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行情 > 茶类 >

茶类

紫砂壶行情风生水起

食品产业网 2010-02-08 15:47 茶类
紫砂壶行情的起起落落,戏剧性地见证了中国人消费观念的巨大变化,甚至溢出了工艺美术或传统文化所涵盖的意
紫砂壶行情的起起落落,戏剧性地见证了中国人消费观念的巨大变化,甚至溢出了工艺美术或传统文化所涵盖的意义。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紫砂壶只是作为饮茶器具在内地市场流通,价格并不高。当时宜兴“七辅导”之一顾景舟所制的一把做得很规矩的商品壶,才卖区区五角钱。广交会上一把外销壶也就一两美元。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紫砂壶的价格才开始提升。但名家的紫砂壶一般也就几十元至几百元一把。上世纪80年代,台湾股市大幅飙升之时,台湾的收藏家和古玩商人便将紫砂壶当作新的投资筹码,在大陆大量收购宜兴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带到东南亚后疯狂炒作,造成紫砂壶价格在短时期内大幅上涨。当时顾景舟、蒋蓉、徐汉棠等大师的紫砂壶被炒到七八万元一把,有的名家壶还没出海关就轻而易举地翻了一番。但短短几年后又高台跳水,价格大幅回落,使不少炒作者深度被套,有些炒家甚至跳楼了。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大陆民间收藏的升温和民间资本的强势介入,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和清代、民国紫砂壶的价格快速回升,并屡创新高,成为艺术市场一个新亮点。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列为全国12种烧制陶瓷技艺之首。这一信息对紫砂壶的价值再发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有一把清乾隆剔红饕餮夔龙纹紫砂壶,经过多轮竞价,以147.7万港币成交。2008年1月南京也举办过一场紫砂壶拍卖会,160件新、老拍品,包含清代、民国老壶与现当代名家作品,超过八成成交。顾景舟的一把紫泥雨露天星提梁壶,以110万元成交。朱可心的紫泥竹段五件套壶以27万元成交,当今中青年名家的作品也受到热烈追捧,以成交量来看同样具有强劲的活力。

  2008年年底,上海工美秋拍推出“大石斋藏品专场”。大石斋就是画家唐云先生的斋名,拍品是从唐云先生的家属手中征集来的,自然吸引了收藏家的眼球。最终,全场329件除一件外几乎全部成交。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一件唐云与顾景舟合作的石瓢紫砂壶,经过激烈竞标,最终以282万落槌,创下中国紫砂壶最高拍卖纪录。去年上海工美在春拍上又推出“大石斋藏品专场”,其中一把“云海壶”刚刚露眼,就引来藏家的紧张聚焦。开拍后,这把由唐云与许四海师徒俩合作的名家壶毫无悬念地创下了“云海壶”新纪录。水涨船高的效应是,许四海本人制作的紫砂壶也涨了50%以上,来不及做。

  去年初夏,宜兴的“紫砂陶工艺”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入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榜。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朱屺瞻、关良、唐云、陆俨少、谢稚柳、程十发等十余位画家以玩票心态绘制了一批宜兴紫砂壶,并由徐孝穆、沈觉初等名手镌刻。烧成后放在上海美术馆内出售,每把卖到6000元,后来打了八折。但这个数字对国内收藏好爱者来说还是太高了,故而生意清淡,后来被一新加坡商人一举购藏。30年后的今天,这批紫砂名壶却又回到了上海。它们是被上海一位民营企业家重金“赎回”的,价格至少翻了十倍。但新主人宋鸿明认为值,它们的升值空间还很大。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批曾被香港学者饶宗颐教授视为“紫砂复兴之第二浪”的杰作,终于毛发无损地回到了故乡。

  收藏界专家预计,中国紫砂壶因为独特的实用功能和矿藏的稀缺性,加上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数百年来一直成为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追访的对象,随着民间收藏与研究活动进一步深入,它的价值还将提升,特别是积淀了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壶,其文化和经济价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路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