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米市场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2013年至今,国内大米市场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大米价格长期偏弱运行,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进口大米的强烈冲击。
稻米内外价格倒挂,进口意愿较强致大米进口大增。
受国内保护价政策影响,自2004年以来国内稻谷价格重心一直保持稳步上移。同时受近年来水、电、人工等生产费用的不断攀升影响,国内大米生产成本价格亦不断上涨,各品类大米价格在近十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上涨速度。
而在国际市场上,国际稻谷生产已经连续八年增产,国际稻谷供应一直保持在较为宽松的水平,受此影响,国际大米价格增速显然低于国内,国内外价格出现倒挂,这一现象在近年尤为明显。受内外价格倒挂影响,拥有进口配额的企业在近年来的进口意愿不断增强,进口米数量也自去年开始激增,达到234.45万吨。大米加速进口的情况延续至2013年,海关统计显示,1-3月中国各口岸进口大米69万吨,同比增加192%,大米进口热潮远未消散。
宏观环境偏空,国内大米价格增速远逊于成本价格增速令企业利润日减。
进入2012年以来,受国家调控过高过快的物价增速影响,国内社会消费品价格在3季度之后普遍滞涨,CPI在2012年6月之后几乎一直游走于3%以下,物价增速显著放慢。而在2012年年底,受限制公款消费等政策调整的影响,餐饮业损失惨重,食品价格进一步展现出下行意向。进入2013年5月,最为坚挺的小包装食用油价格亦开始出现松动,金龙鱼,福临门等国内一线食用油品牌开始下调大部分油品价格。
在此情况下,连续增产的稻谷市场更难以承受宏观环境偏空的打压,大米市场价格早早滞涨,而稻谷价格在收储价格支撑下保持相对强势,企业利润空间因此进一步被压缩,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空间已是势在必行,此时低价进口米进入市场视野也是理所应当。
进口米迎来新用途 影响市场的杠杆效应愈发明显。
因早期东南亚大米口感普遍偏差,且质量较低,早期中国大米进口主要用于工业用途,低价大米对大米生产企业诱惑不大,同时低价进口大米亦难以直接影响大米食用市场。然而如今,形势正在起变化。在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大米价格几近滞涨的前提下,米企必须寻找一个新方法以压缩成本、保持利润。于是,进口米的搀兑进入坊间视野。
近年来国际大米品质有了相当幅度的提升,但进口大米与国产大米价差却不断扩大,而适当比例的搀兑对于大米的口感影响不大,因此在国产大米中适度掺入进口米可以在尽量保留原有口感及营养元素的前提下有效地拉低米厂大米成本。自去年市场发现这一行为有利可图以来,国内多数具有进口配额的米企开始大量进口大米,这也是去年延续至今年的大米进口量大增的主要原因。
据悉目前进口大米在国内大米的平均搀兑比例在25%左右,这样米企既获得了一定的利润空间,又尽可能地保证了大米口感。而25%的搀兑对于市场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简单地说,即每1吨进口大米将造就4吨搀兑后的低价“国产”大米,也就是说,进口大米可以对大米市场做一次约4倍左右的杠杆撬动。
我们如果做一次理论上的推断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进口大米对国内稻米市场的影响。目前看来,我国2013年公开市场的大米进口将轻松突破300万吨,我们以300万吨计,去除其中的10%的泰国大米,而以剩余量的50%用于大米搀兑,则可以得到140万吨左右的进口大米在进行搀兑行为。同时据可靠消息显示,“边贸”方式的大米年进入量大约为70万吨左右,其中50%即35万吨介入搀兑,则每年市场进入搀兑的大米在175万吨左右,4倍杠杆撬动之后,国内会出现700万吨左右的低价大米,而折合稻谷为1000万吨,这一数量将稳居国内稻谷产量分省排列的前十位!
所以,目前仅仅认为进口大米的绝对量不大,对市场难有有效影响的看法必须改变。显然进口大米对市场的影响因为杠杆效应的出现已经日趋明显,而且其显然将形成一种连带效应,即因进口大米的搀兑导致市场价格上行困难,市场价格徘徊不前,为保证数量,进口规模进一步扩大,进口规模进一步扩大,搀兑在杠杆效应的影响下更为明显……
虽然有500万吨的进口配额悬于市场之上可以使大米进口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可控指标,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其目前已经对市场造成的影响,思考相应的对策。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视而不见,悔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