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郊区的城市化样本:16年经济总收入增长65倍 “冯村现象”引起高度关注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新华社记者 陈芳)中国郊区的城市化,一直是困扰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而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的冯村,通过16年的改革,就由一个在1992年时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的小村庄,变成目前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2008年经济总收入达16.3亿元的经济强村,比1993年增长65倍,平稳实现从传统农村向城市新区、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从传统农民到新型市民过渡的转变。
冯村“发展之谜”引起了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近期在京举行的“冯村现象高层研讨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领导和农村问题专家对冯村发展经验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冯村是城郊型农村走城市化道路的一个范本,为中国郊区城市化难题的破题带来了重要启示。
冯村原是一个贫困的地方,1992年之前,整个村的集体流动资金不足3万元。以闫永喜为代表的冯村人动员村民集资办厂,将零散的小施工队组织起来创立北京昆仑琨建建筑集团。此后,冯村领导班子立足门头沟区的“生态涵养”定位,实施传统农业向特色都市型休闲农业转变;出资参与重组北京旅游上市公司,逐步由兴办企业向资本运作转移;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培育商业地产、旅游及酒店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三大新型支柱产业。冯村坚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村民共享之路。到今年底,全村800多户村民将全部迁入新楼房。就业是民生之本,冯村近几年共投资2亿多元,兴办20多个集体企业,全村1100名劳动力都有了就业择岗机会。冯村不断拓展医疗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险,完善民主制度,使当地农民享有市民的就业岗位和公共福利。
“一个落后山村,短短十几年间呈现巨变,冯村在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实现‘资产变股权,村民当股东’,从制度上实现了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保证了农民失去土地之后的可持续的生活、生产能力。”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率研究小组多次调研后完成了《冯村之路》的重点课题,并对“冯村现象”进行解读:“研究好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当地邮局可订阅冯村郊区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可以解答三个重大问题:中国城市郊区农村城市化道路到底应当如何走;如何走得又好又快;如何能保证村民在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共享成果。”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冯村之路,是一条善于在城市化变革中寻找发展机遇的道路,还是一条共享发展成果的具有我国大城市发展特色的郊区城市化道路。”
陈锡文说,研究“冯村现象”可看出,虽然冯村没有纳入到北京的城区,但是那里的生产、生活、人们的理念并不比城里差。这就启示我们,通过建设新农村,在与城镇化并行不悖的情况下,农民也可以不转变为大城市里的一员就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这说明,中国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双轮驱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说,冯村在推进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历史性的变革,是中国大城市郊区走城市化之路的一个典型缩影,其对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格局的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大城市郊区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底线,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统筹来考虑;二是一体化整体推进。冯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体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管理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使各种利益关系得到较好的解决。三是建立一个好的体制和机制。发展股份经济、合作经济,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为冯村之路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和制度保障。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等专家提出,中国农村的城镇化道路要注重总结自己的经验,并不一定要把绝大多数人口并到城市里才是城镇化。冯村拥有好的带头人与好的发展思路,善于抓住产业升级机遇寻找独特发展模式,实现从土地经营、土地资源运作向土地资本运作转变,同时有效破除了农民市民化这道难题,即农民带着土地变市民,村民享受到像北京其他市民一样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这很值得一些地方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