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产业的没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茶叶起源于中国,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但如今的中国,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日本茶道是东方最美丽的艺术”,“联合利华一个立顿的年销售额占所有中国茶叶产值的70%”.
尽管很多专家学者总喜欢鼓吹中国茶叶的历史文化,但中国茶叶产业的没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政府的引导,而在于理念上的误区。
大家都知道立顿,曾经在超市闲逛得时候,看到一对情侣在挑选立顿的茶叶,“立顿,买吗?这个好不好”,“很好的,这个是名牌,肯定是好茶”……对于一些行家看来,这样的说法未免有点好笑,但是仔细想想,却不免让我们觉得惭愧。立顿为什么成功,成就百年经典?!优秀的策划?!良好的口碑?!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对,都不假,但是无论如何,终归要回到他的产品本身。
茶叶,农产品!什么意思呢,农产品的品质天然不稳定,为什么?!无论是茶季,日照,水分,温度都会影响到茶叶的风味,但是我们看看立顿怎么在做,全球选购红茶原料,包括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滇红……
从数百种茶叶中选择原料进行拼配,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产品的一致性。一致性,这个就是立顿的理念,以工业产品的而要求来要求农产品,也正是因为其产品的稳定性,从而让人们对他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果春天是这样的风味,秋天又变成另外一种风味,我想人们无论如何是不会对其产生印象的。反观中国,不同的区域存在不同的名茶,比如浙江一地就有名茶数十种,每一种又在风格上尽量加以区分,避免一致,这样一种割据的局面无法形成合力,从而中国没有成就大的茶叶企业的土壤。再者品牌的缺失,让消费者难以辨识,没有统一的标准,商家以忽悠为主,中国数千种名优茶的存在也让对茶叶辨别的知识难以大众化,所以中国茶叶也不存在忠实消费者的土壤。
再来看看日本,日本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一直以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日本茶叶起源于中国,至唐代时才开始有茶,相当于中国茶文化5000年的历史,无疑是一个小学生。但反而是小学生,代表东方茶文化出现在西方人的眼中。诚然,日本政府从19世纪末就不遗余力的对外宣传茶道,这个在茶道的传播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仅仅是因为如此吗?!
日本茶叶秉承了中国蒸汽杀青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像目前日本社会主流的玉露、煎茶、抹茶都是如此,从千利休开始,日本就形成了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理念,至今仍是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反观中国茶叶,从唐宋以团饼茶为主,到后面朱元璋罢黜龙团,散茶大兴。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主流绿茶格局只是从明朝开始的,后来才慢慢有了红茶、乌龙茶、白茶等等其他茶类。所以相对于日本目前的茶叶格局而言,我们从时间上并没有多少优势。
在日本,谈到顶级茶肯定是玉露,而且在茶叶生物化学的理论研究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但反观中国,一些茶人更多的把茶学理解为玄学,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故事,陆羽鉴水,王安石鉴水等等,陆羽鉴水,可以分出水壶的上半部分是普通江水,下半部分是中泠水,王安石鉴水,可以区分哪个是三峡中峡水,还对上中下三峡水进行了一番解释。可能这些故事听起来让人觉得津津有味,但是大家只要稍微有点常识,就知道这个不可能。但是这个故事却反应了一些茶人对茶叶的极致追求,所以在茶人里面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这个茶叶我可以喝出他是哪里的,产自于哪一年。诚然,不同地区的茶叶因为加工方式的不同是有一定的差异,能够凭感官分辨产地这样的人或许存在,但是当大家说起来好像都具备这样的水平的时候那个真实性就很成问题了,为什么呢?!中国光名优绿茶就有千余种,其他茶类不算,谁能说都喝出来,凭借感官水平,能够精确到哪个省已经不错了。我认识很多专家教授,也认识很多吹牛或者不吹牛的茶人,真正喝的时候谁也没有这个水平。这,反应了中国很多茶人的不切实际,这样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导致了中国茶叶对茶叶科学的忽视,以至于从基础研究上就落后于人,完全走入了一个误区,导致中国茶人的集体迷失。
当然了,中国茶叶光名优茶就有数千种之多,各地茶俗,茶文化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缺少像千利休一样的大师,能够将茶叶的精神内涵进行一个精辟的概括,形成一个统一的思想,从而导致了中国茶文化在光鲜的外表下没有灵魂。也正是因为没有灵魂,政府即使有心进行宣传也不知道从何开始。
神农尝百草,我们的祖先们凭借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发现了茶叶;《茶经》,陆子凭借自己对茶学领域的不断探索,成就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注。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乏智慧,同行们,我们的茶叶以及茶文化已经远远落后,不要沉迷于过去,那是属于先人们的成就,到了该奋起直追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