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油机械工业的兴起
粮油机械工业是粮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粮油机械工业包括米、面、油、饲料加工设备的制造;粮油仓储、运
粮油机械工业是粮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粮油机械工业包括米、面、油、饲料加工设备的制造;粮油仓储、运输设备的制造;粮油食品深加工以及包装、计量、销售设备;粮油检测化验仪器设备。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粮油工业大多以简单而原始的作坊为主。除上海、天津、北京、广州、武汉、沈阳等几个大城市外,绝大多数地区都是用土磨、土碾和土榨加工粮油,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操作笨重,生产环境差,经济技术指标低下的状况可想而知。有一定规模,像样的加工企业屈指可数,而且这些企业的生产设备大多是从国外进口,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没有一家专门生产粮油机械设备的制造厂,这与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和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随着我们国民经济的恢复,尤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的粮油加工产量增加迅猛,而为数众多的粮油加工企业设备陈旧,年久失修,无力承担这样的任务,急需进行更新改造。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粮食部决定建立粮油机械厂,实行专业生产,并随即于1958夏天在青岛市首次召开了粮油机械工作会议,制定了粮食部门发展粮油机械规划,这次会议拉开了全国兴建粮油机械工业的序幕。当年十月,即在北京东郊面粉厂机修车间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粮食机械厂;次年三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将无锡市重工业部门所属的机械制造厂和化工部门所属的橡胶滚筒厂移交给粮食部,合并成立了部属的无锡粮食机械厂,同时批准上海市粮油机械制造厂划归粮食部直属管理;1964年又在郑州钢板油库建设工程队的基础上,扩建为粮食部郑州粮食机械厂。至此,初步形成了粮食部门自己的粮油机械制造的骨干力量。
1965年,在全国各行各业开展备战备荒的背景下,有计划地对沿海大城市骨干企业实施内迁计划。粮食部门先后将北京粮机厂与生产榨油机械产品的天津市同义和机械厂合并迁往山西省长治市,将上海粮机厂迁往湖北省安陆县,将无锡粮机厂的砻谷胶辊车间迁往湖南省常德市;与此同时将地处西部地区的四川绵阳粮机厂和甘肃永登粮机厂收归粮食部扩建为直属企业。最终形成了无锡、安陆、长治、常德、郑州、绵阳、永登等七个粮食部直属粮机厂。使米、面、油加工和仓储运输机械设备达到了的配套成龙,批量生产的水平。
在粮食部建立直属粮机制造企业的影响下,为适应各地粮油工业的发展,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兴建了一批由省市、自治区粮食厅(局)、直接管理的粮油机械制造厂;一些条件较好、粮油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县级粮食部门也建设了一批粮油机械厂;不少大中型粮油加工厂内设置机修车间,实行修造结合,致使我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就拥有了相当规模的粮油机械制造能力。
为支持和促进粮油机械工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原粮食部粮油工业局通过计划安排,进行宏观指导。将粮油机械的产品分为部管、省管和厂管三类,以国内粮食部门为主要销售对象,按照需要逐级平衡。其中七个直属粮食机械的生产计划纳入全国计划,承担着制造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不适于分散生产的产品,根据当年的基本建设计划和设备更新的需要,实行全国统一分配;省管产品,除了为本省粮油工业发展生产提供产品外,部分产品也要纳入全国分配;一些地、县粮油机械厂制造的产品和厂管粮油机械产品,大多属于生产工艺中的附属、简易、少量的产品。主要根据当地和本省需要生产,一般不作全国统一分配。但不论哪种产品的年度生产计划,都要纳入全国计划,按照“以需定产、择优安排、定点生产、联合成套”的原则进行综合平衡,并组织原材料物资供应。与此同时,在安排年度生产计划时,每年都要组织粮机产品的产需双方签订供销合同,以防止盲目生产,保证各地粮油工业的发展需要。
经过二十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的粮油机械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资料表明,到1985年,全国独立核算的粮油机械制造厂达233家,粮油机械工业总产值3.8139亿元;固定资产总值3.4323亿元;粮油机械产品产量合计为9.8万吨,砻谷胶辊27.59万只。我国粮油机械工业的兴起,为新建、扩建和改造粮油工业企业提供了装备,初步满足了粮油工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土磨、土碾和土榨式粮油加工作坊被彻底淘汰,也结束了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粮油加工工业的机械化和生产工艺的连续化。在全国范围内,粮油工业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若干年来给人们印象中的粮食加工工人所谓“绳捆孛绑”“进去十八,出来八十”的尴尬局面,以及在云贵高原流传的“冷吊酒,热榨油,女儿莫进打油楼”的谚语,都成了历史的笑谈。全国成品粮油的加工从数量上到质量上都满足了当时的市场供应,保证了军需民食,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到1985年,全国成品粮食产量达到5000多万吨,其中大米2265多万吨、面粉2525多万吨、杂粮225多万吨以及植物油250多万吨。粮油工业总产值达243多亿元,在中国食品工业中居首位。
