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颠覆性创新变废为宝
在上海金山工业园区,台湾大江生医暨上海百岳特S8工厂揭幕现场,记者看到了利用龙眼壳、香蕉皮、花生衣、柑橘落果、荞麦麸皮等研发的创新性功能食品,据称,这些功能性新产品现销往39个国家和地区。上海百岳特总经理林咏翔告诉记者,农产品、食品加工中产生的副产物中蕴含很多有益的功能成分。
例如,荞麦的麸皮往往被用作低价值的饲料填充物,其实其萃取物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可以用来开发功能饮料。加工桂圆干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桂圆壳,也就是龙眼壳。而龙眼壳烘焙后的香气和咖啡非常接近,却不含咖啡因。研究发现,龙眼壳提取物有利于控制体重,可以用来开发代咖啡的健康饮品。
我国每年未成熟的柑橘落果达到450万吨以上。这些落果如果不清理,会造成果园环境污染,农民普遍采用掩埋法处理,极大地浪费人力,却没有什么效益,据估算,每年损失超10亿元。研究发现,这些提前掉落的柑橘幼果萃取成分中含有丰富的辛弗林,可以被用作减肥的功能成分。如果使用这些落果进一步加工生产功能食品,不仅为果农增加了收入,减少了环境污染,还能为食品企业提供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香蕉皮当中的血清素含量是果肉的2.12倍,用萃取物开发的奶昔可作为安神、缓解忧郁的功能食品。
此外,林咏翔还列举了鸡蛋壳的例子。他表示,在蛋品加工生产过程中,鸡蛋的蛋壳通常弃之不用,而且蛋壳易臭,很难处理。实际上,蛋壳的内膜在中国药典中被称为凤凰衣,在我国已有数百年的利用历史。蛋壳膜富含粘多糖及蛋白质,美国已将蛋壳膜应用在关节保健食品领域。百岳特的专利技术则可以从中提取美容润肤成分。
像这样利用废弃的农产品、食品加工副产物开发健康功能性食品的专利技术,该公司已获得了几十项授权。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冯平对食品加工废弃物的高效利用表示了赞许。冯平今年提出“支持科技原创,变废为宝,促进国民健康”理念,呼吁加大蛋壳的深加工利用力度。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对这些充分利用食品加工废弃物的颠覆性创新表示了支持。孟素荷举例称,国内一家大型罐头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要产生许多废弃橘子皮,该企业把这些橘子皮变成了橘子香精,变成了化妆品,把橘子皮当中的纤维提取出来做成瘦身美容产品,大大提高了附加值。她表示,我国农业将走上原料、加工、环境保护的融合式发展之路。此类创新将提高食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并惠及三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百岳特落成投产的功能饮料生产线主要为胶原蛋白饮品。用龙眼壳开发的咖啡、香蕉皮提取物开发的奶昔、荞麦麸皮提取物开发的“稳压饮”等专利技术创新产品主要销往海外,由于存在原料评估的法规瓶颈,尚不能在国内商品化。
用鸡蛋壳开发钙补充剂的项目也面临着同样的法规问题。冯平介绍说,近年,美国与日本已有标注为100%天然蛋壳钙的食品补充剂在市场出售。我国尽管也较早开始了对蛋壳钙的研究,并已研发出保健食品,但却因“鸡蛋壳是否可以作为食品原料”存在争议,迄今无法正常生产。
冯平介绍,北京一家蛋制品企业每天产生4吨多蛋壳废弃物,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针对这种情况,2014—2015年,在北京市政府支持下,该公司投入资金,与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条规模化蛋壳钙生产线,并投产试验成功。但对鸡蛋壳是否可以作为食品原料存在争议,迄今未生产上市。
其实,解放军总医院的攻关课题以鸡蛋壳为原料研制“新型钙剂”早在2000年就通过了攻关课题验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蛋壳钙的生物利用率高,经分析测定,鸡蛋壳原料及蛋壳钙成品中,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海洋生物来源(牡蛎壳)和矿物来源(方解石)的碳酸钙制剂,产品安全可靠。已经批准为院内制剂临床药用。
有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表示,利用农产品生产中的副产物比如落果、果壳、种皮加工提取功能性成分、开发健康食品,固然是一件对农民、食品工业、环境生态和消费者多方有益的好事,但这些副产物有些不是传统意义上食物的可食部分,有些在加工中经过分离提纯萃取出单独的生物活性成分,其安全性如何还要经过科学的风险评估。相关的研发企业和研究机构可以通过申报新资源食品、新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品种、保健食品原料目录新品种等方式或渠道,在法规上获得认可。
孟素荷表示,食品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向营养化、功能化方向发展,离不开有远见的、颠覆性的创新。法规的完善往往是滞后于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发展的。前沿新产品、新技术、新原料的出现,将催生配套法规标准的建立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