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价格走势将影响经济复苏进程

华夏酒报 2009-05-04 11:15 相关行业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经济遭遇了严重的需求萎缩冲击,但在刺激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些反转迹象,这些迹象的出现主要是得益于政府支出的拉动,而我们的扩大需求战略具体则表现为扩大政府需求。伴随着部分反转迹象出现的是,主要商品价格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经济遭遇了严重的需求萎缩冲击,但在刺激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些反转迹象,这些迹象的出现主要是得益于政府支出的拉动,而我们的扩大需求战略具体则表现为扩大政府需求。伴随着部分反转迹象出现的是,主要商品价格环比趋势持续收窄,这种趋势有望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持续显现,触底反弹的价格趋势能否持续,未来走势是“V”型还是“W”型,将对国内经济复苏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3月份价格环比出现反转迹象
  价格走势同比跌幅继续加深。一季度中国进出口同比下滑24.9%,而占据中国出口60%份额的机电产品出口下降20.8%,快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直接影响了国内工业生产。一季度国内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5.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3个百分点,低于6.1%的GDP增速。伴随着需求和产出的急剧萎缩,包括投资品、消费品、生产资料在内商品价格走势集体大幅下滑。一季度CPI同比下降0.6%,3月份下降1.2%;PPI则大幅下降4.6%,3月份下降6%。从价格总体形势看,工业品价格由于需求萎缩程度大于消费,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的程度快于消费。从工业制造产业链条看,上游产品跌幅深于中下游产品。
  由于今年一季度整体经济形势和去年同期相差悬殊,价格走势呈现竟然相反的环境。相反,从月度环比情况更容易了解价格运行的趋势。3月份央行公布的企业商品价格(CGPI)同比下降6.6%,环比却上涨0.2%,为连续8月呈现下降后首次出现上涨。由于CGPI描述了首次进入流通环节的商品价格走势,是未来批发和终端消费环节价格走势的先行指标,价格上涨信号的释放预示着刺激政策对需求拉动作用正在显现。另外,国际商品的价格也出现逐月上涨的趋势,3月末的原油期货价格突破30多美元的低位,升至50美元左右一桶。3月份,我国进口价格同比下降17.9%,但环比上涨2.7%。不过,尽管3月份价格环比出现反转迹象,但商品价格仍属于低位徘徊,在触底反弹和政策刺激下的抬头趋势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
   
  商品价格难于快速脱离低位
  中国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过两次通缩。第一次:CPI自1998年4至2000年4月连续25个月负增长,PPI自1997年6月至1999年12月连续31个月负增长;价格维持低位的同时,期间的GDP增速从1997年至2000年分别为9.3%、7.8%、7.6%、8.4%;第二次:CPI从2001年9月至2002年12月连续16个月负增长,PPI自2001年4月至2002年11月连续20个月负增长。2001年至2002年GDP增速分别为8.3%和9.1%。两次通缩持续的时间分别为两年半和一年半,同期的GDP增速均低于近30年的平均水平。
  截至今年3月份,CPI已是连续11个月走低,2、3月份同比为负值,PPI自去年8月达到10.1%的峰值后,急转直下且仅近4个月连续为负。与上两次通缩相比,中国经济在2008年遭遇的冲击则更为严峻,主要是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逐步加深,而且2008年恰逢自身经济进入调整期,双重的压力令宏观经济形势陷入困境,导致经济复苏的难度比以往要加大,价格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可能性较大。今年一季度GDP仅增长6.1%,为近十年的低点。
  显然,价格持续下降不利经济复苏,但如何扭转价格水平,仅创造宽松环境还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双松”政策将带来价格波动
  价格有可能脱离低位且不会发生严重的通缩预期,主要原因是2009年将继续推动资源性价格改革的进程,以及刺激经济政策将影响价格的波动。

 在去年通胀压力较大时,一些暂缓出台的提价项目今年则有望陆续开闸。今年,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继续推进,从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来看,将主要涉及到电价、水价等领域的改革。随着近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反弹,发改委按照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3 月25 日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90 元和180 元,幅度分别为5.3%和3.7%。这是今年1月份小幅降低成品油价格之后的第二次成品油价格调整。资源性价格的调整是改善通缩预期的关键,将有效解决价格机制扭曲资源配置问题。不过,因不以影响居民的消费为前提,外加对公用事业和薄弱环节的影响仍需要依靠大量的财政补贴,因此,资源价格改革一次到位的可能性很低。
  影响价格波动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是“双松”的刺激政策。研究表明,通胀率和M2的流动性过剩有着明显的同步性。基于M2的流动性过剩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由CPI所定义的通胀率就平均上升0.9719个百分点,这说明M2增长率超出实际GDP增长率的部分在通胀率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尽管当前价格形势未能完全摆脱通缩风险,但坚持宽松货币环境的力度却在持续加大,一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加快,3月末同比增速达到25.51%。一季度人民币贷款为4.58万亿,基本相当于去年全年的贷款量。在经济低迷时期,如果出现通胀预期起码说明经济已经步入复苏的进程,有利于发挥刺激政策作用。宽松货币政策初期可能出现滞后效应,但随着积极财政作用持续显现,商品价格将受到局部需求扩大的支撑。
   
  价格走势有望持续波动
  喜忧参半的经济指标会贯穿整个经济复苏的进程,而在复苏的初期将出现典型的“虚假繁荣”现象,因为政府主导的支出和政策替代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成为抑制经济下滑的主要力量,但出现在局部的推动力量不会令多数人受益,在这期间,居民的收入和企业利润总水平都将维持低位波动,却可能稳定了GDP增速,从而稳定生产商和消费者对未来的信心。不过,积极财政政策能否创造发挥积极的创造作用目前仍缺乏证据,因为大部分的财政资金投向了基础设施,扩大基建投资仅是有助缓解经济处于下行通道的及时难题,对经济发展的效应也仅仅是一次性的。现在看来,在过渡时期的替代作用主要是为迎接复苏进程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也完全凸显了扩大投资对物价水平拉动的作用。
  中国经济增速在两个季度持续大幅放缓后,影响信心的坏消息是否已经消失殆尽还是可能出现反转,目前来看,后者出现的可能性更大,这也是价格走势在经济复进程中的必然表现。如果价格持续为负显然不利于经济复苏,经济形势一旦出现持续的反转,价格的波动幅度将愈加放大。考虑外需对中国经济影响的重要性,扩大内需难以根本上推动经济增长。预计价格趋势不会直接步入单向的上升通道中,因为这些需求主要作用是消化企业库存,稳住基本的产出从而扶持就业问题。但如果要平滑一季度大幅下行的GDP增速,达到全年8%左右的目标,二、三、四季度的刺激经济政策还得持续加码,不过,进一步扩大市场流动性将限制货币政策在未来的调控余地,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后期应做出适当的结构性调整,利用价格型政策以引导居民增加消费和企业扩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