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茶洞古文化
北江,临桂县第一长河义江的最大支流,源于该县与永福县交界的九江尾,流域面积含茶洞乡90%以上的山岭及土地。茶洞乡辖的2.1万多人口,皆沿北江两岸居住,绿水青山,风光宜人。千百年来,北江流经的土地虽然比不上大江大河宽广,但其文化厚重精深,为后人津津乐道。
足智多谋巧建茶洞圩
“江洲屯寨隔条河,思吉下来是鹿角,垠头江底平排座,茶洞街龙曲隔个坡。”这是当地流传已久的茶洞地名歌。
深山多古寺,古寺有能人。只有百多年历史的茶洞圩,极富文化底蕴和当地文人的聪明才智。有史料记载:这是清宣统元年,垠头富豪李景斋为不打抱不平,和方便周边山寨群众及远处山民买卖而捐资修建。
百年以前,茶洞附近以及远处的山民赶的都是花岭圩。历史悠久的花岭圩,虽然距茶洞不足10里,但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应有尽有,几个为数不多的村霸或圩霸好吃懒做,常常无故找茬,欺负前来做生意的老实村民。有老人们提议另成圩市,垠头富豪李景斋平时就爱打抱不平,于是决定一人捐资修建。但是,当时官府公告:不足7里的村落,不能成圩设市。修建新圩的各种皆备齐,单等县令批文,聪明的李景斋吩咐给县令引路的乡人走两江镇信果,再转道保全到茶洞,所行路程不足百里,也是七八十里有余。茶洞原名新圩,因以茶叶茶油交易为主,且圩场东西两面皆高山,仅中间为田垌,故名茶垌,现称茶洞。现在的茶洞乡除保留传统的特色产品外,还新增如“白香果”等环保绿色的新型品种。
13古村同修“联合坝”
茶洞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如同吊在棚下的葫芦瓜,下大上小,中间是系绳索的瓶颈,顶上小的部分为崇山峻岭,下面是土质肥沃地势开阔平整的农田。千百年来,北江纳流域几块湿地的泉水,借助10条栏河坝,源源不断地灌溉着两岸的农田。
“合联坝,不修自己罢;阳坝阳坝,年年修年年塌。”湿地求水的另一个故事。合联坝,即现在的联合坝。一般情况下,大泉湿地的水源直接可以灌溉花岭、护山和高寨等村的农田,湿地下游就是50里北江河上,建筑规模和灌溉面积最大的联合坝。数百年前,北江水患不断,农田绝收,于是大泉附近社肚、登云、定安堡、大泉圩、花岭、徐村等13村的村民自发组织日夜大战合联坝。然而,由于河宽水急,地形复杂,拦河工程反反复复。夜以继日、连续不断的艰苦劳作,不但把村民们搞得筋疲力尽,还把家家户户的粮仓一而扫光。禇村首富禇十万,家财万贯,为人豪爽,热心公益事业,他慷慨解囊,一个人出钱出粮负责大家吃喝拉撒,最后也被掏空家底。
被掏空家底的禇十万背着喝稀饭,此事被厨师发现后传开,大家于心不忍,挥泪告别施工现场。
这天,禇十万在北江河边一筹莫展,突然出现沿村乞讨的老人,央求禇十万背其过河,心地善良的禇十万背着老人高一脚低一脚,发现老人口袋里的白米从后面撒了一路,禇十万好心提醒,老人不以为然。令人奇怪的事情马上出现,这边刚刚上岸,那变就惊现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大石硼拦河坝不修自成。
一直到现在,北江两岸依然是五谷丰登,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后人浓墨重彩特书大河洞是“临桂第一垌”。
“禁伐碑”和“犁头铁”
茶洞文化历史悠久的村落有垠头、龙曲、善良、花岭、定安堡等,底蕴层次最厚重者,当数禇村。现在286户1200人,有1000多年历史的禇村是北宋绍圣年间,因河南州段黄河决口,出姓人家南迁至广西桂林西乡茶洞狮子山立村的。禇村人的居住地,山岭巍峨峻秀,自古绿树成荫。数百年以前,禇村与花岭之间数千米长的村道,就是全部由白榉树连成的林荫道。
进入禇村,古寨门左右一副笔力浑厚的对联:“耕读永葆狮山绿,勤奋长乐土檀香”引入眼帘。禇村境内,或者狮子山上,或者金鸡岩,或者桃竹山,更是古树参天,连绵不断的灌木和乔木层次错落,景致怡人,上千年的米锥和古樟古榕数不胜数。这里遍地皆宝,候鸟名目繁多,飞禽走兽遍地,在村旁和狮子山上的米锥树下,见到一些游客在地上撮装树叶和泥土的混合物,笔者不知何故,甚感惊讶。游客笑称:米锥,狗骨树,山豆角等树,其枝叶发酵过的泥土是天竹桂、文竹、兰花等名贵盆景的天然养料。
禇村原生态和低碳的优美环境,缘自其先人良好的心态和素质。现在的狮子山下还存留着一块600多年前“禁伐碑”,碑文告村民曰:禇村境内所有林木、湿地、山岭皆为公有,家家户户必须严加管教小孩和老人,不得随意到山上放牧或者砍伐林木,违者要张榜示众,经济处罚,并且补种所毁林木。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掀起砸锅卖铁、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自上而下传到禇村,炼钢炼铁的大炉灶砌起了,有人欲挥斧砍伐古树,全村人敢怒不敢言,亦不敢贸然表态。几个老人急中生智,夜里悄悄把犁头铁打进树根里,坚硬的犁头铁终于使古树得以保命。在禇村走访,笔者不时听到村民们护树保林的奇闻逸事。
百年栈道古寨墙
现在的禇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村中民居和巷道,青砖青瓦,古色古香,更为吸引眼球的是,这里还有600多年前的古建筑,如寨墙、栈道、地道、寨门等等,目前依然保护完好。1986年,禇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禇村古寨门共有3个,古寨墙也有3道,沿村边绕一圈的第一道寨,已经不复存在,第二道寨墙高3.3米,厚2.2米;第三道寨隐藏在狮子山郁郁葱葱的林木之中,弯弯曲曲,似巨大的莽蛇在缓缓爬行,寨墙是由大小不一的青石垒就,在半人高处设有各种枪眼,在寨墙向四下望,到处一目了然,易守难攻。向导禇钟麟介绍说:数百年以来,村中寨墙替村民躲过多次劫难。兵荒马乱时,土匪们多是无功而返,日本鬼子也只能在岩洞前烧草木用烟火熏。
原生态的禇村还有一套天然的保护建筑,即古栈道。这是600多年以前,躲避战乱的村民为保证取水、给养、医疗等而建。古战栈道长约千米,连接狮子山内的各个岩洞,共有4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