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酒业在摸索中开始走向规范
1990年,中国酿酒行业和《华夏酒报》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为了满足酒行业新闻传播的需求,《华夏酒报》的出版频率由半月一期调整为每周一期。
在《华夏酒报》这一年刊发的各类报道中,行业规范逐渐成为报道的重心。从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中国酒业经过了1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行业的规范化程度日益提高,相关的热点和事件也日益凸显。
这一点从1990年年初就反映出来。《华夏酒报》1990年2月13日刊发的《白酒“热”在治理整顿中降温》一文中指出,“近年来温度急剧上升的白酒‘热’,在实施治理整顿的去年(1989年)开始降温了。”降温表现在,“首先是喊了多年未见成效的节约酿酒用粮已成为现实。其次是白酒的质量有了保障。此外,治理整顿使酒行业的产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白酒向低度和降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朗,以非粮食为原料的酒类生产有了长足发展。万家酒厂关闭产量减少百万吨,全国酒行业上缴国家利税未减。”
与此同时,如今看来依然十分迫切的酒类管理问题,早在1990年就已经开始了探讨和摸索。据1990年9月18日《华夏酒报》记载,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分会曾于1990年9月前后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改革和强化酒类行业管理体制》的书面建议。
“由于管理不善、宏观失控,酒类生产经营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一是酒类生产能力盲目扩大。二是酒行业队伍空前庞大,成员性质日趋复杂。三是酒行业中企业隶属关系混乱。”针对这些情况,建议提出,应确定3年治理整顿目标,压缩酒类总产量,取缔各种投机活动;成立酒类专业管理总局和酒类专业总公司,全权管理和经营酒行业;制订酒类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酒类的专管专营政策,明确规定取缔私营酿酒,明确规定酿酒企业和售酒企业的合格条件。
《华夏酒报》曾于1990年11月20日刊发本报记者汪玉春的一篇述评,题为《驱假酒于市场之外》,文中提出“治乱也宜用重典”,建议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努力把治理假酒的条例、办法落到实处,在整个社会造成一个“假酒过街,人人喊打”的局势,“这样才能驱假酒于市场之外,才能险假酒制造者于灭顶之灾,才能维护好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酒业这方净土。”
除了在制度上加强管理外,1990年酿酒行业在技术上也逐渐成熟。
1990年11月27日,本报刊发评论员文章《发展酒业的战略思想:技改》,文章说,“前不久,李鹏同志在全国工业生产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八五’乃至今后十年中,工业以技术改造为主。这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也是我国酿酒及饮料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
文章还指出,“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七五’以来,我国技术改造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相当可观。”
文章以江苏双沟酒厂为例,指出了技改的突出效果:“1978年(双沟酒厂)年产量仅2500吨,经过10年的技术改造,先后有12条机械化生产流水线建成投产,年产量达1.2万吨,一年的经济效益达5000万元。同时,酿酒技术的现代化还带动全厂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
在《华夏酒报》同期报纸上刊发的《更新生产设备 加速技术改造 哈尔滨啤酒厂连年跃上新台阶》一文中也提供了酿酒企业技改的范例。
“受益于国家‘治理整顿’方针的贯彻执行,酒类市场出现转机,商品货源充足,价格平稳,1990年全国糖酒春交会的酒类总成交额达到10.6亿元,较去年春交会上升7.7%,比秋交会增长近一倍,并出现低档酒、名优酒两头走俏的格局。”1990年5月15日《华夏酒报》对当年春季全国糖酒交易会的一篇报道,比较恰当地总结了1990年的行业状况和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