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海淘洋奶粉不合格率达到42.1%
央视《消费主张》栏目在网上商城购买了7个国家的19个品牌的1段婴儿配方奶粉,有8个样品的铁、锰、碘、硒实测值不符合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样品的不合格率竟然达到了42.1%,长期食用危害宝宝健康。
粗看这一调查结果,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洋奶粉广泛存在质量问题,或者认为海淘奶粉缺乏监管,不合格的洋奶粉有了可乘之机。这其实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海淘奶粉超过4成不合格,其指向的主要问题,并非奶粉质量,而是“海淘奶粉”这种销售模式。
由于各国执行的奶粉质量标准一般都不同,因此,拿别国的奶粉按国内标准检测,不仅可能不合格,有些指标甚至存在严重缺陷。这说明,导致奶粉不合格的,不是质量问题,而是不同的标准。进口奶粉之所以符合国内标准,是因为这类奶粉是按国内标准生产的,但海淘回来的洋奶粉来源于海外市场,不专门针对国内儿童。
标准不同的背后,是国情不同,是儿童的体质不同。譬如,日本是个岛国,国内海产品丰富,碘缺乏疾病发病率极低,不必在奶粉中专门添加碘。但我国碘缺乏地区较多,这些地区的孩子若长期食用日本的无碘或低碘奶粉,就极易出现碘缺乏疾病。若不加选择地海淘回日本的无碘婴幼儿奶粉,其危害不亚于成分含量不达标的假冒伪劣奶粉。
同样道理,我国土壤缺硒,饲料缺硒,牛奶也缺硒,特别是东北地区缺硒较明显。而硒缺乏可导致克山病,智力也会受影响。因此,我国儿童食用的奶粉必须加硒,但日韩等国的土壤不缺硒,他们生产硒含量较低的奶粉,就不适合国内儿童食用。而美国奶粉不限制铁的最高含量,但国内限制,铁缺乏可导致贫血,但摄入太多也可能导致疾病。
可以说,婴幼儿奶粉是不宜海淘的商品,再好的婴幼儿洋奶粉,海淘回来也会"水土不服"。这一调查结果,对于热衷于海淘奶粉的父母们无疑是一次教训。但理解奶粉标准的差异性不难,只要向家长们讲清楚这一销售模式的风险,想必多数人会谨慎行事。
但也要看到,海淘业已形成较为庞大的产业,此产业定然不会被人轻易放弃,而海淘作为个人消费方式,有不便干预之处,存在一定监管盲区。因此只要社会上存在对洋奶粉的偏爱,就会有人去满足这种偏爱,且夸大其辞的洋奶粉优势灌输,定会让一些人在似信非信之间上当受骗。
可见,要想唤醒奶粉海掏梦,除了要强化消费者的辨识能力、提升其营养学知识外,还需通过不断提高国产奶粉的品质,来打消奶粉顾虑,减少海淘奶粉需求。同时,还要对海淘网站进行规范,约束只讲优势不谈缺点的海淘奶粉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