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青啤,讲述永远不老的传奇
2002年5月,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先生在一次省港两地交流会上说:国外人认识中国通常有两种途径,一个是2000多年前的孔子,另一个途径就是青岛啤酒。100多年前,爱酒的德国人为青岛这座海滨城市带来了啤酒。100多年来, 青啤 与青岛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啤酒品牌
2002年5月,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先生在一次省港两地交流会上说:“国外人认识中国通常有两种途径,一个是2000多年前的孔子,另一个途径就是青岛啤酒。”100多年前,爱酒的德国人为青岛这座海滨城市带来了啤酒。100多年来,青啤与青岛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啤酒品牌与一座城市品牌交相辉映,演绎出了一番别样的精彩。
在青啤博物馆,青啤的诞生资料被青啤人细心珍藏。作为青啤档案资料的主要整理者之一,青岛啤酒厂人力资源管理部主管吴良涛对这段历史娓娓道来:1903年8月15日,由德国和英国商人合资40万墨西哥银元兴建了这家啤酒厂,当时的名字是“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年产量2000吨。
当时中国人管这种苦味的黄汤叫“皮酒”,私下里叫“马尿”,后来改叫“麦酒”、“脾酒”。至于“啤酒”一词中的“啤”字,是青岛人的发明,最早流行于青岛民间。按照《胶澳志》里面的说法:“麦酒俗称啤酒”。而在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中,也开始出现有“啤酒”字样,并逐渐在国内开始流行。
计划经济凭票买酒
在吴良涛的记忆里,青啤的“一瓶难求”在计划经济年代最为突出。当时,青岛啤酒在青岛市的所有特供指示都由青岛市计委和经委两大政府部门直接控制。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什么单位,也不管是什么理由,要想得到哪怕一箱啤酒,都必须经过复杂而严格的审批程序——— 先提出申请,得到同意后,还要由三个主管领导分别签字,才能到啤酒厂提货。“当时和青啤同一系统的一轻局的一位干部结婚,打报告申请购买5箱青岛啤酒,结果批回来的条子只有两箱。”事隔多年,吴良涛仍清楚地记得这事。
吴良涛说,因为青岛啤酒难买,青啤工人当时也会被人羡慕得多看几眼。“我们的一位老员工当年还是个小伙子,有一次拎着厂里发的两瓶啤酒上了公交车,在车上简直就是个明星,后来坐这趟车的次数多了,有个姑娘就主动找他搭讪,一来二去,姑娘把小伙给‘抢’到手了。”在那个年代,因啤酒“结缘”的青啤职工多得数不过来。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青岛啤酒才开始了每年两次供应给市民,一次是国庆节,一次是春节,按户供应,凭票购买,每个人凭户口本供应六瓶、“这已是青岛市民的最大享受了,好多人还不舍得喝,等到来了外地朋友,招待客人,不亚于拿出一瓶茅台”。
一只毛刷“刷”出质量月
在青啤的百年历史长河中,有一段日子曾经是刻骨铭心的。1978年,因为一只毛刷,一场危机空降青啤。1978年10月,在出口香港的青岛啤酒中,发现了一瓶啤酒内装有一只从洗瓶机上偶然脱落的毛刷。因为是在特殊的时期,发生在特殊的香港,一个偶然的质量事故很快演变成了一起特殊的“国家级”事件。
在青啤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至今保存着的几份特殊的文件———“毛刷”事件发生后,几位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几天的时间内,对青岛啤酒这次质量事故的专门批示。其中,10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批示:“建议青岛啤酒厂停产整顿,限期改正。”10月3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批示:“派有力工作组去检查,认真解决该厂问题。一定要恢复青岛啤酒的质量和声誉。”
同年11月23日,中央检查团进驻青岛啤酒厂,传达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对青啤进行整顿。4个月后,青啤的生产才得以恢复。4月17日,青岛啤酒厂党委决定,把每年的4月10日定为“提高质量纪念日”,每年的4月作为青啤质量月,确保不断提高质量的新起点。吴良涛告诉记者,质量意识如今已经深入每一个青啤人的内心,靠着人人警醒,青啤30年来从未再发生过质量事故。
激情成就青啤梦想
作为一个百年老品牌,怎样保持品牌的活力?对此,董事长金志国有一番精彩的阐述,“一个企业跟一个人一样。青啤虽然105年了,但我们的心理年龄其实才5岁,年轻得很。”
