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葡萄 酒跳出内忧外患
近些年来,我国 葡萄酒 市场暗潮汹涌却又显得波澜不惊。一方面葡萄酒市场的增幅是惊人的,以每年70%左右的速度进行着,这种增速仍被国内外的同行看好;另一方面,葡萄酒行业也没有出现更多的新点、亮点与热点,直到行业内出现了一个已被行业巨头们争论达六年之久的解百
近些年来,我国葡萄酒市场暗潮汹涌却又显得波澜不惊。一方面葡萄酒市场的增幅是惊人的,以每年70%左右的速度进行着,这种增速仍被国内外的同行看好;另一方面,葡萄酒行业也没有出现更多的新点、亮点与热点,直到行业内出现了一个已被行业巨头们争论达六年之久的“解百纳”商标纷争,才让我们的眼光落在了葡萄酒行业。
上个月14日,备受关注的“解百纳”商标归属案在北京正式开庭。从开庭的情况来看,张裕主张“解百纳”并非通用名称的主张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包括王朝、长城、威龙在内的12家企业,则为“解百纳”是葡萄酒行业的通用品类据理力争。23日,本案二次开庭,双方继续围绕“解百纳”展开激烈辩论,结果,法院再次宣布休庭。所以,现在断言“解百纳归属张裕尘埃落定”尚为时过早,需等待可能旷日持久的法庭裁决。
可能大家都纳闷,一个“解百纳”的魅力怎么如此之大?竟让葡萄酒行业的巨头们围绕它进行长达6年的互搏,恰如绝世美丽的海伦,引发一场诸多希腊英雄参与的战争。究其背后的原因,当然是跟企业切身利益相关的行业资源分配和市场份额划分问题。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2007年我国葡萄酒销售规模约为150亿元,其中“解百纳”的市场份额高达30亿元,足足占据了20%。“解百纳”系列占据王朝、长城自身总资产的10%-15%,张裕“解百纳”产销量在1.5万千升-2万千升,占行业的1/8,所以对于已经失去“卡斯特”的张裕来说,“解百纳”无疑就是其命脉。如此,为了各自的活路,他们怎会不为“解百纳”而搏呢?尽管结局尚不明朗,但是不难断言的是,这很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这就是目前葡萄酒行业的热点,但是绝对谈不上是亮点,因为,任何“战争”,都是谈不上有真正的胜利者的。
假若“解百纳”被作为一种共享资源,被整个行业享用的话,那么对于张裕来说,好像也失去了一根救命稻草。假若张裕获得了“解百纳”的商标权,那么张裕“解百纳”300~500元的高价将在一个垄断的市场上继续得以维持,其他诸如王朝、长城等品牌则因为商标原因被迫停止生产“解百纳”,这对它们无疑是致命一击,同时广大的葡萄酒消费者亦不能置身事外,因为消费者在购买完全由张裕控制的“解百纳”时,也可能需付出数亿元的消费成本。也有行业内的专家指出:这样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必将对“解百纳”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令消费者讨厌“解百纳”这个名字。如此看来,这场争夺战的最终结局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我们这厢,葡萄酒行业巨头战得正酣,那边厢洋葡萄酒又开始纷纷抢滩中国市场。随着国内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青睐以及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进口葡萄酒的份额还将继续扩大。法莱士酒业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法莱士酒业公司在法国波尔多拥有自己的酒庄,2007年10月份将优质的法国葡萄酒引进中国。近日,美国加州葡萄酒的76家厂商也开始了在北京的推广活动,美国葡萄酒如此大规模来华抢占市场尚属首次。上个月13日,阿根廷CFI和阿根廷领事馆上海代表处以及阿根廷葡萄酒协会联合主办的“探索阿根廷之韵”的葡萄酒专项品鉴会在上海拉开帷幕,阿根廷葡萄酒也开始了与中国市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洋葡萄酒掀起抢滩中国潮,从长远来说,是看好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程度较弱的中国,是洋葡萄酒最好的选择。在金融危机的情势下,我们的葡萄酒行业是不是也应该有点儿危机意识呢?尽管从目前行业态势上看,张裕、长城、王朝等一线品牌的国产葡萄酒依然占据着傲人的市场份额,但是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葡萄酒行业的将来充满更多的变数,尤其是现在国产葡萄酒的价格已经透明化,经销商从中赚取的利润清晰可见,当经销商从进口酒中获得的利润超过国产酒一定数额的时候,谁还乐意为国产葡萄酒做代理呢?
