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节蔬菜---有害还是无害?
反季节蔬菜---有害还是无害?
最近,媒体陆续刊出《反季节蔬菜有什么不好》、《吃反季节蔬菜好不好?专家:最好吃当季当地菜》等文章(点击观看文章影视作品《黑狐》、《白蛇传说》),有研究者指出反季节水果和蔬菜违背了自身的生长规律,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激素,不健康;也有专家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应该应时而食”……一时间,反季节蔬菜成了注重养生的国人攻击的靶子,养生专家、营养专家纷纷唱衰反季节蔬菜。
但很快,果壳网上出现了多篇为反季节蔬菜正名的文章,从植物学、食品科学等角度论证反季节蔬菜的安全性。
反季节蔬菜,该不该吃?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时令蔬果
春季
蔬菜:辣椒、青椒、彩椒、洋葱、花椰菜、甜豆、豌豆、芹菜、莴苣、荠菜、油菜、菠菜、香椿、春笋、马兰头、瓠瓜、韭菜。
水果:番石榴、青枣、枇杷、桑葚、樱桃、莲雾。
夏季
蔬菜:辣椒、丝瓜、苦瓜、冬瓜、菜豆、芦笋、洋葱、黄瓜、佛手瓜、南瓜、苋菜、山苏、空心菜、龙须菜、地瓜叶、竹笋、生菜、西红柿、卷心菜、茄子。
水果:草莓、莲雾、桃、李、西瓜、菠萝、芒果、柠檬、百香果、火龙果、杏、荔枝、猕猴桃、香蕉、椰子、樱桃。
秋季
蔬菜:秋葵、菱角、莲藕、辣椒、栗子、冬瓜、四季豆、地瓜叶、豆角、山药、白菜、扁豆。
水果:柚子、梨、柿子、木瓜、苹果、莲子、甘蔗、葡萄、火龙果、杨桃、番石榴、杏、橘子、红枣、山楂、核桃。
冬季
蔬菜:青椒、卷心菜、白菜、洋葱、花椰菜、胡萝卜、萝卜、甜豆、芹菜、菠菜、芥菜、莴苣。
水果:橙、橘子、柚子、青枣、甘蔗、释迦。
古
人曾提出“不时不食”
反季节蔬菜该不该吃的争论源自何时,无从考证。有研究者认为,早在西汉年间,中国人就利用温室来种植反季节蔬菜了。据《汉书·循吏传》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菇,覆以屋庞,昼夜燃温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另外,在《论语·乡党第十》中,则有“不时不食”的说法。可见,我国古代,既有反季节种植的实践,也早就有人提倡顺着时令而非逆时令饮食的主张。
现代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温室大棚栽培技术起源于国外,在我国,上世纪50年代就引进了这种技术,90年代,城市人口对蔬菜的需求量大增,迅速发展起来。
据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农史研究室名誉主任、广东农史研究会理事长周肇基教授介绍,温室大棚栽培的优点是生长快、产量高,但因补光条件不够,及没有雨水和风的冲刷,也存在不利于农药分解等问题。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杨少海教授则深有感触地指出:“现在,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导致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敏感。”
可以说,今天,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已跌至空前低点,大家都吃得战战兢兢,对坊间流传的某些食品“有毒”的说法,更是风声鹤唳,“宁可信其有”。大众对反季节蔬菜的关注与质疑不断升级,就是源于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反
季节蔬菜,到底该不该吃?
就反季节蔬菜到底该不该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几位农业专家,希望他们能给大家指点迷津。然而,专家之间,似乎也陷入了一场大辩论。
焦点一:反季节蔬菜是否违反自然规律?是否有害健康?
农史专家周肇基教授,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广州工作以来,就对广州的植物,特别是花卉展开了研究,一直持续到现在。他在30多年间拍摄的一万多张花卉照片里,发现了这样一个趋势:“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花卉出现了变异,比如并蒂现象、花瓣增多现象、雄蕊增多现象。已经发现20多种花卉出现变异。”这些现象大部分出现在用营养液进行培育,特别是实验室栽培的花卉中。据此,周教授怀疑,是不是营养液的过度使用造成了这一现象?
