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啤强化基层培训
7月2日下午,一间别具一格的培训室——基层培训教室“麦香阁”在青岛啤酒二厂酿造部糖化工段挂牌,正式投入使用。说起培训室,大家可能会联想到正襟危坐的老师、一排排的桌椅、摆放整齐的纸笔文具……而刚揭牌的这间培训室有所不同,其中的每个“学生”都可能是老师,桌子上摆的不是文具,而是各种备件、模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青啤的这间培训室建在生产基层班组,特别强调实际操作,把常用的备件、零件都摆在了培训室里。把培训室建在生产一线,是青岛啤酒强化员工岗位适应能力,进而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些举措帮助青岛啤酒在基层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知识型员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
重视培养基层人才将工作流程标准化
在基层培训室揭牌仪式现场,青岛啤酒副总裁姜宏表示:“在青啤人力资源规划和理念中,育人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自始至终把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放在第一位。为了培育员工,青啤管理学院属下的各专业学校,汇集提炼出优秀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案例传播给各工厂;而工厂则把这些优秀的经验和方法转训给一线操作员工。通过培训,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强了,可以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生产过程成本,全力以赴应对经济危机。同时在标准化的培训下,使我们的原料、工艺流程,包括我们的工作行为、文化氛围等等,能够做到一致性,推进‘一家啤酒厂’目标的实现。所以说,基层培训室意义重大。”
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承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授课式的培训,一种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授。前者公开、正式、重在传承成熟、规范的知识;后者私密、灵活,重在传承经验和个人化的知识。基层培训教室是在前面两种方式之上的一种创新,是啤酒行业第一间基层培训教师。它把“师傅带徒弟”公开化,把公开培训实战化,依托在工段、班组、生产线层面,把课堂上的知识带入车间,把车间里的元器件搬进学习课堂,通过在岗培训与交流,提升知识的转化效率,并与工厂、部门级培训一起形成了工厂的三级培训体系。
创新基层员工培训方式追求口味一致性
基层培训教室在硬件上为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了五大功能区域:生产工艺区、设备实作区、学习资料区、培训授课区、工段文化区。投入使用后,工厂的OJT培训(在岗培训)、新员工入职、员工技能再提升和丰富、班组内最佳实践交流、班组建设、技能大赛、对外交流观摩等都可方便地进行,同时便于知识积累,培训课件、试题库、视频培训资料、班组建设案例等都可方便地存储。
青啤公司现有53家啤酒生产厂,让这些啤酒厂生产统一风味和口感的啤酒,是青岛啤酒在品质上的追求。啤酒口味的一致性除了工艺标准、工艺流程、原材料一致性外,更重要的是操作技师操作的一致性。据了解,目前青啤下属的每家啤酒生产厂都有50%以上员工是基层操作员工,是工厂的主力军和价值创造者。提升基层员工的操作技能,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推进青啤“一家啤酒厂目标的实现”,同时可以提升青啤公司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基层员工培训方式,更新培训内容,提高、激发基层员工能力一直受到青啤公司的重视。基层培训室是在2007年青啤管理学院创立后,继包装学校、动力学校、酿造学校等各种专业培训学校之后,又一项创新性的举措。
红军“支部建在连上”青啤“教室建在班组”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保障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培训室建在基层班组,可以保障培训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所以也将会成为青啤持续提升员工技能、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保障之一。
金融危机发生后,企业都在探索应对危机之路,青岛啤酒选择强化培训、提高员工技能,进而促进内部创新形成企业竞争力的道路。对员工个人来说,在就业压力较大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不断学习充电,提高技能,可以增强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可以减少对就业的忧虑。
据悉,此次揭牌的是糖化工段的基层培训室,2009年青岛啤酒二厂将陆续建设3个基层培训教室,包装、发酵基层培训室将在6月底完成。在青啤二厂基层培训室运作成熟之后,青岛啤酒还将在其他工厂推广。
作者: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