葡萄酒,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是很短的,甚至带有舶来品的性质,所以它有先天上的不足,况且,在与白酒、啤酒等酒精饮料的竞争中,它也一直占据弱势地位,再加上洋葡萄酒大军压境的情势,国产葡萄酒可谓“两面受敌”,在夹缝中求生存。葡萄酒企业应该有行业的观点,国产葡萄酒巨头因为一个“解百纳”而闹得不可开交,这总算不上是明智之举,有话说:攘外必先安内。同行内无休止的内耗行为,是无法带来光明前途的。争了六年了,私下场合也有人说“一切可以再谈”,但至今尚无人公开说妥协的话,如若这是为了面子的话,那么对于双方来说,那可就真的是骑虎难下。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国际化视角日趋明显,民族名牌还想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这需要依靠整个行业的联合与振兴,对每一个葡萄酒生产企业来说:需要下劲儿的地方是:规范生产流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位、增强高端市场竞争力等,万不可在“内战”中,失掉自家的疆土。
上个月14日,备受关注的“解百纳”商标归属案在北京正式开庭。从开庭的情况来看,张裕主张“解百纳”并非通用名称的主张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包括王朝、长城、威龙在内的12家企业,则为“解百纳”是葡萄酒行业的通用品类据理力争。23日,本案二次开庭,双方继续围绕“解百纳”展开激烈辩论,结果,法院再次宣布休庭。所以,现在断言“解百纳归属张裕尘埃落定”尚为时过早,需等待可能旷日持久的法庭裁决。
可能大家都纳闷,一个“解百纳”的魅力怎么如此之大?竟让葡萄酒行业的巨头们围绕它进行长达6年的互搏,恰如绝世美丽的海伦,引发一场诸多希腊英雄参与的战争。究其背后的原因,当然是跟企业切身利益相关的行业资源分配和市场份额划分问题。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2007年我国葡萄酒销售规模约为150亿元,其中“解百纳”的市场份额高达30亿元,足足占据了20%。“解百纳”系列占据王朝、长城自身总资产的10%-15%,张裕“解百纳”产销量在1.5万千升-2万千升,占行业的1/8,所以对于已经失去“卡斯特”的张裕来说,“解百纳”无疑就是其命脉。如此,为了各自的活路,他们怎会不为“解百纳”而搏呢?尽管结局尚不明朗,但是不难断言的是,这很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这就是目前葡萄酒行业的热点,但是绝对谈不上是亮点,因为,任何“战争”,都是谈不上有真正的胜利者的。
假若“解百纳”被作为一种共享资源,被整个行业享用的话,那么对于张裕来说,好像也失去了一根救命稻草。假若张裕获得了“解百纳”的商标权,那么张裕“解百纳”300~500元的高价将在一个垄断的市场上继续得以维持,其他诸如王朝、长城等品牌则因为商标原因被迫停止生产“解百纳”,这对它们无疑是致命一击,同时广大的葡萄酒消费者亦不能置身事外,因为消费者在购买完全由张裕控制的“解百纳”时,也可能需付出数亿元的消费成本。也有行业内的专家指出:这样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必将对“解百纳”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令消费者讨厌“解百纳”这个名字。如此看来,这场争夺战的最终结局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我们这厢,葡萄酒行业巨头战得正酣,那边厢洋葡萄酒又开始纷纷抢滩中国市场。随着国内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青睐以及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进口葡萄酒的份额还将继续扩大。法莱士酒业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法莱士酒业公司在法国波尔多拥有自己的酒庄,2007年10月份将优质的法国葡萄酒引进中国。近日,美国加州葡萄酒的76家厂商也开始了在北京的推广活动,美国葡萄酒如此大规模来华抢占市场尚属首次。上个月13日,阿根廷CFI和阿根廷领事馆上海代表处以及阿根廷葡萄酒协会联合主办的“探索阿根廷之韵”的葡萄酒专项品鉴会在上海拉开帷幕,阿根廷葡萄酒也开始了与中国市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洋葡萄酒掀起抢滩中国潮,从长远来说,是看好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程度较弱的中国,是洋葡萄酒最好的选择。在金融危机的情势下,我们的葡萄酒行业是不是也应该有点儿危机意识呢?尽管从目前行业态势上看,张裕、长城、王朝等一线品牌的国产葡萄酒依然占据着傲人的市场份额,但是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葡萄酒行业的将来充满更多的变数,尤其是现在国产葡萄酒的价格已经透明化,经销商从中赚取的利润清晰可见,当经销商从进口酒中获得的利润超过国产酒一定数额的时候,谁还乐意为国产葡萄酒做代理呢?
葡萄酒,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是很短的,甚至带有舶来品的性质,所以它有先天上的不足,况且,在与白酒、啤酒等酒精饮料的竞争中,它也一直占据弱势地位,再加上洋葡萄酒大军压境的情势,国产葡萄酒可谓“两面受敌”,在夹缝中求生存。葡萄酒企业应该有行业的观点,国产葡萄酒巨头因为一个“解百纳”而闹得不可开交,这总算不上是明智之举,有话说:攘外必先安内。同行内无休止的内耗行为,是无法带来光明前途的。争了六年了,私下场合也有人说“一切可以再谈”,但至今尚无人公开说妥协的话,如若这是为了面子的话,那么对于双方来说,那可就真的是骑虎难下。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国际化视角日趋明显,民族名牌还想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这需要依靠整个行业的联合与振兴,对每一个葡萄酒生产企业来说:需要下劲儿的地方是:规范生产流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位、增强高端市场竞争力等,万不可在“内战”中,失掉自家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