粮油机械工业的发展,也创造了粮油工业出口援外的辉煌。以小型砻谷机,碾米机和200型榨油机为代表的产品,每年出口达数千台之多,合计创汇2600多万美元。其中“东方红”牌粮机和“双狮”牌砻谷胶辊成为东南亚市场上的畅销产品。承担我国政府对第三世界经济援助的粮油加工厂项目达30多个,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援助缅甸和阿尔及利亚的碾米厂、援助赞比亚的玉米面厂、援助几内亚的花生油厂、援助罗马尼亚的葵花油厂以及援助马里的碾米附属稻壳发电厂项目等等,这一系列的成绩,都体现了粮油机械工业几代员工辛勤劳动的成果,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粮油工业大多以简单而原始的作坊为主。除上海、天津、北京、广州、武汉、沈阳等几个大城市外,绝大多数地区都是用土磨、土碾和土榨加工粮油,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操作笨重,生产环境差,经济技术指标低下的状况可想而知。有一定规模,像样的加工企业屈指可数,而且这些企业的生产设备大多是从国外进口,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没有一家专门生产粮油机械设备的制造厂,这与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和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随着我们国民经济的恢复,尤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的粮油加工产量增加迅猛,而为数众多的粮油加工企业设备陈旧,年久失修,无力承担这样的任务,急需进行更新改造。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粮食部决定建立粮油机械厂,实行专业生产,并随即于1958夏天在青岛市首次召开了粮油机械工作会议,制定了粮食部门发展粮油机械规划,这次会议拉开了全国兴建粮油机械工业的序幕。当年十月,即在北京东郊面粉厂机修车间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粮食机械厂;次年三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将无锡市重工业部门所属的机械制造厂和化工部门所属的橡胶滚筒厂移交给粮食部,合并成立了部属的无锡粮食机械厂,同时批准上海市粮油机械制造厂划归粮食部直属管理;1964年又在郑州钢板油库建设工程队的基础上,扩建为粮食部郑州粮食机械厂。至此,初步形成了粮食部门自己的粮油机械制造的骨干力量。
1965年,在全国各行各业开展备战备荒的背景下,有计划地对沿海大城市骨干企业实施内迁计划。粮食部门先后将北京粮机厂与生产榨油机械产品的天津市同义和机械厂合并迁往山西省长治市,将上海粮机厂迁往湖北省安陆县,将无锡粮机厂的砻谷胶辊车间迁往湖南省常德市;与此同时将地处西部地区的四川绵阳粮机厂和甘肃永登粮机厂收归粮食部扩建为直属企业。最终形成了无锡、安陆、长治、常德、郑州、绵阳、永登等七个粮食部直属粮机厂。使米、面、油加工和仓储运输机械设备达到了的配套成龙,批量生产的水平。
在粮食部建立直属粮机制造企业的影响下,为适应各地粮油工业的发展,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兴建了一批由省市、自治区粮食厅(局)、直接管理的粮油机械制造厂;一些条件较好、粮油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县级粮食部门也建设了一批粮油机械厂;不少大中型粮油加工厂内设置机修车间,实行修造结合,致使我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就拥有了相当规模的粮油机械制造能力。
为支持和促进粮油机械工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原粮食部粮油工业局通过计划安排,进行宏观指导。将粮油机械的产品分为部管、省管和厂管三类,以国内粮食部门为主要销售对象,按照需要逐级平衡。其中七个直属粮食机械的生产计划纳入全国计划,承担着制造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不适于分散生产的产品,根据当年的基本建设计划和设备更新的需要,实行全国统一分配;省管产品,除了为本省粮油工业发展生产提供产品外,部分产品也要纳入全国分配;一些地、县粮油机械厂制造的产品和厂管粮油机械产品,大多属于生产工艺中的附属、简易、少量的产品。主要根据当地和本省需要生产,一般不作全国统一分配。但不论哪种产品的年度生产计划,都要纳入全国计划,按照“以需定产、择优安排、定点生产、联合成套”的原则进行综合平衡,并组织原材料物资供应。与此同时,在安排年度生产计划时,每年都要组织粮机产品的产需双方签订供销合同,以防止盲目生产,保证各地粮油工业的发展需要。
经过二十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的粮油机械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资料表明,到1985年,全国独立核算的粮油机械制造厂达233家,粮油机械工业总产值3.8139亿元;固定资产总值3.4323亿元;粮油机械产品产量合计为9.8万吨,砻谷胶辊27.59万只。我国粮油机械工业的兴起,为新建、扩建和改造粮油工业企业提供了装备,初步满足了粮油工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土磨、土碾和土榨式粮油加工作坊被彻底淘汰,也结束了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粮油加工工业的机械化和生产工艺的连续化。在全国范围内,粮油工业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若干年来给人们印象中的粮食加工工人所谓“绳捆孛绑”“进去十八,出来八十”的尴尬局面,以及在云贵高原流传的“冷吊酒,热榨油,女儿莫进打油楼”的谚语,都成了历史的笑谈。全国成品粮油的加工从数量上到质量上都满足了当时的市场供应,保证了军需民食,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到1985年,全国成品粮食产量达到5000多万吨,其中大米2265多万吨、面粉2525多万吨、杂粮225多万吨以及植物油250多万吨。粮油工业总产值达243多亿元,在中国食品工业中居首位。
粮油机械工业的发展,也创造了粮油工业出口援外的辉煌。以小型砻谷机,碾米机和200型榨油机为代表的产品,每年出口达数千台之多,合计创汇2600多万美元。其中“东方红”牌粮机和“双狮”牌砻谷胶辊成为东南亚市场上的畅销产品。承担我国政府对第三世界经济援助的粮油加工厂项目达30多个,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援助缅甸和阿尔及利亚的碾米厂、援助赞比亚的玉米面厂、援助几内亚的花生油厂、援助罗马尼亚的葵花油厂以及援助马里的碾米附属稻壳发电厂项目等等,这一系列的成绩,都体现了粮油机械工业几代员工辛勤劳动的成果,为国家争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