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作坊日产豆腐数百斤
作坊内生产设施简陋,环境恶劣。
一名女工在作坊内忙碌着。
▲送豆腐的面包车驶出作坊所在地。
▲面包车来到王府井阳光菜市场,车内男子开始卸豆腐。
▲面包车内男子将豆腐送进市场。
▲面包车内男子与市场内商户交易。
生产设施极其简陋、卫生环境十分恶劣、产品根本不经检验……在朝阳区高安屯与通州区邓家窑交界处的一出租房内,有这样一家生产加工豆制品的“黑作坊”。这个“见不得阳光”的小作坊每天产出数百斤豆制品,产品所销往的地点则是王府井阳光菜市场。近日,本报记者对该“黑作坊”进行暗访,记录下了其生产加工和交易的过程。
“边缘地带”藏黑作坊
10月初,举报人向本报反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车来到“黑作坊”所在地。这里的周边及内部加工环境又脏又臭,也不知这里的豆腐流向了哪里,希望记者能够关注。
据了解,2002年,朝阳区垃圾无公害处理中心建在了朝阳区高安屯村,为保证村民健康,整个村的村民都已被异地安置。
举报人所说的“黑作坊”就位于朝阳垃圾无公害处理中心东侧不远处的一片房屋中。知情人称,这片房屋是一名男子在2005年盖建的,随后将其中的部分房屋租给了目前做豆腐的人。
通州区邓家窑村委会工作人员表示,该作坊地处两区交界,“但具体属于哪边管,需要查看图纸才行”。
■暗访作坊
取水井位于臭水沟旁
10月14日上午,记者驱车从通州物资学院向北,穿过一片废弃的公寓后,在一条在建公路西侧两米高的路基下,终于找到了被举报作坊的所在地。如果不是有人指路,很难发现此地。
作坊四周杂草丛生,通往这里唯一的道路是一条坑坑洼洼、仅3米宽的土路。作坊旁还有一条2米多宽的水沟,散发着恶臭。
知情人介绍,臭水沟北则几米处有一口自备井,加工生产豆腐的水全部来自于这口井。
加工者时刻保持警惕
记者观察,豆腐作坊由几间只有窗户框而没有玻璃的出租房组成,面积大约50平方米,包括几名女子在内的六七个人正在里面忙活。记者靠近窗口仔细查看时,屋内一名男子快步走出,警惕地问:“你找谁?干吗的?”
“路过的,想问厕所在哪。”记者回答。男子指向作坊西北侧,目送记者走过去,随后又跟上来“陪同”记者一同如厕。事后记者只好离开。
经过准备,次日上午,第二名记者以找人为由来到作坊。刚踏进院门,院内的一条大狗不停狂吠,院内还停放着一辆尾号为“5808”的红色面包车。后经证实,该车用于每天送货。一名男子从西侧加工豆腐的屋里探出头,问记者找谁。
“是×××介绍过来的,让我来找×××。”记者从容地作答。听是熟人介绍,男子终于让记者进了屋。
生产“车间”苍蝇横飞
屋里环境极差,地面上污水横流、满是豆渣,空气中散发着酸臭味,屋顶及四壁布满灰尘,大大小小的缸、桶、盆摆放凌乱,这些容器内壁都有一层厚厚的油污,大批苍蝇一会儿趴到上面,一会儿在空中盘旋……
这里未悬挂任何营业执照。一间加工房内的两侧有三个灶台,灶台上放着煮锅,一根脏兮兮的水管一头直接放在一口煮锅内。灶台旁摆放着加工豆腐用的蒸布和木板,虽然很脏,但仍然还在使用。生产现场,两名女子和一名男子将加工好的豆腐一摞摞放入地上的白箱子里。距离白箱子不远处,装黄豆的编织袋被放在墙角,袋子已被污水浸湿。
日产三无豆腐数百斤
在灶台旁堆放着标有石膏的编织袋,工人不时从袋内将白色粉状物混入磨制好的豆浆中。
据了解,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为使豆浆中的大豆蛋白凝结,需要用盐卤或石膏“点卤”,这样能使分散的蛋白质颗粒聚集到一块儿,成了豆腐脑后再挤出水分,就变成了豆腐。
记者问工人为什么不用“卤水”点豆腐。工人说:“用卤水点豆腐,每斤黄豆只能加工出2.5斤左右的豆腐,而采用石膏,每斤黄豆却能加工出大约5斤豆腐。产量提高了,利润自然就高了。”记者询问其加入的石膏的种类,工人没有回答。
另据一名女工介绍,“加工点规模有限,每天顶多生产500斤豆腐”。但除了豆腐外,这里还加工一些豆腐皮、豆腐泡等制品。
