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60万亩茶园基础设施---安溪县
建设60万亩茶园基础设施---安溪县
新修的排水渠、水泥路延伸到茶园,高效节水喷灌系统设备填埋其中,诱捕害虫的黄板、杀虫灯穿插其间……这是安溪县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展现出来的美丽画卷。2005年以来,安溪县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完善配套茶园“路网”、“水网”及绿色防控等基础设施,极大提升了茶园种植和生产水平,取得良好成效。
“致富大道”直通茶园
连日来,虎邱镇林东村很多通往茶园的道路上,不时看见一堆堆的沙石堆放在路两旁,茶农们或在铺垫路石,或在加宽茶园机耕路,一派繁忙景象。村主任高铭厂介绍,自实施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政策以来,该村加快茶园生产道路建设的进度,忙着为春季茶叶生产加工做好铺垫工作。
“要致富,先修路。”高铭厂说,茶园大都是在山上,离家较远,茶园的施肥、灭虫、采摘等生产环节,只能靠肩挑背扛,费时又费力。现在好了,茶园机耕路大大方便茶园的田间劳作。
在湖上乡黄武村,茶农苏良佃正忙着把好几袋化肥装在摩托车上,准备运到茶山给茶树追肥。“茶园道路虽是‘羊肠小路’,却是我们致富的‘阳关大道’。”苏良佃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有的茶园离家有好几公里路,工人采茶来回走路要一两个小时,现在骑着摩托车,十几分钟就到了。此外,运送茶青也更方便,茶青在路上如果耗时长,不能及时晾青,将影响茶叶质量,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了。
安溪县农茶局茶业站站长杨文俪介绍,茶园生产道路的建设,解决了茶园行路不畅的难题,方便茶农管理茶园和采摘茶叶。目前,安溪县修建、拓宽、硬化茶园机耕路和田间作业道数千公里,便捷的茶园机耕道网络已初步形成。一条条“羊肠小路”,正从一片片茶山下向上延伸,汇聚成茶乡百姓致富的“阳关大道”……
“茶园气候”人工制造
走进蓬莱镇鹤前村半岭亭生态茶园,只见梯田状的茶园之间,一条条水管密布其间。“有了这些喷灌设施,茶园气候自己制造,想啥时候‘下雨’都行了!”茶农刘荣土望着嫩绿的茶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杨文俪介绍,茶叶生产与天气关系密切,好的气候、充足的水分,是茶叶良好生长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天气变化左右着茶叶追肥时间,追肥直接影响着茶叶的采摘、加工,影响了茶叶产量与质量。
老天不按时、不按需下雨,那就自己“下雨”。2010年以来,半岭亭茶园先后投入120多万元,建起近10个大小不一的蓄水池。水管遍及茶园的各个角落,一打开喷头,如小雨般洒向每棵茶树。
走进茶山另一侧,记者看见几名茶农正在修筑茶园上山路的排水沟。村主任刘清彬告诉记者,别小看这U型排水沟,下大雨时水会流进排水沟,茶园的土不会被冲走,就算部分流下来,也会保留在下面的沉沙池和蓄水池里。沿着修好的排水沟,不到一百米距离,记者看到有两个并排着的池子,上面是沉沙池,下面是蓄水池。“这个沉沙池,底土不多,说明茶园水土保持不错,蓄水池的水可以用来灌溉、喷洒农药等,一举多得。”
修建排水渠、隔离沟等水利设施渠道,不仅解决茶园排水灌溉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土保持。县农茶局副局长宋建设介绍,几年来,安溪县茶园除修建沟渠、蓄水池外,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坡耕地治理,营造水保林、经济林建设,种上花草,保留田埂边上杂草等节水、保土工程,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目前,安溪县建设茶园配套蓄水池6万立方米,安装引灌、喷灌系统灌溉茶园4万多亩。“水网建设”对于治理综合水土流失,促进农民增收,有着多方面好处。
“绿色防控”效益凸显
喷药、防虫,原本是茶园里常见的场景。可近日在长坑乡山格杉品茶业基地,记者看到,代替茶农“守护”茶叶的,是一排排黄板和一盏盏杀虫灯,“绿色防控”已成为该茶叶基地杀虫的主要手段。
“使用黄板技术杀虫,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生产的农产品生态环保,品质好,价格高,达到绿色生态产品标准,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基地负责人袁彪告诉记者,所谓的黄板,其实就是一张黄色粘虫板,是利用昆虫的趋黄性诱杀茶叶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引诱害虫并将其粘在粘板或粘纸上,可诱杀小绿叶蝉、茶螨、红蜘蛛等茶叶害虫。
袁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使用黄板和杀虫灯以来,年均减少使用农药4至5次。2000多亩的茶园基地,一年少施用农药五六百公斤,节约农药和人工支出近四万元,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近年来,安溪县茶科所着手开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在茶园示范基地安装黄板、杀虫灯等物理生物综合防控设施。县茶科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王文建介绍,相比农药防治,绿色防控技术具有成本低、无污染的优势,不但可以大幅度降低茶园害虫防治成本,还能提高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水平和综合效益。
黄板、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相继引进后,安溪县逐步开展了系列试验推广应用。目前,安溪县在郁泉茶业、高建发茶业等8个茶叶基地,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40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3万多亩绿色茶园的防控工作。
安溪县农茶局局长蔡建明表示,安溪县将加快茶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保质保量完成茶园作业道、水利灌溉设施、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等建设任务,为全县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