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坊酿造600年传奇
穿越历史传承文明 中国白酒第一坊———水井坊
酒是否醇厚芬芳,取决于酿酒的坊。四季合时序,粮谷酿琼浆。酒,水形而火性,外柔而内刚。而坊,外刚而内柔,以博大的胸怀孕育醇香佳酿。
中国白酒第一坊,看蒸馏酒历史悠长,阅中国白酒无字史书。水井坊600年工艺传承,600年文化熏陶,在“既崇且丽”、“号为天下繁侈”的成都,举一杯醇香浓郁的美酒,执一张城市名片,回味历史文化的给予,执着地演绎高尚生活。
水井坊,中国蒸馏史上的“无字史书”
中国蒸馏酒究竟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有汉始说、唐始说,但尚无定论,惟有元始说因水井坊遗址的发现而被证实,并载入《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印证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间的融合对当时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商业经济较盛唐时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经济发展的直接表现是商肆和作坊经济的大量涌现,而世界各地商贾的际会云集,也间接促进了蒸馏酒酿造工艺的发展。
许多专家在记述元代以前的制酒方法时,都是以酿造酒为原料的液态蒸馏,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关蒸馏酒的详细论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始创其法,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洌,盖酒露也。”此处所描述的蒸馏方法显然与现在的甑桶蒸馏相似。“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说明这是典型的固态发酵工艺。固态蒸馏所得酒的酒度也就要比液态蒸馏高得多,白酒生产从液态发酵与蒸馏,到固态发酵与蒸馏,是我国白酒酿造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由此可见,中国的蒸馏酒技术起始于元代。1998年,在天府之国成都发现的水井坊遗址即是最好的例证。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酒香四溢的城市。早在古蜀开明王朝时期,蜀地先祖就开始用酒水祭祀宗庙。从上古时期就与美酒有着不解之缘的蜀国大地,怎能不成为中国白酒的中心呢?在盛唐的坊市、两宋的勾栏、元明的酒肆上空,迎风招展的是猎猎的酒旗;来往的各地客商们,闻的是美酒,尝的是美酒,说的还是美酒。
于是,那些美酒肆意的过去就被历史完整地保存下来。1998年,在成都老东门大桥外,经联合考古挖掘发现的水井街酒坊遗址,始于元末,历经明清,600余年不间断生产,是迄今为止全国乃至全世界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最全面、最完整、最古老、最具民族独创性的古代酿酒作坊遗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完整的规程层面、完备的酿酒工艺设施以及酒窖酒糟中古老神秘的生物菌群等极为罕见,为我国蒸馏酒酿造技艺、酿酒设备发展演变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也为白酒起源、发展、工艺、技术、菌种等提供了实物资料,是我国酿造工业的一部“无字史书”。其史学价值堪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被中国白酒专家视为中国浓香型白酒酿酒工艺的源头,具有巨大的科技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数千年蜀都文明孕育的文化瑰宝,水井坊先后获得成都市级、四川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白酒第一坊”。2001年,水井坊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其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保护。
水井坊穿越时光隧道,将完整的蒸馏记忆展现世间,让世人也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青石板的水井边,嗅到600年前的醇厚酒香……
600年佳酿传奇
600多年前的一天,成都府东大街一带的店铺里的伙计早早就起来,擦亮黑漆金字的招牌,打扫干净厅堂,准备开门做生意。其中名声最响、招牌擦的最亮堂的,要数那美酒十里飘香的水井坊。水井坊的老板姓王,王老板心怀大志,一心想集蜀酒酿造之大成,创立一间属于自己的酒坊。他将住所分成了两部分,临街处是商铺,后面是作坊,这种前店后坊式的商铺,使水井坊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收集到客人的需求和反馈信息,不断提高和改进酿造工艺。
当时的水井街可谓美酒一条街,整条街上酒旗飘舞,酒馆的字号时隐时现。客人来了,打几两酒,要几碟成都名小吃作下酒菜,品美酒,赏锦江春色,不亦快哉,不亦乐乎……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东大街、水井坊和它代表的白酒文化渐渐模糊在人们的视线中,人们亦不再使用水路运输,东门大桥一带逐渐失去了原有活力,取而代之的是以春熙路、盐市口为代表的新兴商业圈。人们已经很少去小作坊打酒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水井坊和它代表的作坊文明就这样消失了,历史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刻还你一个奇迹,水井坊,就是奇迹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