“你们的豆腐都卖到哪儿啊?”记者问。工人回答说:“我们不知道,有专门的人送。”
豆腐送进阳光菜市场
通过几天的观察,记者发现,每天上午至中午,“黑作坊”进行生产和加工;豆制品经过晾晒后,次日凌晨4点多,尾号为5808的红色面包车负责送货。
10月14日凌晨近4点,记者分两路驾车追踪面包车向何处送货。4点15分,“黑作坊”内的灯光突然亮起,透过门窗可以看到,一名男子正在向面包车上装货。随后,该男子驾车驶入朝阳北路,一直向西行驶。面包车对身边车辆十分警惕,经常变速行驶,甚至一度在绿灯时停下,“让”过长时间紧随其后的一路记者。
40分钟后,面包车驶入王府井闹市区,拐入王府井金钱豹北侧第一个胡同内,停在了王府井阳光菜市场门前。此时,正是市场商户上货时间,市场门前送货车络绎不绝。5808面包车内的男子下车进入市场后,推出一辆手推车,将面包车上所载的成箱的豆腐放至手推车上,随后送入市场。男子往返了三次,送了约15箱豆腐。
记者尾随送货男子进入市场,发现其将豆腐卸至市场内西侧的一家豆腐摊点。这些豆腐全是“裸体豆腐”,并无任何外包装。
据“收货”的女摊主介绍,她家只卖石膏豆腐,如果想买卤水豆腐,只能到市场其他家购买。“石膏豆腐每斤1.2元,豆皮与豆泡每斤分别为3.5元和4元。”她还表示,送货男子是她家的供货商。记者询问这些豆制品产于何处,她表示对此并不清楚。
在此过程中,有不少提着大袋小袋来买豆腐的人。经聊天得知,这些人大部分来自周边餐馆。一名餐馆采购员告诉记者:“量少时,餐馆自己来买;量大时,让摊主送到餐馆去。”
■取缔遇阻
区划不清难定谁来管
记者向有关部门举报该作坊后,昨天下午,朝阳区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牵头,区质监局、区工商分局以及金盏乡政府综治办工作人员相继赶到作坊所在地调查。据金盏乡政府综治办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在行政区域图上查询,该豆腐加工作坊所在地并不属于朝阳区管辖,需要由通州方面再进一步核实。
随后,通州区食品安全办、区质监局、区工商分局以及永顺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赶来。永顺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经向邓家窑村村委会核实,豆腐加工作坊所在地房屋应该是违建,但该处并不属于通州区邓家窑村,即不属通州区管辖。
两区工商部门相一致的表态是,该加工点没有在他们任何一方进行过注册登记,可以肯定是无照作坊。
■相关规定
豆制品企业必须要备案
知名豆腐厂家白玉豆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安先生介绍,正规制作豆腐的厂商有着一条管理非常严格的流水线,黄豆、添加剂等做豆腐的原料都是由有资质并且检验合格的厂家进行配送的。做豆腐时,各种原材料都严格按照各种比例进行调配,在豆腐成型后,还要经过85度定时的消毒处理。最后,经过第三方出具对豆腐的鉴定合格证明后才能流入市场。
根据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要求,2003年7月1日起,豆制品的生产、流通企业进入市场将实行准入制度,所有集贸市场一律不得销售来自小作坊生产的无包装豆腐。本市所有的豆制品生产企业必须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部门备案。豆制品准入制度将实行“厂场挂钩”,即全市豆制品生产企业要与各食品商场、超市、大卖场、社区菜市场、集贸市场、宾馆、饭店、院校食堂等签订购销合同,落实产销协议,建立并形成稳定的供应渠道,确保北京市场豆制品的安全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