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秋收的黑土地已归于平静
黑土地连年丰收 粮食总产步步高-食品产业网
刚刚结束一年春种秋收的黑土地已归于平静,但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黑龙江人都无法忘怀它的激情它的辉煌:春季遭受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秋后夺得书写历史记录的特大丰收——黑土地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示出国家粮食战略基地的雄厚实力;时光五载,黑土地一次次经受风霜雪雨的考验,一次次捧出令人满意的丰收答卷,将其凝结成一句厚重的话语——“真正使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成为国家可靠的大粮仓”。
这是总书记的嘱托,这是全国人民的厚望,这是黑龙江人的使命。怀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赤子之心,带着建设国家可靠大粮仓的创业激情,“十一五”以来,我省上下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工程,加快推进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全省粮食生产精彩纷呈,连登台阶;农民收入连年提高,幸福指数日升;农村面貌发生巨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经受住了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
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粮食生产始终保持了面积扩大、结构优化、总产增加的强劲势头。2010年,全省粮食面积超过两亿亩。全省粮食总产在2008年首次超过800亿斤,2009年达到创纪录的870.6亿斤,由2005年的全国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2005年末到2009年末,我省粮食累计增产384.7亿斤,占全国同期粮食增产的15.7%。粮食商品率稳定在70%以上,继续保持全国商品粮第一大省地位。今年在遭受历史罕见低温、多雨、内涝等多种自然灾害情况下,全省粮食生产夺得特大丰收,粮食总产超千亿斤,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农民收入水平创历史新高。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7元,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3.6元。从2005年末到2009年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62%,比全国平均增速高4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快9.8个百分点,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最快的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5的2.6:1缩小到2009年的2.4:1。农民纯收入结构不断优化,转移性、财产性收入比重明显提高。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来自转移性、财产性收入达到860.5元,比2005年增加467.5元。
优势主导产业全面升级。全省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外向型农业、劳务产业和特色产业全面提档升级,发展质量效益快速提高。2009年,全省渔业放养面积发展到520.3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2.58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33%和36%;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50亿元,牵动基地面积8000万亩,带动农户240万户,分别比2005年增长31%、35%和41%;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由2005年的107家发展到226家;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05年的17家发展到36家。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发展到5760万亩,实物生产总量达到2920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65%和39%,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在全国排名由2005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7位;对俄境外农业开发面积增长2.25倍;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由2005年的402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512万人,劳务收入增长1.38倍。
农业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219亿元推进农机化建设,相当于建国以来到“十五”末总投资的1.2倍;新装备8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1.6万台、配套农具2万台(套);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1656个。
目前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784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9.1%,机耕、机播和综合机械化程度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全省农村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发展到7500万亩,肥料利用率由不足30%提高到34.5 %;水稻大棚发展到51.5万栋,大棚育苗比例达75%以上,比2005年提高33.1个百分点。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斐然。2005年末到2009年末,全省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中华神农奖6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212项。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400多个,主要农作物品种普遍实现了更新一到两次。农业生产标准化率由65%提高到90%,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
农村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935个,入社社员达到15万人(户)左右,带动农民100万户,进入全国前10位;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6997万亩,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62万亩,比2005年增加2537万亩。“十一五”期间,全省场县合作共建取得突破性成果,共有59个县(市)与垦区71个农场开展合作共建,共建层次已上升到局、市合作,规模发展到整村整乡代耕、承租,领域拓展到农业农村发展各个方面。我省全面推行了农村集体经济“三资”代理;2007年开始首次实施了大机械深松作业补贴;2009年开始在肇东等5个县(市、区)开展土地肥力监测补偿制度试点,在16个县(市)启动了耕地地力补贴试点,初步建立起耕地开发利用保护的长效机制。
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过去五年,是我省新农村建设浓墨重彩、村屯面貌翻天覆地、农家生活日新月异的五年,广大农民迎来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巨大福祉,充分享受到了国家现代文明和改革发展的成果,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出行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民生活方式悄然变化。“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完成通村公路建设9万多公里,是1949年至2005年建设总量的3倍!公路通畅率达到99.3%,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建设大中型能源项目137个,受益农民14万多人;改造泥草房78.2万户、6410万平方米。无力改造泥草房的特困家庭住进了零租房;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全部免除;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县区全覆盖;农村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启动了14个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56.8%,比2005年提高16.8个百分点。
