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炼就民族友谊
走进位于新疆伊宁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伊力特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制瓶、包检、贴花、烤花各工序,都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和汉族员工并肩忙碌的情形。
伊力特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是新疆白酒上市公司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分公司,以生产乳白白酒玻璃瓶为主,建厂已有3个年头。
据该公司管理人员介绍,公司在人员结构上和生产特性上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少数民族员工多,占全员的46%;二是农民工多,分布在全厂的各主要技术岗位;三是生产线大多为高温环境,而且一旦开工,不能停产,熔炉一年365天除了停炉检修,天天都是工作日。
在建厂初期,想招到熟练的技术工人并不容易。由于建厂选址在新疆伊宁县境内,招收了很多当地的少数民族员工,以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人居多。
管理人员把厂里组织的安全培训、签定的劳动合同、工艺技术要领、操作规程、厂纪厂规、企业文化都逐字逐句翻译成维语,印成小册子,发到每位少数民族员工手中,不断灌输企业理念。
乳白玻璃瓶的生产很娇气,产品合格率低,令不少同行望而生畏,因此工艺操作要求精益求精。在该公司,只要掌握了工序操作要领,少数民族员工任何岗位都可以干,与汉族员工同工同酬。该公司质检科科长、技术“权威人士”高宇勤就是少数民族员工,毕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专业学习玻璃工艺的他很快在该公司技术领域内崭露头角。
逢年过节厂里发福利,少数民族员工和汉族员工一视同仁,而且每逢古尔邦节,还会单独给少数民族员工发一份节日礼物,厂领导会亲自到每位少数民族员工家慰问。
该公司现在不仅不发愁招工难题,还有储备力量二三十人,都经过了培训,随时以备调用。
进厂两年的包检工沙代提古丽,今年23岁,操着不太熟练的汉语对笔者说:“原来在家赋闲,全家5口人就靠10亩口粮地生活,几千元钱是全家1年的全部收入。现在,月工资七八百元,加上福利,1个月的收入就在千元以上,村里到外面打工的人很多,我这样的收入已经算不错的了。”
她自豪地告诉笔者:“刚来的时候,搭别人的摩托车上班,去年,我就买了电动摩托车。去年的古尔邦节,班长罗强和全班人带着茶叶、冰糖到我家来,我很高兴、很激动,也很意外,在这之前没有人来我家做客,厂里领导对我们真是太好了。”
“工资收入除了交弟弟的学费,就是给家里种地买种子买化肥。”现在,沙代提古丽俨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为自己筹办一份体面的嫁妆,是沙代提古丽的下一个目标。
身材瘦削的伊马木,今年31岁,建厂初期就进厂工作,如今已有3年了。进厂前,他一家5口仅靠11亩口粮地维持生计。谈起工作生活的变化,伊马木兴奋地说:“变化真大,原来一年收入也就五六千元,勉强养家糊口,现在月收入上千元,我不仅买了摩托车,还花了7000多元新盖了两间砖瓦房,这在从前是不敢想的事。工作中汉族同志也很关心和帮助我们,吊料时卡住了上料车,煤渣多了来不及清扫,汉族同志就会很快过来帮忙;家里有事,找人换个班,汉族同志也会很痛快答应;工作中有不懂的,汉族同志就手把手地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