在青啤人看来,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是品质与文化的结合。青岛啤酒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青岛啤酒百年基业常青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1991年由市政府主办、青岛啤酒承办了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自此之后,在每年的夏季,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都会漂浮着金黄色的快乐泡沫。“啤酒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激情文化,啤酒代表了激情、活力、欢乐和进取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青啤的核心品牌资源一半是产品,一半是文化,激情文化”,金志国说。为此,2005年,青岛啤酒提出了“激情成就梦想”的品牌新主张,融入更多“年轻、活力、时尚、激情”的品牌因子,让更多的消费者感受到了青啤的“激情文化”。
品牌关乎国之大事
在如今的美国市场,买半打本地啤酒只要4美元,而买半打青岛啤酒则需要7美元。虽然青啤价格高,但这并不影响美国人对青岛啤酒的喜爱。
品牌的价值就是这么直接,青啤是靠着卓越的品牌和优良的品质赢得尊重、赢得市场的。每年一届的青岛国际啤酒节许多中外人士都耳熟能详,青岛在每年8月都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百年的青岛啤酒已经融入到了青岛这个城市的血脉中,就像有人说的那样:青岛有两种泡沫,一种是大海的泡沫,一种是啤酒的泡沫。青岛啤酒自然成了青岛的城市名片,以至于无论市民还是政府官员在外出时,多会以“我来自出产青岛啤酒的那个城市”做自我介绍。“在商业社会中,企业就是国家前进的发动机,品牌肩负的不仅仅是道德意识上对国家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在‘强国’进程中的客观作用,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企业才能明确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社会价值,准确界定自己的目标,规划出科学的发展路线———这关乎国之大事。”品牌关乎国之大事,这是青啤董事长金志国对全体青啤人作出的品牌声明。
■对话金志国
“品牌是青啤的法宝”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的激荡岁月,给青啤这家“百年老店”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7月23日,记者对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国的采访就从这个话题开始了。
记者:青啤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壮大起来的,您怎么看待改革开放对青啤的影响?
金志国:改革开放为青岛啤酒的发展注入了成长的动力。青啤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首先从市场上来说,如果没有市场经济的推动,青啤现在还可能停留在申请,打报告计划“特供”阶段,就没有机会走进千家万户,就不可能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没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从国家政策上来说,改革开放无疑让更多的企业更快地融入到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提升了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实力。正是有了改革开放,青啤才能与国际资本市场对接、股票上市、与国际先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企业开放步伐,从而实现企业更快发展。
记者:1946年青啤拍中国最老式的广告,告诉人们什么是啤酒。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啤酒已经成了人们尤其是青岛人的生活必需品,您如何看待啤酒在青岛、在中国的发展?
金志国:青啤的历史就是啤酒在中国的历史。从最初的舶来品到计划经济时可望不可及的“特供品”,再到如今市民日常餐桌上可尽兴畅饮的必备品,啤酒这类特殊产品逐渐改变了市民的生活。如今,今天的消费者选择啤酒已经不仅仅是看中它的品质和功能了,更重要的是看它的品牌定位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啤酒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情感消费。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企业品牌建设的?