在反季节蔬菜的种植中,第一个步骤一般是用培养钵对植物进行培育,钵里的液体,就是一种营养液,科学上叫做“生长调节剂”,他们的成分大同小异,“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那么多样子奇形怪状的蔬菜,遇到这样的蔬菜最好不要买,更不要吃。”周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告诫说。
周教授明确提出“对待反季节蔬菜要慎重,最好不要吃反季节蔬菜”,他的理由如下:
1、植物都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进化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它已经适应了气候的变化。人为破坏植物的生长规律,让它增加产量,对植物本身是一种伤害,花卉形状的改变、蔬菜畸形的出现都是植物体本身不健康的表现。人吃了不健康的东西,就会造成人体自身的健康问题;
2、植物被破坏了原来的生长规律,植物体内可能会产生一些不知名的化学物质,因此反季节蔬菜不健康;
3、反季节蔬菜由于生长期短,经催熟等处理,本身口感会变差,比如现在市场上卖的大棚西红柿,皮就特别厚,咬下去感觉是生的,还没有熟。
记者追问周教授那些“不知名的化学物质”具体是什么,周教授表示,现在的科学技术还达不到检测这种植物变化的水平。
根据周教授提供的材料和他提出的观点,记者采访了科学松鼠会成员、植物学博士史军,他并不完全同意周教授的观点。
对于蔬菜的反季节栽培,史军表示:“人家植物本来要结果实、种子,并且把种子传播出去。而人类则是拼命不让它们传播种子,并且把果实拼命增肥。实事求是地讲,这种改变对植物本身肯定不健康。但这种改变并没有显著改变植物的化学组成,也没有促使他们产生有毒物质。”因此,他认为,吃反季节蔬菜并不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对于植物形状的改变,史军拿水稻举了一个例子:“野生水稻的种子会自然脱落传播,但是栽培稻的谷粒是不会脱落的。这是长期以来人类对稻子进行培育的结果,正如驯服野兽变为家畜一样。你能说这种‘畸形的稻谷会影响人类健康吗?不会!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性状。”
另外,植物栽培使用的营养液和土壤在本质上不存在区别,都是提供矿质元素。至于营养液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就是促进开花,或者花发育。这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花的变化,但危险不在花的形状,而在于过量用药。史军指出,风险只是来自于违规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农药。“违规”二字才是关键。
反季节蔬果的口感变差了,这一点,史军博士跟周教授的看法一致。反季节蔬菜没有应季蔬菜的味道好,这并不是你的心理在作祟。反季节蔬菜的成分跟大田里出产的表亲确实有差异。比如,大棚西红柿的糖含量就比较低。这是因为西红柿中糖储备跟温度有着密切关系。除了含糖量,温度还会影响西红柿的特殊气味,一般成熟期要在20℃以上才能更好地积累香气物质。而且,即使成熟之后,储藏过程中也不能温度过低,否则会使香气物质含量迅速下降。显然,冬天的大棚大多不能完全满足西红柿对温暖的需求,这就会影响到果实的表现。
但是,风味变差,营养变少,不代表反季节蔬果就是有害的。
焦点二大棚蔬菜的种植会不会受到更严重的污染?
周教授对于大棚蔬菜的担忧还来自整个生产过程。他认为,塑料大棚在阳光照射下,本身就容易产生有害的气体;塑料大棚内不通风,空气没有外面新鲜;没有雨水冲刷,空气流通不够好,使用的农药、产生的有毒气体,甚至包括种植人员在里面吸烟造成的污染都被大棚里的植物完全吸收了。另外,在大棚蔬菜的种植当中,更容易出现病虫害,也会用更多的农药,因此,蔬菜水果也会含有更多的农药残留。
对此,史军则回应指出,现在的温室大棚主要是塑料的,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聚氯乙烯在阳光下会分解产生氯化氢,这听起来确实挺可怕的,但是,根据国家规定,化工厂车间等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氯化氢含量低于15mg/m3就是安全的,塑料大棚的氯化氢含量连这个标准含量的一半都达不到。况且,有点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氯化氢很容易溶于水,并且是我们胃液的主要成分,因此即使含有这种成分,只要不超标,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塑料大棚培育蔬菜的原理是对小气候的调节,在大棚中农药的使用也算是个无奈之举。但是只要农药用量合理适当,就不会出问题。
焦点三人工激素的使用会不会污染蔬菜?
周教授最大的担心还是来自人工激素,根据多年来对花卉变异的研究,他几乎可以确认是激素的大量使用造成了植物形状的变异。此前报纸上报道的“乙烯利催熟香蕉致性早熟”、“膨大剂让西瓜变炸弹”等事件,更加剧了周教授的担心。
人工培养液多含人工激素吗?会污染蔬菜吗?史军博士首先给我们解释了什么是人工激素。在很多情况下,种植反季节蔬菜是不得不用植物激素的,特别是像黄瓜、番茄等果实蔬菜的生产。跟所有的开花植物一样,这类瓜果类蔬菜需要经过授粉才能结出果实。在大田中,授粉工作由蜜蜂等昆虫完成。而在大棚中,就找不到这样的劳动力了。这时,就需要种植者扮演蜜蜂的角色,对所有的花朵进行人工授粉。这可是不小的工程,不仅要保证授粉的数量,还要计算好花朵开放和授粉的时间。所以,科研人员开发出促使花朵不经授粉也能结出果实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也被称为植物激素,但是这类激素跟我们谈之色变的动物激素并不一样。植物激素的原理就是欺骗植物,让它们以为自己已经授粉,从而长出一个个果实来。
植物生长调节剂除了替代授粉过程,还能保证一根藤上结出尽可能多的果实。一般来说,一棵植物能够结出的果实数量总是有限的,它们会优先供给那些强壮的果子。至于那些有瑕疵的、弱小的果实就只好任由它们脱落了。为此,人们又发明了防落素(对氯苯氧乙酸)之类的植物激素,它们能让幼果都好好地待在藤上,从而提高总产量。
