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采茶王”、“炒茶王”、“斗茶王”争霸赛

每日商报 2013-04-03 11:32 茶叶
商报讯 (见习记者 谢晨 摄影 詹逾) 昨天,阳光和煦,16℃的气温正是采茶的好日子。往日并不热闹的杨梅岭
    商报讯 (见习记者 谢晨 摄影 詹逾) 昨天,阳光和煦,16℃的气温正是采茶的好日子。往日并不热闹的杨梅岭上聚集了好多茶农,大伙儿都来观摩西湖风景名胜区2013年西湖龙井“采茶王”、“炒茶王”、“斗茶王”争霸赛。

  别看茶叶虽小,里面的道行可一点不浅。

  采茶王茶叶篓里的茶叶都是“两叶一芽”的好形状,不能长斑点,长度还得在20毫米上下……炒茶王的竞争也很激烈,第一把倒多少茶,什么时候该抖什么时候该甩,全凭手感和经验,没个几十年功夫,一准火候不到家。斗茶就更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专家个个火眼金睛,看叶形、汤色,闻茶香,这个,拼的是各家的“综合实力”。

  一场“武林大会”下来,看得观者后背微汗,这几个“王”也都比试出来了。

  41岁的“炒茶王”已经炒茶32年

  昨天中午11点,杨梅岭村的应云展已经在炒锅边奋战了两个小时。

  别看他今年41岁,炒茶手艺却已学了32年。“八九岁的时候,就看着长辈们采茶、炒茶、制茶,算是耳濡目染。”

  所以,第一把倒多少茶,手掌什么时候该抖什么时候该甩,压茶叶时的力度与空隙多大,应云展早已了然于胸。他说,炒茶不光看出锅的茶叶,还得看锅底的碎叶。“如果锅底残留了大量的碎叶,就说明炒茶时火候太旺,鲜叶过了爆点,就会影响茶叶的完整度。”所以,应云展平时在炒茶前,会特意将刚摘下的鲜叶透下风,晒晒太阳,再移至阴凉处,这是个小诀窍。

  虽然手续繁多,费时费工,但如此炒制的茶叶平滑有光泽,茶叶边上带着黄线,“也算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应云展最终夺得了青年组“炒茶王”的称号。

  除了炒茶王,采茶王的比试过程也很复杂,眼明、手快、有速度的同时,还得保证到手的都是“两叶一芽”的好形状,茶叶篓里的茶叶长度还得在20毫米上下。“斗茶王”比的是茶叶成品,各家各户都拿出自己的“看家产品”,要看好茶,这就是好时机。

  最终,“采茶王”、“炒茶王”、“斗茶王”三项霸主出炉,其中当数“历届炒茶能手组”含金量最高,梅家坞的梅有伟一举夺得榜首。

  乾隆说:这两天的骑火品最好

  选在昨天斗茶,和气温也有关系,16℃左右正是采茶的好日子。乾隆爷曾有诗云:“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 ”这其中的骑火品,指的就是这两天的西湖龙井。

  错过了这次龙井茶“武林大会”的人,也别遗憾,本月起,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还推出西湖茶文化体验游,不仅能见证茶叶炒制的全过程,还可以凭借《杭州西湖茶文化体验导览图》,在推荐茶楼享受8折优惠活动,这些茶楼销售的西湖龙井都签订了相关承诺书,质量能够保证。

  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局主任姜新兵提醒,外形统一规整,颜色艳丽漂亮,未必是正宗的西湖龙井。“由于手工炒制,茶叶大小、炒制颜色会有所不同,要更注重叶色鲜活的感觉,而不是一味追求绿。”

  “这两天龙井群体种干茶的收购价格在每斤一千元左右,龙井43号每斤四五百元。”昨天,杨梅岭茶农采摘群体种的茶叶量开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