金志国:青岛啤酒一直很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品牌是青岛啤酒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青啤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的制胜法宝,也是青啤今后集中资源重点培育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激情成就梦想是青岛啤酒的品牌主张,是青啤企业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岛啤酒历经百年,正是百年的激情与梦想,成就了青岛啤酒。在激情的驱动下,青岛啤酒坚持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和“高精严细”的执行理念,用事实写下了中国啤酒的骄傲,创造了中国啤酒业辉煌的纪录。
本报记者 陈浩杰 娄花
■人物档案
金志国
金志国,1956年生人,1975年进入青岛啤酒厂工作,1994年任啤酒一厂厂长助理,1996年10月出任青啤西安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2000年8月任青啤公司总经理助理,2001年夏季临危受命出任青岛啤酒总裁,现任青岛啤酒董事长。他从一个最普通的基层员工做起,33年来,一步一步走上青岛啤酒的权力制高点。出任“掌门”7年间,他率领青啤成为中国啤酒行业的领先企业,迈入了国际啤酒行业八强的行列。
■链接
青岛人的散啤生活
青岛人用塑料袋打散啤,在全国成为一绝,下了班的师傅们买好了晚上的菜肴,顺便打上几斤散啤,半袋黄色清澈的啤酒半袋白白的泡沫,透着一股凉气,回家找个地方挂起来,忙活好了晚上的饭菜,一手提着塑料袋的提把,一手提起塑料袋的一角,把含着冷气的散啤倒进玻璃杯中,这可是纯正的青岛生啤,绝对是当日生产的,大口喝进肚中,爽!改革开放以前青岛人怎样喝散啤呢?那时,喝散啤都要到饭店去打,还要排队,人人手里拎着暖壶、铝水壶,一排就是一个小时。如果是在饭店里喝散啤,就会见到两种“酒具”:玻璃罐头瓶和吃饭的大碗。服务员把大碗摆在柜台上,拿起舀子,从大缸里舀上满满一舀子啤酒,从头开始一碗一碗地把啤酒盛到里面,顾客排着队端走自己的酒碗。当顾客端起那大碗,任清凉的啤酒咕咚咕咚灌进肚子时,那爽劲难以言喻。大碗啤酒的这段时间至少持续了20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是计划经济时期,除了饭店可以买到散啤以外,其他地方是不准销售的。直到改革开放后,青啤公司相继建成了二啤、三啤和四啤,又及时作出了战略调整,首先要满足青岛市民喝上新鲜啤酒,散啤零售点的扩大,扎啤机售酒器又保持了散啤的低温和爽口,出现塑料袋盛散啤也就很自然了。你看吧,满大街都是拎着散啤的。
在青啤博物馆,青啤的诞生资料被青啤人细心珍藏。作为青啤档案资料的主要整理者之一,青岛啤酒厂人力资源管理部主管吴良涛对这段历史娓娓道来:1903年8月15日,由德国和英国商人合资40万墨西哥银元兴建了这家啤酒厂,当时的名字是“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年产量2000吨。
当时中国人管这种苦味的黄汤叫“皮酒”,私下里叫“马尿”,后来改叫“麦酒”、“脾酒”。至于“啤酒”一词中的“啤”字,是青岛人的发明,最早流行于青岛民间。按照《胶澳志》里面的说法:“麦酒俗称啤酒”。而在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中,也开始出现有“啤酒”字样,并逐渐在国内开始流行。
计划经济凭票买酒
在吴良涛的记忆里,青啤的“一瓶难求”在计划经济年代最为突出。当时,青岛啤酒在青岛市的所有特供指示都由青岛市计委和经委两大政府部门直接控制。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什么单位,也不管是什么理由,要想得到哪怕一箱啤酒,都必须经过复杂而严格的审批程序——— 先提出申请,得到同意后,还要由三个主管领导分别签字,才能到啤酒厂提货。“当时和青啤同一系统的一轻局的一位干部结婚,打报告申请购买5箱青岛啤酒,结果批回来的条子只有两箱。”事隔多年,吴良涛仍清楚地记得这事。
吴良涛说,因为青岛啤酒难买,青啤工人当时也会被人羡慕得多看几眼。“我们的一位老员工当年还是个小伙子,有一次拎着厂里发的两瓶啤酒上了公交车,在车上简直就是个明星,后来坐这趟车的次数多了,有个姑娘就主动找他搭讪,一来二去,姑娘把小伙给‘抢’到手了。”在那个年代,因啤酒“结缘”的青啤职工多得数不过来。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青岛啤酒才开始了每年两次供应给市民,一次是国庆节,一次是春节,按户供应,凭票购买,每个人凭户口本供应六瓶、“这已是青岛市民的最大享受了,好多人还不舍得喝,等到来了外地朋友,招待客人,不亚于拿出一瓶茅台”。
一只毛刷“刷”出质量月
