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康盛:探寻黄酒文化
【中国糖酒网黄酒新闻资讯】一直以来,高康盛的另外一个遗憾便是“没有一次性投入进行规模生产”。
他曾去山西考察,发现很多企业是滚雪球的发展模式,而高康盛也错误地把这种模式也应用到了黄酒生产上。
每一次的盈利虽然都不断投入生产,但因为从来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设备和规模的升级,因此产量总是难以有大的突破,导致多次因为产量不足,错失良机。
高康生彻底将大口酒业转入自己名下之后,一边自筹资金对生产设施进行改造,一方面开始严把质量关,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产品研发上。
经过多年的坚持和不断努力,如今大口酒业年产黄酒已达500吨,年销售额两千多万。因为设备的大规模更新,高康盛有信心明年达到1000吨。而他顺势而为,也将产品的市场开拓和销售交给了专业的公司去做。
与此同时,大口黄酒也以其优异的品质获得各种荣誉——首届杨凌农科城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澳门第五届国际新品展示会金奖、1996年中国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2007年大口黄酒又荣获陕西省消费者协会推荐品牌;2009年被陕西消费者协会授予诚信十佳企业等,并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被称为“中国的人头马”。
如今,对于已过花甲之年的高康盛来说,坚持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份事业,更多的是对一种文化的传承和重塑。
“中国文化几经变迁,流传至今的国粹产品少之又少,而黄酒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在技术上鲜有改进,但是黄酒传承了中国酿造工艺的特点,保留了中国特色。”高康盛说。
基于对黄酒文化的痴迷,研究户县黄酒历史渊源也是这些年高康盛的主要工作之一。
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炭化粟达数斗之多,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内还发现有稻谷遗痕。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有近三十处分布在河和霸河流域。
“粟,就是小米,和稻谷一样都是黄酒的原材料,通过史书和对遗迹的发掘可以看出,从有文字记录以来,当时的黄河流域——陕西,已经具备了酿造黄酒的客观物质条件。”高康盛说。
“六月食郁及,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中形象描绘农家在十月收获稻谷,然后酿酒,至春天酿成,专门用来敬献长辈,祝其长寿。可见根据从《诗经》的记录来看,在西周至春秋,劳动人民就已经将生产的稻谷用来酿酒,用来祝寿,孝敬长辈。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哪送酒如泉”,“归来满把如渑酒,何用伤时叹凤兮”,“吟社客归秦渡晚,醉乡渔去陂晴”这些诗句中无不隐藏着户县黄酒的身影。
“黄酒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得太紧密了,见证了诗歌唐朝的兴衰,也见证和伴随了中国儒家文化的起源和兴盛。”高康盛说。
而古老的黄酒之于现代人类,他认为黄酒更是一种倡导文化关怀的酒,这与白酒的强迫性消费有很大不同。
“营养、健康虽不能成为黄酒产业的主力诉求,但却给了黄酒文化坚实的产品支点。我们的产品绝对不能给别人造成伤害。”高康盛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