购价则无形中导致农民难以在粮价上涨中受益。

  事实上,2006年末由粮价上涨带来的高通胀压力,本身与中储粮的粮食收购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粮食丰收,中储粮敞口最低价收购农民手中余粮,导致了市场粮食供需逆转,而在中储粮未能及时向市场出售收购粮的情况下,最终粮价过快上涨。

  可见,当前的粮价上涨的根因则在于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建设以及粮食流通体制等制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