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报道:泰达掌舵更绿色的经济运行模式 07-12
外媒报道:泰达掌舵更绿色的经济运行模式 07-12
中国经济网7月12日报道:经过三十多年高速的经济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更讲究清洁经济的时代,在经济运行中向着更“绿色”、有更高能效的发展模式转型。2012年7月11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特稿:《泰达——掌舵更“绿色”的经济运行模式》。该报道也获得了包括美国在线AOL、道琼斯、雅虎财经、福克斯新闻网、《再生能源世界》杂志等在内的国际媒体的转载。主要内容如下:
“我们当然很欣慰于如此快速的发展速度,但‘快生活也会带来烦恼,凡事都有两面,”身为泰达低碳中心主任的宋雨燕说道。泰达是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天津城区和渤海湾之间、拥有1.5多家制造业企业的国家级工业开发区。
类似泰达这样的大型工业开发区在数十年前开始在中国建立,旨在引领国家的工业发展,而现在这些园区也成为清洁经济转型的前沿阵地。泰达园区有自己的管委会,意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吸引国际投资;而宋雨燕领导的低碳中心始建于2009年,工作重点是帮助企业减排增效。
可以说,这项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
“中国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如果工业能效不高,那么对经济发展的代价是巨大的,因为(中国)因此需要进口更多的石油和煤炭,”Dragonomics研究公司的董事总经理TomMiller说道。
但转型需要改变企业文化,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观察人士指出,中国企业的观念中对低效和浪费现象并不敏感。
“的确很难,”宋雨燕介绍说,“一个低碳的工业园应该是一个协同的群体,一个公司的排废物可以成为另一个公司的原料。我们最伤脑筋的事情是在泰达这么多公司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促成他们彼此沟通无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很多时候,他们把排放物也就当废物排掉了。”
泰达低碳中心因此组织了很多配对的活动,来为不同的制造业企业介绍循环生产和节能减排的服务提供商;同时,它还从欧洲、日本等地引进了国际先进的专业公司来开展国际合作。
其中一个项目就叫作产业共生(简称IS),它的术语解释就是将众多企业集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协同群体,并寻求他们中间可能存在的“甲公司的排放物成为乙公司的原料”的内在关联。据产业共生(IS)组织国际项目助理RichardMensah介绍说,泰达的IS项目是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环境署之间的一个为期四年的合作项目,由欧盟SwitchAsia项目方提供资助,也是IS项目迄今为止在亚洲开展的首个试点项目。
诚然,IS在中国开展之初也不免遇到阻碍,宋雨燕回忆说。
“最初的时候是难以发现协同效应,”她说。“虽然企业都乐意来参加研讨会,但他们并不愿意披露自己企业排放物的量具体有多少;有些公司最初也认为他们没有义务来循环利用企业排放物。”
Mensah补充说,很多中国企业不习惯彼此完全披露信息。
“在英国的时候,我们安排不同的企业来进行圆桌讨论、发现合作机会;但在中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行事风格。因此,我们从程序上作出调整,比方说,即便在圆桌讨论现场各企业不是完全地披露信息,但事先我们作了功课——包括收集相关信息、发现配对机会、介绍企业合作方,等等,”Mensah介绍道。
迄今为止,IS项目已在泰达运作了两年。他说在这两年中,情况发生了变化。如今共有650家企业成为IS会员,38对的协同配对共计减少了1200万元人民币的企业支出、并促成了9000万元的新增销售收入、减少二氧化碳3.2万吨的排放、减少了15.7万吨的地埋废物,同时为318吨的有毒排放物找到了应用,减少消费了77.2万吨新的原材料、节约了30万吨水资源等等。
在IS配对合作中,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自国际食品企业嘉吉公司。该公司富含营养物质的排放物输出给了一家叫作新水源的淤泥水处理厂;而后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本身就需要对水供给增补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来促成淤泥的沉淀。
泰达的产业共生项目还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循环生产服务提供商Foqiang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今年7月,该公司兴建的一个循环生产基地将于泰达正式投产,每年预计能处理4万吨的排放物。Foqiang公司的循环生产运营方式业如今也已进入天津市的新五年发展规划。
“在泰达有着强烈的‘绿色文化,我们对其推进的产业共生项目也留下了深刻印象,”Foqiang公司副总经理王志明说道。“在整个中国,环保意识也在加强,随着排放物总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发现这个行业商机无限。”
当然,即使循环经济作为中央政府大力倡导的战略之一,相关的税费激励机制还有待形成,而这对于企业实际转变行为、向更绿色的发展模式转型是至关重要的,宋雨燕说。举例来说,在英国,每一吨地埋废物就需要上缴税费约120美元,而在中国,每吨的地埋税费只有区区60元人民币,没有形成很好的企业有效利用排放物的激励机制。
另外一个困难在于,循环生产本身往往带有各行其是、割裂操作属性的,宋雨燕说。如果倚赖众多拾荒小企业或者个人来收集废物,而他们又不能遵循明确的流程标准、而只是能卖什么就收集什么的话,循环生产是无法达到规模的。为了使中国的循环生产服务提供商能接触到产业最新的技术,泰达环境保护局与日本茨城县展开合作试点项目,共有30家企业参与。去年,泰达低碳中心还组织了15家来自茨城县的企业来分享工业废物处理方面的技术和经验。
据介绍,泰达管委会每年提供一亿元人民币的节能减排专项基金,来为企业在节能增效方面投入的约30%部分埋单。不过,迄今为止只有约一半的专项基金得以分配,原因是企业对于自理的70%部分投资还是犹豫不决。
当然,这或许是因为企业的高管还不完全明白节能增效所带来的潜在收益。也正因此,泰达低碳中心特别开设了一个在线的数据库,更新披露企业的相关信息,来展示企业减排和增加能效、运用循环技术和服务、参与协同机会等所带来的种种机遇和经济收益。另外,泰达低碳中心还开展众多的调研,及时听取企业的需求和心声。对于中心组织的配对活动和研讨会等,宋雨燕主任也表示来自企业的兴趣越来越高涨了。
泰达着手处理的还有更多。例如,中国华北地区历来是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而泰达的水循环处理系统负责处理园区企业8万吨生产废水中约3万吨的水资源,其中1万吨用于再生产、另2万吨用于灌溉。
此外,天津市也将作为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的7个城市之一,即将于2015年全面启动碳排放交易体系。来自法国的专家也已实地到泰达,进行碳排放审计等方面的工作指导。
宋雨燕主任说,“企业将来会面临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政策,我们希望在这一刻到来之前,企业都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应该知道如何计算碳排放、如何将减排视为一种资产(而不是成本),这种资产将来是可以用作交易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致力于帮助企业熟练运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和工具。”(之华媒体供中国经济网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