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啤朱镕基拍板"点将" 俞正声帮着"跑"上市
“迈出这历史性的一步,是青岛市对外开放带来的硕果,也是青啤人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今天,曾全程参与青岛啤酒上市筹备的青啤公司董事会秘书张学举谈到这一刻仍心情激动。通过他的回忆,我们知道了更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为上市:朱镕基拍板“点将”
“急需要钱!”谈到青岛啤酒上市的初衷,张学举简单明了地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啤酒的年产量只有10万吨,其中仅出口的就要超过3万多吨,剩下6万多吨国家又要调控一部分,其他的根本满足不了一般消费者的需要。
在当时,青岛只有外汇商场、友谊商店等少数几个地方供应青岛啤酒,居民每年凭着购物证供应两次,春节一次每户5瓶,然后还有一次是国庆节。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岛啤酒要生存和发展,就迫切需要扩大产能来满足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知名度,而这就需要有大量的资金。
机缘巧合,1992年4月29日,香港联交所主席李业广访问大陆,在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面谈时,李业广提出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的问题,朱镕基当即表示:选择10家左右国有企业到香港上市。后来,根据各省市的报名情况,最终选择了包括青岛啤酒、上海石化、北京人民印刷、天津渤海化工、江苏仪中化纤等在内的9家企业,青岛啤酒开始走上上市融资的道路。
争第一:市委书记亲自公关
备齐婴儿必备品须1万 李小龙小刀威胁合伙人 青岛是不是文化沙漠? 说说你医院看病的遭遇 在确定的9家拟在港上市企业中,上海石化一开始走在了最前列,青岛啤酒步伐相对慢了些。时任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了解情况后,指示一定要抢在上海石化前面,争取第一家在港上市。
张学举告诉记者,因为当时上市路线比较模糊,特别是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祖国,香港的会计制度和大陆的还不完全一样,虽然1992年中国的会计制度和西方的制度做了一次接轨,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差异,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点。
为此,本市可以说是举全市之力,市政府特别成立了青啤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俞正声、秦家浩分别担任正、副组长,整个组织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为了争取第一家上市,市委书记俞正声亲自率队到北京去“公关”,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去做工作,把上市道路上的障碍一一扫清。
小插曲:女干部上门要签字
“那时候为了上市大家都心急,为此还闹了一些笑话呢!”张学举告诉记者,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国家管评估的国有资产管理局局长是俞正声书记的好友,在对青啤进行资产评估时,青啤公司负责资产评估的女干部早晨6点多就去敲人家的门,后来这个局长很不满意,就打电话给俞书记开玩笑问:“怎么搞的,早晨还没有起床就派个女的上门要签字!”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H股终于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如愿成了第一家来自内地的上市企业,从此拉开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帷幕。通过改制和上市,青啤利用海内外两个资本市场,募集到了大量发展所需资金,大大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更为青啤以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此外,改制并上市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使青啤的形象深入人心,为企业以后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了影响。“那时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明确详细的法律法规,我们就这么摸着石头过河,每到关键时刻,总有无形的手在推进,你推一下,他推一下,就这么成了。”张学举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