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食品安全
近日,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一家超市内,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郭学武和当地食品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将超市内新购进的生鲜肉、乳制品等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逐一进行了检查,并登记备案。对于食品是否安全,郭学武比别人更上心,他经常会到餐馆、小吃街寻找“问题”,一旦发现情况,马上汇报给当地食品安全委员会。
我区有1.2万余名和郭学武一样的食品安全监督员,他们深入超市与餐馆开展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形成了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
今年以来,我区农牧、商务、食品药品监督、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在各自管辖领域内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形成强大合力,一场食品安全保卫战全面打响。
呼和浩特市联发废油脂有限公司的大院内,从饭店收集来的废油脂被倒入大锅,经过高温加热、再沉淀五六个小时后,工人把上面的油提炼分离出来。该公司每天收集近20吨废油脂,从中提炼出的3吨“地沟油”全部按照环保局的要求销往化工企业回收利用。
“地沟油”、“泔水油”一直是老百姓最痛恨的“顽疾”。为杜绝“地沟油”回流餐桌,我区环保和公安部门坚持监管与打击并举,今年以来,捣毁非法炼制“地沟油”黑窝点12个,查获“地沟油”28.15吨。
目前,呼和浩特市的500家大中型餐饮单位、6家产生废弃食用油脂的食品加工企业,包头市的415户餐饮企业都与正规收集单位签订了协议,废油脂正逐步流入正规渠道。去年至今,呼市已回收利用废油脂470余吨。
食品添加剂屡屡“闯祸”,老百姓谈“添”色变。从4月份开始,我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和网格化监管,质监部门对270家中小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实行12盟市间异地互查。工商部门则全面推行食品添加剂“实名购销”制度。
每公斤6元的散装酒,装入回收回的茅台、五粮液等名酒瓶内,再被精心包装、加上防伪标识,便摇身一变成为足以乱真的名酒。9月27日,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在回民区攸攸板镇水泉村的一个小院内捣毁一处制售假酒窝点,现场查获假冒伪劣酒188件。
针对酒类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的“小、散、差”问题,今年6月份以来,自治区商务、工商、卫生、质监、公安等部门联合对酒类进行专项整治。截至目前,查获假冒伪劣酒0.5吨,查处无准入证、无随附单、无建立台账酒2.5吨。两起假冒长城干红、五粮液酒的案件已移送司法机关。10月底,自治区质监局与全区126家酒类生产企业签订了《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承诺书》,并督促问题企业整改。
今年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整顿了3600多个农资市场,查处违法违规案件1703起。公安机关立案侦办食品违法案件21件。有14人因食品安全犯罪被检察机关批捕。
除此之外,清查清缴问题乳粉、专项整治“瘦肉精”、专项排查羊肉和羊肉串市场、防范和处置邻苯二甲酸脂物质污染……监管部门多管齐下开展的多项专项整治,为保卫百姓餐桌构筑起多重防线。
经检验合格的婴幼儿乳粉打上了“放心乳粉”标签,57处私屠滥宰窝点被取缔,一些餐馆的墙上贴着公告,声明将“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百姓在超市和餐馆等场所直接感受到了这场食品安全保卫战的力度。
“如今,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贪图利益,不择手段,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接连出现。”10月31日,我区食品专家、自治区卫生监督所副所长王齐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食品安全不仅要监管,更需要政府运用好市场规律,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把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转化为企业的自觉意识。”
10月20日,自治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动员大会上,35家乳制品和25家肉制品企业被选定为首批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企业。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出台,根据“方案”,今年12月底前,婴幼儿配方奶粉、乳粉、液体乳和部分肉类加工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明年1月开始在全行业推广。
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说:“不断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揪紧了人们的心,我们与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分子的较量远未结束。整治风暴过后,食品安全监管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