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东北三省大力发展水利建设

人民网-财经频道 2011-09-27 10:01 粮食
2011年9月26日人民网北京电(记者 夏晓伦)日前,记者先后到黑龙江、吉林、辽宁进行采访调研,东北地区各

        2011年9月26日人民网北京电(记者 夏晓伦)日前,记者先后到黑龙江、吉林、辽宁进行采访调研,东北地区各省数据显示,东北三省今年粮食总产量预计突破2100亿斤,有望实现八连增。其中,黑龙江粮食总产量预计超过1150亿斤,吉林超过600亿斤,辽宁可达360亿斤以上。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东北三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然而水资源短缺。有关资料显示,以“中国大粮仓”黑龙江为例,耕地总量居全国首位,5813万亩,水资源总量810亿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因此,水利建设成为东北三省保障粮食丰收的重中之重。

  大力推进膜下滴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记者经过走访了解到,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吉林省通榆县、农安县等都在近几年引进了膜下滴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加强水利工作,努力解决增粮与缺水的矛盾,有效的保障了粮食丰收。

  吉林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和介绍说,2010年,吉林省在通榆、洮南、乾安三个县(市)开展旱田玉米膜下滴灌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3个县共发展3万多亩,投资1500万元,增产粮食3045万斤,农民增收2436万元。发展管灌、喷灌、膜下滴灌等旱田节水灌溉,有效的提高了吉林省中西部旱区农田的抗旱能力,水的平均利用率提高了30%。

  吉林省通榆县是水资源严重贫乏的省份。面对“十年十旱”的现实,县委县政府于2010年实施了万亩膜下滴灌试点,成效显著。实施膜下滴灌的玉米与大水漫灌相比每亩可增产380公斤,增产幅度近一倍,同时可节水105立方米。今年春季,通榆县又完成了4.78万亩玉米膜下滴灌建设。

  引进大型喷灌设施 解决“靠天吃饭”局面

  黑龙江省克山县被誉为马铃薯种薯之乡,县委书记褚世民对记者说,克山作为农业大县要想实现农业的持续增效和农民的持续增收,就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由于克山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十年十旱”已经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为了解决 “靠天吃饭”的难题,大力推进水利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克山县水务局副局长国传江对记者表示,2011年县水务局共引进大型指针式喷灌设备6套,灌溉面积达2122亩,效益可观。经黑龙江省经济作物站测产,喷灌地块马铃薯亩产达3.7吨,亩增1.2吨,每亩纯效益增收1800元左右,大型喷灌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局面,今年的马铃薯种植获得了大丰收。

  吉林省通过实施引嫩入白水利工程,有效解决吉林西部干旱地区缺水问题。引嫩入白供水工程位于白城市洮北区和镇赉县境内,设计灌溉面积64万亩,具备了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湿地补水等三项功能。该项工程的实施提高了西部旱区粮食增产能力,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稻田养蟹开创农业发展新模式

  辽宁省盘锦市的大洼灌区,始建于1933年,经过多年改造,改善水田面积39万亩,灌区年均增产粮食1950万公斤。今年,大洼灌区完成了末级两级渠系的硬化工程,减少了跑、冒、漏水现象。

  大洼县水利局局长宗克昌介绍说,通过多年的投入,大洼灌区改善水田面积39万亩,灌区年均增产粮食1950万公斤,年增加效益3510万元。在水稻稳产、高产的同时还可以发展稻田养蟹,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灌区农民人均收入由改造前的3402元提高到7677元农,稻田养蟹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除了工程改造,各省还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来提高灌区管理能力,加强支渠以下工程设施的维护和养护,有效解决了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辽宁省大洼灌区用水协会于2010年6月21日注册成立。一年多来,通过农民用水协会的创新工作,促进灌区管理工作呈现了新的局面。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后,灌溉用水管理公正、民主、透明,灌水秩序规范,用水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在协会内部就得到解决,减少了用水纠纷。

  吉林省前郭灌区今年也在每个村都成立了用水户协会,3个,覆盖率达到1共600%。红光农场用水户协会会长李宝喜具有30多年的管水经验,“用水户协会成立后,用水纠纷减少了,农民成了工程的主人,自觉管水、用水、节水,稻田用水得到了保障,粮食产量自然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