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酒李健:徽酒劲旅的“灵魂锻造师”!
策划·文丨酒业家主笔 彭伟
5月21日,北京中国大饭店。
从“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酒业改革开放40年功勋人物颁奖盛典暨重大成果展”上传来消息,“徽酒劲旅”宣酒荣膺“中国酒业改革开放40年功勋企业”,而安徽宣酒集团董事长李健荣获“中国酒业改革开放40年功勋人物”。一个企业荣获两大奖项,体现了社会、行业、评委对宣酒在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
在宣酒,李健被誉为企业的“灵魂锻造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位徽酒劲旅的最大功臣,在业界有思想家、哲学家美誉的企业家——宣酒集团董事长李健。
宣酒“及时雨”
今年是记者认识宣酒集团董事长李健的第7个年头。在记者跟踪观察宣酒的这7年里,它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让徽酒诸侯们刮目相看。
我认识的李健,与《水浒传》中的山东“及时雨”宋江颇有相似之处,仗义柔情、智勇双全、敢创敢拼。李健之于宣酒而言,是不折不扣的“及时雨”。他的出现,可谓是力挽狂澜,解宣酒于倒悬。
1985年,李健从安徽商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郎溪县百货公司工作。由于对工作热情,且能说会写,很快就让他在郎溪的商业系统中脱颖而出。1991年,27岁的他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拐点。这年,李健从郎溪百货公司调到郎溪县食品厂任经理。由于表现突出,当时的郎溪县商业局便将更多更重的担子交给了他。1994年,李健开始兼任郎溪县糖酒公司经理。
1999年,李健作出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毅然决然地辞掉了身上所有职务,带着一帮兄弟走出国企,下海经商,成立了生茂糖酒公司,做起了白酒经销,这在当地轰动一时。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生茂”就将五粮液、剑南春、古井等一系列名酒,在宣城本土做得风生水起,李健也因此积下了再创业的“第一桶金”。
在雄心勃勃的李健眼里,比金子更可贵的是他5年积攒下的市场阅历和丰厚人脉。“那几年,我几乎跑遍了排在前100名的白酒企业,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管理者多为企业内部选拔,论熟悉市场,我比他们在行。”正是这种历练与自信,让李健敢于亮剑做出后面的漂亮一击。
2004年,李健迎来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这是彻底改变他一生的一刻。在宣城有着50多年历史的国营“老字号”企业——宣州酒厂将彻底改制。在宣城经营白酒十几年、以“此生以酒为缘,心无旁骛”为人生目标的李健竞标成功,并当场承诺:“一是原酒厂的职工愿意留下的如数接纳,确保企业平稳过渡;二是稳定产量质量,确保恢复产品信誉;三是全力开拓市场,确保企业三年翻三番,重振宣酒雄风。”
再回首那一次收购的决断,身为宣酒集团董事长的李健说得极为自信,我们志在必得!“因为做经营的人,最终还是希望能够做实业。”当时就有人说:“宣酒和李健的结合,应该是能匹配的最佳组合了,宣酒在李健的手上一定能重获新生。”
确实,在此之前,李健只是一个生意人。任谁也没有想到,改制后的宣酒,在李健的主导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改制,就意味着企业从“公办”转入“民办”,脱离社会主义母乳的宣酒必须奋发图强,酒厂工人的岗位也从当时的无论怎么也摔不破的“铁饭碗”变成了随时都有可能掉在地上的“泥饭碗”,这反而激发了宣酒人的斗志。
改制后的宣酒蓬勃发展,业绩一路飙升:生产成品酒由2004年的600吨到今年的近30000吨,上缴税收从不足100万元到去年的3.4亿元,并累计缴税达15.6亿元,企业员工从128人到2700多人,厂区面积从50亩扩展到960亩,窖池从100多条增加到7600多条……
“事实证明,李健就是当时宣酒的‘及时雨’。错过李健,宣酒现在的这块土地也许就变成了楼盘,宣酒这个品牌也许就从徽酒的版块上抹去了。”宣酒集团行政总监的迟有飞对记者说。
行业“创新者”
回归本质,做酒才是李健一生的追求。无论是做酒商还是做酒企,都在最大限度的释放着他的经营才能——破旧立新。
“宣酒的突出表现就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一位行业资深观察者这样对记者说。正是因为李健对宣酒的创新变革,才成就了今天的“徽酒劲旅”。
产品定位的不断升华
安徽宣城是赫赫有名的文房四宝之乡。不可否认,它的得名,与宣纸中的“宣”字不无关系。推而言之,宣酒也是因此而得名。“起初的定位只是‘宣城特产’”。三年时间,宣酒成了宣城的“白酒之王”,几乎占据了这座城市白酒市场的全部份额。当本地市场完全成熟,逐步走向安徽的黄山、芜湖,浙江的湖州、江苏的常州等地时,李健敏锐地觉察到,“宣城特产”的品牌核心价值定位已经不能适应宣酒品牌发展的需要。
2008年,李健将“宣城特产”的定位升格为“江南名酒”。当产量突破一万吨,宣酒跨江北上“到江北去”之时,“江南美酒”却“不能完全拨动江北人民的心弦”。 重新思索后,李健认为,用区位定位白酒,不能很好地将白酒的特性准确无误地传达给消费者,最终决定用“小窖酿造”定位宣酒。
