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益生菌及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标准缺失
一条关于乳酸菌饮料含糖量过高的微博近日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该微博指出,喝下一罐400多毫升的乳酸菌饮料相当于吃下去了15块方糖。
不仅如此,乳酸菌饮料清理肠道有助健康的功能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在奶业专家王丁棉看来,现在很多商家都打着乳酸菌、益生菌等概念来推广自己的产品,但有些确实是过度宣传。加之一些商家在产品标识上对活菌数量等重要信息标注不明,也存在着误导消费者的嫌疑。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农绍庄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早在2003年就已经颁布实施的相关标准亟待完善,通过相关部门的调控与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该行业继续向前发展。
一瓶乳酸菌相当十块方糖含糖量
乳酸菌饮料可以调节人体肠道健康,“帮助肠道做运动”,这早已成为商家的核心卖点。
农绍庄教授告诉笔者:“所谓乳酸菌饮料是一种含有益生菌的饮品。从微循环理论来看,如果我们摄入一些有益菌进入人体肠道并形成有益菌菌群,就会抑制一些有害菌的生长,确实对身体有益。”
不过,乳酸菌饮料能否有效地发挥其应有作用,却是“有条件”的。农绍庄表示,这是因为人体的消化道内存在大量胃酸,乳酸菌要通过消化道进入肠道内其实是比较困难的,甚至在这种条件下,很多有益菌可能就都死掉了,会损失很大一部分。
因此,如何保证这些有益菌能够安全到达肠道,就成了人们摄入乳酸菌的一大关键问题。
据王丁棉介绍,一些做得较好的乳酸菌企业,在其产品出厂的时候,往往会有意识地提高其活性乳酸菌含量,以此来保证消费者的最终摄入量。
此外,王丁棉还表示,除了乳酸菌通过人体高酸区的能力外,其在相关产品保质期内的衰亡速度也非常重要。
“一些产品的缺点就在于,出厂一个星期左右时进行检测,其所含乳酸菌还是有活性的,但是再放置一段时间的话大部分可能就都死掉了。”王丁棉告诉笔者,“这样本来就是死菌的产品,吃下去就更没效果了。”
除此之外,王丁棉还告诉笔者,目前市场上很多乳酸菌饮料都是要放糖的。而据了解,在乳酸菌饮料营养成分中,所谓的碳水化合物一项其实指的就是含糖量。在对比了多种乳酸菌饮料后笔者发现,按照相关产品上标注的碳水化合物指标,大半以上产品的含糖量都超过了9g/100ml。如果按照每块方糖4.5g、每瓶饮料500ml进行计算,普通一瓶乳酸菌饮料就可能含有10块方糖的糖分。
农绍庄认为,经过调配加水加糖的才是乳酸菌饮料,但其蛋白质含量远不如酸奶等一些乳品。
专家都看不懂的产品宣传
“欢迎您品尝下我们的产品,它含有大量的益生菌,对您的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在笔者走访的超市中,多家乳酸菌饮料的导购都在向消费者进行着宣传推广。
在众多的乳酸菌产品外包装上,笔者也发现,各大品牌纷纷打出了五花八门的“概念”,有“活力C菌”、“植物乳杆菌”等众多品类,着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现在买这种饮料早就不看成分说明了。”一位消费者告诉笔者,“上面写得那么复杂,看也不懂,所以要么听宣传,要么选品牌。”
在相关专家看来,这样的厂家产品包装宣传并不利于消费者进行正确的选择。王丁棉认为,由于其菌种名字很长,于是一些企业就用英文字母代表的缩写来表示,但这个菌种究竟是什么,很多时候只有企业自己清楚,甚至连搞研究的专家都看不懂,更别说消费者了。
此外,笔者还关注到,对于与产品质量直接相关的活菌数量,目前在标注上也并不统一。这在王丁棉看来是一个亟待规范的领域,乳酸菌活菌量标识最好由国家统一规范到百分比的形式,而且要将其与产品的保质期挂钩。
王丁棉还告诉笔者,乳酸菌饮料需要进行低温保存,以降低其中乳酸菌的衰亡速度,而现在有的厂家在产品包装上标注的却是“冷藏最佳”,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提醒信息。“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在流通和销售环节中,乳酸菌饮料因此没有被放入适当的保存环境,从而导致其活性菌数量大幅下降。因此,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导性行为。”王丁棉说。
旧国标已经“过时”
据笔者了解,乳酸菌饮品产业已连续多年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递增,年产量突破160万吨,产值突破50亿元。近些年包括澳洲、新西兰、台湾等地的很多品牌都在做益生菌产品的开发。与此同时,乳酸菌行业至今却仍在使用2003年制定的《乳酸菌饮料》和《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两个相关文件。
笔者查阅发现,这两个规定性文件,即QB1554《乳酸菌饮料》和GB16321《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对乳酸菌数量作出规定:出厂3天内产品乳酸菌含量必须高于1×106CFU/ml,即每毫升乳酸菌饮料中要含100万个活菌;在销售时,只要有活性菌检查出来即可。但有专家指出,目前国际指标已达到了每毫升乳酸菌饮料中要含1000万个活菌。
农绍庄告诉笔者,对哪一种菌更适合成为乳酸菌饮料的选择,能够更好地到达肠道形成有益菌群,并对消费者肠道或者身体有益,目前来说还没有明确的标准。此外,农绍庄还表示,对乳酸菌的保存环境和保存时间也应该有标准。农绍庄认为,乳酸菌饮料行业的发展,应该伴随着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国家标准的完善,以此来保证其健康发展。
在不少专家看来,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益生菌及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标准,是我国现代乳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相关专家还呼吁应该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菌株研发,以打造国际上知名的菌株和品牌产品。
相关文章
- DBS23/ 002-2014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蓝莓果汁饮料(2015-6-1实施
- GB/T 31326-2014 植物饮料(2015-12-1实施)
- NY/T 2987-2016 绿色食品 果醋饮料(2017-4-1实施)
- GB/T 30885-2014 植物蛋白饮料 豆奶和豆奶饮料(2015-4-1实施)
- QB/T 2301-1997 植物蛋白饮料 核桃乳
- DBS23/ 002-2014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蓝莓果汁饮料(2015-6-1实施
- GB/T 21732-2008 含乳饮料
- 植物蛋白饮料卫生标准(含第1号修改单)(2016-11-13作废)
- DB52/T 943-2014 固体饮料 姜茶
- GB 710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2016-11-13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