在青啤的百年历史长河中,有一段日子曾经是刻骨铭心的。1978年,因为一只毛刷,一场危机空降青啤。1978年10月,在出口香港的青岛啤酒中,发现了一瓶啤酒内装有一只从洗瓶机上偶然脱落的毛刷。因为是在特殊的时期,发生在特殊的香港,一个偶然的质量事故很快演变成了一起特殊的“国家级”事件。
在青啤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至今保存着的几份特殊的文件———“毛刷”事件发生后,几位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几天的时间内,对青岛啤酒这次质量事故的专门批示。其中,10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批示:“建议青岛啤酒厂停产整顿,限期改正。”10月3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批示:“派有力工作组去检查,认真解决该厂问题。一定要恢复青岛啤酒的质量和声誉。”
同年11月23日,中央检查团进驻青岛啤酒厂,传达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对青啤进行整顿。4个月后,青啤的生产才得以恢复。4月17日,青岛啤酒厂党委决定,把每年的4月10日定为“提高质量纪念日”,每年的4月作为青啤质量月,确保不断提高质量的新起点。吴良涛告诉记者,质量意识如今已经深入每一个青啤人的内心,靠着人人警醒,青啤30年来从未再发生过质量事故。
激情成就青啤梦想
作为一个百年老品牌,怎样保持品牌的活力?对此,董事长金志国有一番精彩的阐述,“一个企业跟一个人一样。青啤虽然105年了,但我们的心理年龄其实才5岁,年轻得很。”
在青啤人看来,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是品质与文化的结合。青岛啤酒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青岛啤酒百年基业常青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1991年由市政府主办、青岛啤酒承办了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自此之后,在每年的夏季,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都会漂浮着金黄色的快乐泡沫。“啤酒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激情文化,啤酒代表了激情、活力、欢乐和进取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青啤的核心品牌资源一半是产品,一半是文化,激情文化”,金志国说。为此,2005年,青岛啤酒提出了“激情成就梦想”的品牌新主张,融入更多“年轻、活力、时尚、激情”的品牌因子,让更多的消费者感受到了青啤的“激情文化”。
品牌关乎国之大事
在如今的美国市场,买半打本地啤酒只要4美元,而买半打青岛啤酒则需要7美元。虽然青啤价格高,但这并不影响美国人对青岛啤酒的喜爱。
品牌的价值就是这么直接,青啤是靠着卓越的品牌和优良的品质赢得尊重、赢得市场的。每年一届的青岛国际啤酒节许多中外人士都耳熟能详,青岛在每年8月都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百年的青岛啤酒已经融入到了青岛这个城市的血脉中,就像有人说的那样:青岛有两种泡沫,一种是大海的泡沫,一种是啤酒的泡沫。青岛啤酒自然成了青岛的城市名片,以至于无论市民还是政府官员在外出时,多会以“我来自出产青岛啤酒的那个城市”做自我介绍。“在商业社会中,企业就是国家前进的发动机,品牌肩负的不仅仅是道德意识上对国家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在‘强国’进程中的客观作用,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企业才能明确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社会价值,准确界定自己的目标,规划出科学的发展路线———这关乎国之大事。”品牌关乎国之大事,这是青啤董事长金志国对全体青啤人作出的品牌声明。
■对话金志国
“品牌是青啤的法宝”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的激荡岁月,给青啤这家“百年老店”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7月23日,记者对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国的采访就从这个话题开始了。
记者:青啤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壮大起来的,您怎么看待改革开放对青啤的影响?