不少人业内人士曾对李健不断调整宣酒的定位表示怀疑,而李健则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观点:核心价值的创新,是一个品牌创新的关键所在。只有遵循市场规律,主动与市场接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成功拿下合肥后,宣酒的定位还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其实,当时宣酒的“江南王”地位已然显现,宣酒的第四级提升只是顺势而为,从他嘴角洋溢着的浅浅微笑,可以看得出李健对宣酒的未来充满信心。
2013年,宣酒在李健的带领下干了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他把主打的系列产品全部砍掉,只剩下当时的定价为88元/瓶的红瓶宣酒;与此同时,他对宣酒的包装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把产品名称由原来的“宣酒特贡”简化为“宣酒”。
这一举措在当时完全与行业的通常做法对着干,被认为风险极高。“李健信奉的特劳特定位会把他定死。”有行业从业者当时如此评价李健的改革。但是,宣酒最终还是闯出来了,在行业最为艰苦的2013—2015这3年时间里,宣酒不退反进,成为了现在单品销售突破10亿的超级大单品,占到了整个宣酒销售的90%以上。
宣酒的大单品发展模式在业内可谓独树一帜。众所周知,白酒企业普遍采用多产品线战略,而宣酒集中所有资源,长期以来专心只做一款产品。在中国白酒行业,这种模式是独一无二的。但在李健的带领下,宣酒人只用了十三年时间,打造了一款超级大单品,从一家县级酒企成长为安徽一线名酒、安徽大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被业内称为“神奇案例”。
小窖酿造的传承与创新
好酒怎么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宣城特色的白酒是什么样?”李健在1999—2004这5年对各大白酒企业的研究积累派上了用场,“北方酒浓烈冲人,南方酒清淡寡味,我们夹在南北之间,口味不求太浓也不喜太淡。”为了统一团队的思想,李健从西方经济学里找到了品质创新的理论依据——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所推崇的“差异化战略”,这个理论讲的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差异化的品质生成首先需要技术的支撑。在这个方面李健是有魄力的,他们舍得投入,并斥资数百万元设立科研中心。在科技研发上,宣酒从不吝啬。宣酒科研中心占地2000多平米,设备标准、人才配备完全按照国家级标准配置,达到了国内酿酒行业先进水平。
2010年10月江南小窖酿造工艺研究所在宣酒成立,这是我国首家小窖酿造工艺专业研究机构。随后成立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江南大学等科研院校的科研教学实践基地,安徽白酒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6年,集团探索技术改造升级与坚守小窖酿造的融合创新,投资3800万元建成微生物制品中心。
被誉为“江南第一窖”的小窖群,300多年遗存的窖泥,造就了更多的提香物质。2008年初,白酒业内泰斗沈怡方教授实地考察后,毫不掩饰对小窖酿酒的钟爱,挥笔写下了:宣酒特贡,江南一绝;小窖绵柔,巧夺天工。
让产品品质提升,李健和他的团队从没有止步。他们在生产、检验、包装、贮存各环节,孜孜以求品质提升之法。宣酒小窖基地的规划建设按照“一流的标准、一流的规划、一流的园区”为指针,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基础上,建成中国最大的小窖酿造基地,中国最具文化品位的白酒工业文化园。成为中国企业园区集生产、服务、营销、文化联动发展的典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和旅游观光必经的参观点。基地的建设对宣酒品牌的提升意义重大,无论是生产规模抑或产品创新能力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9年2月,宣酒集团拿到了本省质量管理最高荣誉——“安徽省质量管理奖”。自此,“小窖绵柔”成为宣酒品质差异化最显著的特征。
在安徽乃至整个白酒行业,宣酒因坚持采用传统小窖工艺而闻名,可以说小窖是宣酒的品质保证和发展根基。在行业普遍采用大窖池、进行机械化扩大生产的情况下,李健用一颗匠心,带领宣酒为消费者酿造了一杯小窖美酒。如今,宣酒已成为小窖酿造领军企业,以李健为首的宣酒人为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做出了巨大贡献,把小窖酿造工艺的行业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
更为可贵的是,李健把工匠精神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提炼出“专注、专心、专业”的重要内涵,长期心无旁骛,用极致匠心做好一款产品,真正体现了他“一辈子一杯酒”的人生信念。2016年5月,央视《工匠精神》栏目,还把宣酒工匠精神作为典型拍摄、播出。
差异化这条品质提升之路走对了!路走对了,就绝不止步!在打造宣酒品质的过程中,李健再一次显示出他的高明,他看得更远。
徽商“思想家”
创新者一定是思想家,因为没有独立的思考,很难取得创新的成功。
