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盐碱滩,稻米飘香绿意浓 11-08

新华日报 2012-11-08 09:15 粮食
盐碱滩,稻米飘香绿意浓 11-08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年水稻亩产达到1000斤!10月18日,记者接到中科院南京土

盐碱滩,稻米飘香绿意浓  11-08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年水稻亩产达到1000斤!”10月18日,记者接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首席专家杨劲松的电话时,还以为对方口误,把“公斤”错说成了“斤”“水稻亩产千斤”,在江苏本不是新闻。

但是,如果告诉你,这水稻不是长在丰腴肥沃之地,而是种在沿海咸涩滩涂,恐怕就会令人一惊了盐碱地素称“农业死海”,现在竟也飘出稻米香?

“走,去看看!”记者拉上杨教授,直奔东台弶港。

距离黄海边近百米,江苏绿海公司负责人张春银指点着一大片刚收割完的稻田,激动不已。放眼望去,是大片的金黄;漫步陇间,水稻茬整齐排列。再仔细看,田埂上还有一层白白的“细砂”那是盐霜。

在海边土生土长的他,做梦都没想到盐碱地上真能种庄稼,又咸又涩的海水也能拿来灌溉。这不,刚刚打下新稻米,他就迫不及待地在公司食堂煮了香喷喷一大锅!

“这个品种叫南粳44,这样的产量算得上大丰收!”张春银说,祖祖辈辈守着大片盐碱地,却只能长芦苇、大米草,沿海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3年,他创办了省内第一家盐土农业公司,2005年起“产学研合作”,尝试把水稻和大米草等耐盐物种杂交,培育耐盐水稻新品种。最初,抽穗很不稳定,谷粒大多是瘪的,亩产只有一两百斤。2009年,他们找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东台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国内第一家盐土农业院士工作站,6位博士常年忙碌在海边,守着百亩试验田做耐盐水稻的提纯、选育实验。几年下来,水稻产量节节攀高,一直飙升到现在的1000斤,“具备了走出试验田去推广种植的条件”。

而在“绿海”5000亩盐土农业示范基地里,这堪称神奇的耐盐水稻,只是其4大系列、36个耐盐经济作物中的一个。

“今天,就是要让你见识盐碱地上的神奇!”在东台沿海看过新稻,杨劲松又带着记者来到了大丰海滨的金海农场。

放眼望去,大片作物繁花似锦。“这种植物,学名叫作‘海滨锦葵。可别小瞧这些白色小花,它们结出的籽可以提取生物柴油。”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姚荣江博士告诉记者,盐土农业技术在黄海之滨蓬勃崛起,耐盐作物种质资源库目前已经建成,包括小麦、玉米、水稻、大麦、甘薯等主要农作物,还有海蓬子、海英菜、海水芹等耐盐蔬菜,菊芋、油葵等耐盐特种经济作物。

有了盐土农业技术,以前无人问津的盐碱地如今变成了“粮仓”“油田”。采访中,两个数据令记者印象特别深刻:一是我省耕地面积约有7000万亩,不同盐碱程度的盐碱地总面积有近1000万亩,占耕地面积14%以上;二是盐城的沿海滩涂占了全省的70%,江苏的滩涂面积又占到全国的1/4茫茫滩涂发展盐土农业,空间巨大,潜力惊人!

“各地都在大搞盐碱地开发、综合利用。一般的思路是‘先改良后利用,而我们江苏的特点,是选育耐盐作物。作物生长吸收土壤盐分,同时产生经济效益,这就实现了‘边改良边利用。”杨劲松说,盐土农业,除了直接产出经济效益,还可置换出大量耕地,拥有盐碱地绿化修复的生态优势。如今盐碱滩涂上已催生出“绿海”“绿苑”等一批产业化公司,形成了从种植、加工、销售到技术输出、生态项目治理的新兴产业链。目前,仅盐城一地,盐土农业的种植总面积就达10万亩。

巧借生物资源,发展盐土农业,江苏的创新实践引来业界关注。上个月,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专家组专程前来黄海西岸考察。在看了东台、大丰的万亩试验、示范区及海水蔬菜基地之后,这些国内顶级的土壤专家一致认为:“盐碱地开发利用”这一国际难题,在江苏沿海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远处,座座风车悠然运转;近处,盐碱滩涂成块成垄。10月23日一大早,58岁的弶港农民徐有田就在海水蔬菜基地里忙活。“春天种,夏秋收,一天工资60元,打了一辈子鱼,终于可以上岸赚到安稳钱!”

老徐的满脸笑容,印证着这片盐碱地上发生的神话般变化。来访的中国农科院专家逄焕成教授油然赞叹:“这哪里是农业死海?简直就是黄金海岸!”

本报记者王世停

本报见习记者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