金志国:改革开放为青岛啤酒的发展注入了成长的动力。青啤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首先从市场上来说,如果没有市场经济的推动,青啤现在还可能停留在申请,打报告计划“特供”阶段,就没有机会走进千家万户,就不可能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没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从国家政策上来说,改革开放无疑让更多的企业更快地融入到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提升了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实力。正是有了改革开放,青啤才能与国际资本市场对接、股票上市、与国际先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企业开放步伐,从而实现企业更快发展。
记者:1946年青啤拍中国最老式的广告,告诉人们什么是啤酒。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啤酒已经成了人们尤其是青岛人的生活必需品,您如何看待啤酒在青岛、在中国的发展?
金志国:青啤的历史就是啤酒在中国的历史。从最初的舶来品到计划经济时可望不可及的“特供品”,再到如今市民日常餐桌上可尽兴畅饮的必备品,啤酒这类特殊产品逐渐改变了市民的生活。如今,今天的消费者选择啤酒已经不仅仅是看中它的品质和功能了,更重要的是看它的品牌定位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啤酒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情感消费。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企业品牌建设的?
金志国:青岛啤酒一直很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品牌是青岛啤酒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青啤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的制胜法宝,也是青啤今后集中资源重点培育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激情成就梦想是青岛啤酒的品牌主张,是青啤企业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岛啤酒历经百年,正是百年的激情与梦想,成就了青岛啤酒。在激情的驱动下,青岛啤酒坚持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和“高精严细”的执行理念,用事实写下了中国啤酒的骄傲,创造了中国啤酒业辉煌的纪录。
本报记者 陈浩杰 娄花
■人物档案
金志国
金志国,1956年生人,1975年进入青岛啤酒厂工作,1994年任啤酒一厂厂长助理,1996年10月出任青啤西安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2000年8月任青啤公司总经理助理,2001年夏季临危受命出任青岛啤酒总裁,现任青岛啤酒董事长。他从一个最普通的基层员工做起,33年来,一步一步走上青岛啤酒的权力制高点。出任“掌门”7年间,他率领青啤成为中国啤酒行业的领先企业,迈入了国际啤酒行业八强的行列。
■链接
青岛人的散啤生活
青岛人用塑料袋打散啤,在全国成为一绝,下了班的师傅们买好了晚上的菜肴,顺便打上几斤散啤,半袋黄色清澈的啤酒半袋白白的泡沫,透着一股凉气,回家找个地方挂起来,忙活好了晚上的饭菜,一手提着塑料袋的提把,一手提起塑料袋的一角,把含着冷气的散啤倒进玻璃杯中,这可是纯正的青岛生啤,绝对是当日生产的,大口喝进肚中,爽!改革开放以前青岛人怎样喝散啤呢?那时,喝散啤都要到饭店去打,还要排队,人人手里拎着暖壶、铝水壶,一排就是一个小时。如果是在饭店里喝散啤,就会见到两种“酒具”:玻璃罐头瓶和吃饭的大碗。服务员把大碗摆在柜台上,拿起舀子,从大缸里舀上满满一舀子啤酒,从头开始一碗一碗地把啤酒盛到里面,顾客排着队端走自己的酒碗。当顾客端起那大碗,任清凉的啤酒咕咚咕咚灌进肚子时,那爽劲难以言喻。大碗啤酒的这段时间至少持续了20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是计划经济时期,除了饭店可以买到散啤以外,其他地方是不准销售的。直到改革开放后,青啤公司相继建成了二啤、三啤和四啤,又及时作出了战略调整,首先要满足青岛市民喝上新鲜啤酒,散啤零售点的扩大,扎啤机售酒器又保持了散啤的低温和爽口,出现塑料袋盛散啤也就很自然了。你看吧,满大街都是拎着散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