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李健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精神是“工匠精神”;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就在于,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企业的一把手也许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也许不是,但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丰富,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李健说。
李健认为,准确理解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可以让我们在企业管理中,首先重视物质激励,同时又不忽视精神激励的作用。也使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切实做到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事业留人,而不是顺序相反。我们宣酒集团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问题工作法和牛鼻子工作法,其背后的哲学依据就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李健表示:在管理中,宣酒特别强调各级管理者要深入一线,因为事物的发展在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常常有很大的差异,而事物发展又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不断用实践来检验我们的假设,要能根据实践的进程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
“企业所用的哲学,不仅要能回答‘根本’,更要解决‘管用’。”李健认为,管理的首要原则是“关于人的”,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意识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核心都关乎“人性”。而人性中的一个重要法则(我们认为是第一法则)就是“争第一”。懂得这一点,无论对于我们开展绩效管理还是战略管理都很有帮助。
李健认为,“第一”不仅是打造品牌所要遵循的法则,还是从事各项工作都应掌握的方法。人们追随、信奉的永远是“第一”。因此,我们凡事就是要找“第一”。打造品牌,就是要做品类第一;工作上要努力争第一;分析、解决问题要能够找出“第一”。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一个。”用这种思想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效率会大大提升。”
在对于消费者和人性的理解上,近年来李健和宣酒深受黑格尔和李泽厚哲学思想的影响。黑格尔说,人性的本质是追求“被认同”感。如何被认同?帮助“争第一”是最好的方法。这就是宣酒集团建立“搭梯子”绩效管理的哲学依据。
李泽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作了深刻的剖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国人的“情本体”。这为我们企业“为员工创造幸福”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我们的目标不仅要让宣酒像学校、像军队,还要像家庭。“尽管企业不是家,但还是力求让企业拥有家的温暖。”
关于战略,李健认为:战略就是方向。从定位理论的角度理解,就是通过建立环环相扣的配称去创建一个独特的定位,进而开创并主导一个品类。换言之,定战略就是指做正确的事。
“我们宣酒人是定位理论的忠实信徒。”宣酒集团的经营管理实践不断印证了定位理论的正确性。定位理论要求企业的运营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即打造品牌,要立足两个基本点,即竞争导向和心智导向,其目的是确保企业长远发展。
“对战略的关注首先是基于对竞争的应对。而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心智的作用日益凸显。”对于“心智”的关注,这是定位理论的独到之处。“心智理论涉及到对人性的理解与把握。定位理论还要求企业必须聚焦经营。”可以说,战略定位理论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最高智慧。
“让我们一道,在这个美好的新时代,共同推动中国白酒行业的健康发展。”李健的获奖感言振聋发聩!可以说,李健就是宣酒的灵魂,是宣酒的舵手。宣酒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安徽一线品牌,成为中国白酒品牌发展的传奇样本,而且被评为“中国酒业改革开放40年功勋企业”,李健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而李健个人荣膺“中国酒业改革开放40年功勋人物”,是行业对这位宣酒“灵魂锻造师”的最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