实际上,目前允许大量使用的植物激素几乎都是无毒或者低毒的,它们经过了长时间的毒理实验,才进入到实用阶段。并且,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体内以及自然条件下都会发生降解,残留在蔬菜或者果实上的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对于一些毒性较高的调节剂,都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和用量要求,只要按照这些要求使用,是能够保证安全的。
达
标的反季节蔬菜没问题,但栽培过程有风险
两位专家意见不同,该听谁的?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杨少海教授,在听完记者对上面两位专家观点的转述后,从植物营养学的角度给出了他的解读:“达标的反季节蔬菜是健康的,但栽培过程有风险。”
杨教授认为,周教授关于“反季节蔬菜违反自然规律”的说法,并不准确。例如,我们的地球,南北半球的气候正好是相反的,但是很多植物,比如苹果,在南北半球都能种植,南半球的苹果移植到北半球,季节是相反了,但它照样能适应北半球的环境。只要你能为植物提供适合它生长的环境,它就能健康生长。
至于为什么反季节水果蔬菜口感没有应季的水果蔬菜那么好,杨教授也作了专业分析。就拿现在超市里卖的香蕉来说,个头很大,表面很光滑,没有一点斑点,卖相很好,但是这样的香蕉往往比较硬,不香,也不甜。杨教授说,这是因为反季节栽培的香蕉,达不到应季香蕉的生长条件,气温、水分都不能满足,而又人为地进行干预,使得它本身营养的积累跟不上生长的速度,因此个头大,不好吃。但是,不好吃并不是说它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
杨教授举了以色列为例子。以色列的国土80%都是沙漠,但它却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生产的蔬菜水果大多出口。以色列的绝大部分农产品都是在大棚里栽培的,但是仍然可以做到绿色、健康,这说明大棚蔬菜并不意味着受到的污染就多,关键是看整个生产的过程是否都严格控制。
“千万不要吃水生蔬菜,通心菜、豆芽、西洋菜什么的都不要吃,种在水里的蔬菜都‘重金属含量超标,那些水都是培养液,吃多了会中毒的……”我们偶尔会听到这样的“忠告”。
对于这些坊间传闻,杨少海分析,水培植物产量高,这是一个事实,另外水培植物在健康方面会有一定风险也是不可否认的。因为植物不像人一样,吃饱了就不吃了,植物的根系是一直在吸收周围的营养的。因为培养液中,各种矿物质和营养含量较高,很有可能出现某种元素超标的现象。比如,营养液中硝酸盐含量过高的话,被植物吸收,就会转变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种公认的致癌物质。因此还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是,只要严格控制营养液各种元素的比例和含量,这种风险可以化解。
杨教授还介绍,目前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在蔬菜和水果种植上的农药有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等几十种,一旦检测出来,就不合格。另外那些允许使用的农药,只要残留量低于国家允许的最高值,就没问题。农药一般都可以自我降解,有的需要十几天,有的需要一个月,使用农药之后,只要经过了这个时间再上市,农药残留的量就一般可以达标。
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就是所谓的植物激素,对人体并没有伤害,因为人类身上没有相应的受体,植物激素对人体起不了作用。
杨教授最后说,我们吃了几十年的反季节蔬菜,还没有发现因此而致病的案例;以色列人也是吃大棚蔬菜,同样也很健康。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才是造成很多食品安全问题的真正原因,我们要反思的是对技术的滥用,而不是技术本身。
茄子、青瓜、豆角也是今季的反季节蔬菜
现代的反季节蔬菜多在温室大棚内种植
生
产过程的安全,是最大的保障
看来,生产过程的安全,才是“反季节蔬菜”安全的保障。这一关,把握在种植者,还有检测监督者手上。
就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检测问题,记者拨通了广州市农业标准与监测中心的电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梁姓工作人员表示:“广州市的蔬菜检测都是我们在做。”
据梁小姐介绍,该中心对蔬菜水果的检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例行检测、专项检测和突发事件检测。
例行检测一年有4次,对市场上的蔬菜水果进行抽样检查;专项检测的频率相对比较高,每个月都对一个品种的蔬菜或水果进行检测;突发事件检测则是在有群众举报、媒体曝光之后,对事发单位或地区进行检查。
而广州市农业局蔬菜办公室2011年4月11日发布的2010年广州市蔬菜质量安全监测数据显示,抽检的1093份样本,共检出75份样本农药残留超标,占全部样本的6.9%。其中,批发市场的超标率达到12.1%;广州周边的蔬菜生产基地,超标率为5.2%;零售市场的农药残留超标率为7.1%。
链接
日本建立“蔬菜履历”
日本对蔬菜安全十分重视。政府要求菜农必须保留详细的生产记录。这种生产记录被称为“蔬菜履历”。履历必须记载生产的每一个过程,明确标出化肥、农药的种类和使用量,记录收获、包装、运送和储藏中对蔬菜营养价值产生的不良影响。上市的时候,商家必须标明蔬菜的产地。
各级地方部门都设有蔬菜残留农药检验所,定期公布检查结果。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回收,并对生产者按照规定进行处罚和指导。
时下常见的火龙果、苹果、芒果也是反季节水果
施用和摄
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