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3年8月15日至今,青岛啤酒走过了超过一百年的风雨历程。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百年,它的命运与中国百年的荣辱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但称霸中国啤酒市场,还扩张至海外,让中国人不得不骄傲地举起酒杯,为青岛啤酒“干杯”!
神奇饮料·源自德国
1897年11月,德国政府占领了青岛,好酒的德国人也为青岛带来了一种“神奇的饮料”--啤酒。
1903年,德国商人兰德曼为了德国军人和侨民的需要,在青岛开办了啤酒厂,起名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次年便投入生产,当时的年产量为2千吨。
仅仅两年后,也就是1906年在德国慕尼黑啤酒博览会上,青岛啤酒便一举获得金牌奖。这是青岛啤酒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然而,历史的风云刮走了德国人的如意算盘,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16年9月,德国人不得不扔下他们中意的青岛。
德国人虽走了,但日本人来了。
日本人占领青岛后,将德国人的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改头换面了的青岛啤酒,在日本人手中经营了近30年。
这也是青岛啤酒历史上生产、管理最为混乱的时期。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不久,该公司正式易名为“国营青岛啤酒厂”,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雄霸中国市场
为赚取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外汇,中国政府拨款170万人民币(377亿令吉),将青啤的产量由1万9千吨增加到2万6千吨,主要作为出口用途。
到20世纪70年代,在国内20多家啤酒厂中,青岛啤酒的规模、产量、出口总量都遥遥领先,成为中国啤酒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
“做好酒,多出口,为国争光”,已成为全体青啤人的共同心声。
199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募集的雄厚资金为今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6年后,青岛啤酒更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产量从1996年的30万吨,发展到2003年的370万吨,青岛啤酒以其强劲的实力雄霸中国的啤酒市场。
坚信好人做好酒
酿造啤酒的过程,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啤酒的口味和质量还是和工人操作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此,青啤人都懂得:好啤酒不是靠检验出来的,而是操作出来的,所以“好人做好酒!”
做酒过程中的“好人”,所指的必须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由于啤酒的无形特点,在整个生化酿制过程中,无法通过检测手段确定哪道程序上的酒合格,只有倒出罐装瓶时才能分晓。如果出酒后发现酒的质量存在差异,找出问题的症结恐怕就更难了。
因此,青啤的工人必须具有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一旦出现失误,必须敢于自报缺陷。
在青啤,诚信立业已成为青啤人的普遍共识。1996年,仓库里一度积压了一批即将过期的啤酒,青啤人首次遇到“皇帝的女儿”嫁不出的挫折。
正当公司的干部职工都在为此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刚上任领导人当即决定:“重新打上新日期!”对于这一决定,在场的员工马上目瞪口呆!
这件事让这位公司新领导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从此明白了:在青啤,任何可能有损信誉的决定都行不通!
右手攻国内·左手闯海外
青岛啤酒啤曾有一个著名的“换手论”。就是说,用右手做国内市场,用左手做国际市场;等国内市场成熟了,就要换手。
目前,青岛啤酒不断增强左手的力量。公司领导人一直在美洲、欧洲、东南亚三大传统市场中,寻找青啤国际化的突破点以带动全局。
2002年2月15日,台湾对中国烟酒进口开禁。青啤4月份迅速进入台湾市场。进军台湾市场是青啤国际化战略的一个新的开端,也是积累全球市场经验的“练兵场”。
同年10月,青啤又与美国啤酒巨头AB公司(百威啤酒制造商)达成战略性投资协议,与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啤酒大亨联手,不仅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再有资金短缺之忧,而且也为青啤的国际化架起了一座桥梁。
历经百年,青岛啤酒走过了坎坷,也走过了辉煌;放眼未来,青岛啤酒正以宽阔的胸怀,为梦想阔步向前,希望用“左手”和“右手”编织成另一个灿烂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