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中国人买东西很划算”
--中尼边境贸易见闻
新华社西藏日喀则3月24日电(新华社记者白瀛 李骥志)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珠峰自然保护区内,清澈的波曲河上架着一座友谊桥。每天,都有大量的尼泊尔人穿过桥中间的红色国界线,来到樟木镇买东西。24日11时,33岁的吉塔和她的弟弟巴迪·拉马就踏上了中国的领土。
2300米的平均海拔、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繁盛植被和湿润空气使得这个中尼边境小镇在雪域高原中独树一帜,从而有西藏“天然氧吧”之称。
据介绍,由于时差、路途等原因,每天下午五六点钟是尼泊尔边民出入境的高峰期。吉塔和拉马绝对属于早班客人。
身着黑色“纱丽”的吉塔和身着牛仔裤的拉马用了2分钟通过樟木口岸,向坡上的口岸外贸市场走去。市场中110余个摊位如今有三分之一关着门,但仍有大量服装、毛毯、电器、手机、日用品供人们挑选。
他们来到一家毛毯店,店中四壁和地上堆满各式各色的毛毯,中国老板、来自河北的杨文册和雇来的尼泊尔女孩坐在店里。吉塔先是看中一张咖啡色的毛毯。“有没有厚一点的?”她用尼泊尔语问。
杨文册又拿出一条红色毛毯,要价1800卢比(1元人民币约合12卢比),经过还价,最终以1500卢比成交。
“因为是开门生意,我卖给她很便宜。”36岁的杨文册告诉记者,她和丈夫1997年来樟木做外贸生意,但现在金融危机使得她的生意并不太好。
吉塔姐弟俩又来到一家日用品商店,拿起一只暖瓶,先往里看了看,又放在耳朵边听了听,然后告诉老板要大一点的,“这个保不保暖?”“都是好的。”在樟木外贸市场,交易基本都使用尼泊尔语。
“这个多少钱?”“550。”“300怎么样?”吉塔砍起价来。“不行,最低370。”来自浙江温州、26岁的宋玲玲像和国内顾客做买卖一样游刃有余。最终,这只暖瓶以350卢比成交。
后来吉塔又在一家店铺看了看床单,问了问价,最终她手里提着暖瓶,拉马提着毛毯走向口岸,准备
再次跨过友谊桥回国,一次跨国交易就此完成。
吉塔告诉记者,她家里有6口人,除了弟弟还有父母、丈夫和女儿,平时全家以砍柴、种土豆和外出打工为生,弟弟则在陆军当军官。由于从家到这里需要3个小时路程,还要转车,他们并不是经常到口岸来买东西,这次是来尼泊尔口岸附近来玩所以顺便买点东西。
她说,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这个暖瓶要500至600卢比,而这样的毛毯要1800至1900卢比。“跟中国人买东西很划算。”拉马说着,告诉记者他脚上穿的这双旅游鞋就是在这里买的。
宋玲玲的弟弟宋显锭告诉记者,根据尼泊尔顾客的特点,这个外贸市场多以日常用品的中低档产品为主,零售的旺季在10月尼泊尔新年前后几个月,而批发则全年相差不大,但是近来受金融危机和卢比贬值的影响,批发生意也不大好做。“总体来讲,边贸生意还有的做。”宋显锭说。
- 上一篇
预付费式会员卡容易引发诸多纠纷和问题
新华社济南3月24日专电(记者王志)山东省消费者协会近日专门发布消费警示,提示当前预付费式会员卡存在强制消费、借机诈骗等诸多陷阱,且近期呈现消费投诉逐渐上升趋势,提醒消费者购买时需谨慎。 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分析认为,目前预付费式会员卡消费容易引发诸多消
- 上一篇
中国郊区的城市化样本:16年经济总收入增长65倍 “冯村现象”引起高度关注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新华社记者 陈芳)中国郊区的城市化,一直是困扰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而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的冯村,通过16年的改革,就由一个在1992年时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的小村庄,变成目前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2008年经济总收入达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