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問題食品”依然橫行台灣市場

未知 2013-08-28 11:05 食品
近日,島內食品安全問題再受關注,香精面包鬧得沸沸揚揚。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問題食品依然

    近日,島內食品安全問題再受關注,“香精面包”鬧得沸沸揚揚。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問題食品”依然橫行台灣市場,島內民眾仍籠罩在“問題食品”的陰影下。這一系列食品風波已使“台灣制造”的金漆招牌失去了往昔的光彩。

   評論摘編如下:

   有人說,食品行業是良心行業。此話不假。俗話說“病從口入”,如果吃進人體的食物含有危害健康的成分,輕則染病,重則死亡。這也是每次出現“問題食品”事件時,社會輿論必給予高度關注的原因。近年台灣食品安全出現嚴重漏洞,2011年爆發的“塑化劑風波”重挫島內食品聲譽,但台灣食品行業的噩夢並未就此結束。從去年的“口水菜”、農藥大米,到今年的毒澱粉、致癌醬油、假米粉、過期泡芙、有毒容器、抗生素雞蛋,乃至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香精面包”,都顯示“問題食品”依然橫行台灣市場,島內民眾仍籠罩在“問題食品”的陰影下。這一系列食品風波已使“台灣制造”的金漆招牌失去了往昔的光彩。人們不禁要問:台灣食品到底怎麼了?

   在人們的印象中,“台灣制造”是品質的保証。因為台灣早在1975年就公布實施了“食品衛生管理法”,可見當地對食品管理頗有先見之明。但隨著食品種類多樣化、成分復雜化,台灣的“食品管理法”已趕不上日新月異的“食品化學工藝”了。

   縱觀島內這幾年來的“問題食品”事件,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是添加工業原料,以“塑化劑”為代表。一般來說,許多業者都會在飲料中加入合法添加劑“起雲劑”,但有業者為了降低成本,遂以用於工業的塑化劑來制造起雲劑。最近被形容為“翻版塑化劑風波”的“毒澱粉”就是用制造油漆的工業原料調配而成的。第二是“挂羊頭賣狗肉”,以近日的“香精面包”為代表。紅遍大陸、香港、台灣的“胖達人”面包店一直標榜“天然食材”,但最近被香港消費者揭發面包中添加了人工香精,涉嫌欺詐,台灣檢方已介入調查。第三是殘留農藥,如農藥大米、農藥芒果等。

   對於台灣近年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食品風暴”,許多人不解:這到底是偶然現象?還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必然結果?當然,台灣以前並非沒有出現過重大問題食品事件。上世紀70年代的工業酒精制酒、米糠油中毒事件都是震驚台灣社會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但像近年問題食品之多,確是少見。一方面是由於自“塑化劑事件”后,台灣衛生部門加強了食品監管和檢查,使一些以往看似“安全”的食品終於露出馬腳﹔另一方面,島內相關罰規過輕,使一些業者產生僥倖心理,妄想逃過法網。台灣立法機構雖於“塑化劑事件”后提高了違反食品法規的罰款金額,但卻沒有納入具有威懾效應的刑罰手段,直至今年5月底才制訂了刑罰相關規定。此外,根據島內食品法規,復方食品添加物無須查驗登記,於是不少業者以“復方”為由逃避監管。

   打擊“問題食品”對台灣衛生部門而言是一場硬仗。它不僅要重振台灣食品的聲譽,更攸關廣大消費者的健康。期盼台當局切實做好食品管理工作,讓台灣食品再次飄香兩岸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