这是总书记的嘱托,这是全国人民的厚望,这是黑龙江人的使命。怀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赤子之心,带着建设国家可靠大粮仓的创业激情,“十一五”以来,我省上下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工程,加快推进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全省粮食生产精彩纷呈,连登台阶;农民收入连年提高,幸福指数日升;农村面貌发生巨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经受住了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
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粮食生产始终保持了面积扩大、结构优化、总产增加的强劲势头。2010年,全省粮食面积超过两亿亩。全省粮食总产在2008年首次超过800亿斤,2009年达到创纪录的870.6亿斤,由2005年的全国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2005年末到2009年末,我省粮食累计增产384.7亿斤,占全国同期粮食增产的15.7%。粮食商品率稳定在70%以上,继续保持全国商品粮第一大省地位。今年在遭受历史罕见低温、多雨、内涝等多种自然灾害情况下,全省粮食生产夺得特大丰收,粮食总产超千亿斤,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农民收入水平创历史新高。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7元,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3.6元。从2005年末到2009年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62%,比全国平均增速高4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快9.8个百分点,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最快的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5的2.6:1缩小到2009年的2.4:1。农民纯收入结构不断优化,转移性、财产性收入比重明显提高。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来自转移性、财产性收入达到860.5元,比2005年增加467.5元。
优势主导产业全面升级。全省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外向型农业、劳务产业和特色产业全面提档升级,发展质量效益快速提高。2009年,全省渔业放养面积发展到520.3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2.58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33%和36%;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50亿元,牵动基地面积8000万亩,带动农户240万户,分别比2005年增长31%、35%和41%;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由2005年的107家发展到226家;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05年的17家发展到36家。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发展到5760万亩,实物生产总量达到2920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65%和39%,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在全国排名由2005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7位;对俄境外农业开发面积增长2.25倍;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由2005年的402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512万人,劳务收入增长1.38倍。
农业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219亿元推进农机化建设,相当于建国以来到“十五”末总投资的1.2倍;新装备8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1.6万台、配套农具2万台(套);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1656个。
目前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784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9.1%,机耕、机播和综合机械化程度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全省农村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发展到7500万亩,肥料利用率由不足30%提高到34.5 %;水稻大棚发展到51.5万栋,大棚育苗比例达75%以上,比2005年提高33.1个百分点。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斐然。2005年末到2009年末,全省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中华神农奖6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212项。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400多个,主要农作物品种普遍实现了更新一到两次。农业生产标准化率由65%提高到90%,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
农村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935个,入社社员达到15万人(户)左右,带动农民100万户,进入全国前10位;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6997万亩,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62万亩,比2005年增加2537万亩。“十一五”期间,全省场县合作共建取得突破性成果,共有59个县(市)与垦区71个农场开展合作共建,共建层次已上升到局、市合作,规模发展到整村整乡代耕、承租,领域拓展到农业农村发展各个方面。我省全面推行了农村集体经济“三资”代理;2007年开始首次实施了大机械深松作业补贴;2009年开始在肇东等5个县(市、区)开展土地肥力监测补偿制度试点,在16个县(市)启动了耕地地力补贴试点,初步建立起耕地开发利用保护的长效机制。
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过去五年,是我省新农村建设浓墨重彩、村屯面貌翻天覆地、农家生活日新月异的五年,广大农民迎来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巨大福祉,充分享受到了国家现代文明和改革发展的成果,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出行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民生活方式悄然变化。“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完成通村公路建设9万多公里,是1949年至2005年建设总量的3倍!公路通畅率达到99.3%,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建设大中型能源项目137个,受益农民14万多人;改造泥草房78.2万户、6410万平方米。无力改造泥草房的特困家庭住进了零租房;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全部免除;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县区全覆盖;农村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启动了14个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56.8%,比2005年提高16.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