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八连增”带给我们的思考
最近,中华大地比丹桂飘香更“香”的是我国粮食生产迎来创历史(中国和世界)的“八连增”。上周四,新华社援引农业部提供的预测数据提前发布消息,今年我国粮食总产有望迈上5.5亿吨的历史新台阶,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实现均衡增长,亿万粮农整体实现增产增收。
严格点讲秋粮尚在收割中,全部秋粮颗粒归仓要到下月中旬。然而,农业部提前报喜,决无好大喜功之嫌。人不能一日不食粮,国不能一日缺粮。13亿人口的大国,手中有粮、社会稳定、心中不慌。
每个爱国公民,闻“八连增”喜讯,应当感念亿万粮农的辛勤劳作,庆幸各级党委、政府主抓粮食生产的“政治自觉”不断提高。
政策好、人勤奋、天帮忙,共同促成了粮食生产“八连增”。2004年至今,我国粮食总产在土地总体呈逐年减少的态势下,总产量提高近1亿吨。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粮食生产史上不容争辩的奇迹。
8年间,今年粮食生产所面临困难和挑战要数历年之最。环顾全球,阻碍世界经济复苏的阴霾仍在加厚,与粮食生产有关的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呈全球性普涨态势。好在党中央、国务院头脑清醒,把粮食生产作为执政为民第一要务常抓不懈,各级党委、政府落实中央决策态度明确、行动坚决、措施有力,各项补贴陆续发放,调动粮农种粮积极性获得政策保障。“八连增”得来实属不易,才更显其弥足珍贵,令人欣慰有加。
今年前几个月,我国经济面临输入型通胀和用工、融资成本大幅攀升所形成的成本型通胀之双重压力。倘若没有粮食及主要农副产品的稳定增长来确保市场供给,人们很难设想,当下的通胀还能否被控制在“中度温和”的水平上?
粮价乃百价之“母”。粮价一旦压不住,通胀就很难被压住。1988年我国通胀率一度突破20%,其重要的“基础诱因”,就在于国内粮食产量从1985年起连年歉收,至1988年跌至阶段性历史低点。由是,“八连增”无疑为当下的“全民抗通胀”,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保障”和“信心依托”!
流动性过剩仍系今年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一大不利因素。鉴于楼市、股市、期市普遍不振,过剩流动性不断冲击大宗农副产品的价格堤坝企图投机渔利。现在,粮食“八连增”犹如一道挡在农副产品价格堤坝前的“防汛墙”,不但使市场粮价涨幅大体控制于社会可承受范围,还有效阻挡了游资通过囤积居奇哄抬大宗农副产品价格的投机炒作。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少数自诩的“三农学者”和少数网络“活跃人士”,对我国的国情并没有吃透,却不时对国家重视粮食生产的努力说三道四,对政府重农扶农政策冷嘲热讽,鼓吹与其费力种粮,不如向全球开放粮食进口市场。殊不知,全球每年的余粮在丰收的前提下,至多保证4亿人口勉强糊口之需。笔者无心与这类人士打嘴仗,但笔者坚信,纵有天大困难,各级党委、政府继续主抓粮食生产绝不会含糊游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