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茶产业正遭受地震的考验
在地震发生的4月20日,茶产量位居四川省第一的雅安仍处于春茶的采制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一些茶企的厂房受到破坏,并被迫停止加工,暂停营业。
官方数据显示,去年雅安的茶产量已达6.6万吨。但当地的一位政府官员预计,今年这个数据估计要下滑,这既有此前干旱的原因,也有此次地震带来的影响。
据了解,在地震前,雅安“蒙顶山茶”的“明前茶”已生产完毕,但仍有企业在继续生产春茶;而另一个区域品牌“雅安藏茶”因为生产周期原因,才拉开序幕不久。一位了解茶产业的人士预计,这次地震将在销售、供应等环节,给当地茶产业带来损失“仍在统计之中,”雅安茶叶协会的相关人士表示,但已经接到了部分茶叶加工厂房被震为危房,以及不少设备损坏的消息。
加工企业的暂停,也对茶农产生了直接影响,因为震前已采的茶叶无法加工。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春茶正处于“跑量”期,大量的鲜嫩茶叶会因不及时采摘只能在树上老去。另一方面,震后部分交通路线中断,茶叶采摘后无法运送到相应的加工中心,茶叶的加工也因燃料、电力无法及时送达成为难题。
在震后,震区的茶叶还可能因销路问题、价格大打折扣。例如“5·12”地震期间,雅安市名山区的单芽茶价格从此前的每公斤44元跌落至24元,大宗茶叶更是从每公斤10~12元降到2~4元。
灾难给雅安茶叶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雅安这个得天独厚的产业将如何摆脱困境,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现代人一提雅安,最先想到的必然是三“雅”:雅女、雅雨、雅鱼。但人们却鲜少知道雅安的茶叶更胜一筹。自古以来便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山茶”一说。蒙山便是雅安有名的蒙顶山。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一位名叫吴理真的农民“携灵茗之 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其叶细长,网脉对分,味甘而清,色黄而碧”,故名“仙茶”。吴理真因此被称为“茶祖”,自此雅安也成为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蒙顶山山势巍峨,绝壑飞瀑,林木苍翠,阴云弥漫,蔽日遮月。山上低温而多云雨雾气。每年初春,烟雨蒙蒙不断,雨季达9个月,年降雨量约2200毫米。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由于独特的气候,雅安的茶叶自古到今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悠久,最早记载有关茶的记载来自东汉王褒的《僮约》,其中一条便是“武阳买茶”。此间,茶还算贵族才能得见的奢侈之物,之后茶叶经历时代变迁。制作工艺不断变化,也日渐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饮料。虽然茶叶的种植从云贵川开始向东蔓延,安徽、浙江、福建一带竟出好茶,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到蒙顶茶的地位。蒙顶茶品种较多,这大概也是它贡茶地位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蒙顶茶,按大类可分为散茶和成型茶。散茶中有雷鸣、雀舌、白毫等;成型茶中有龙团、凤饼等。而备受追捧的“小龙团凤饼”更是由当时北宋的政治家蔡襄发明。由于他在茶叶方面的杰出贡献,还被后人评为茶叶专家。时间发展到明朝,朱元璋废除了“龙团凤饼”的制作,要求贡茶必须是散茶。于是,茶叶开始由成型茶往散茶发展,蒙顶茶自然不例外。
唐代天宝元年(742年),蒙顶茶正式列为贡茶,并且在全国40种贡茶当中名列第一,成为皇家祭天祀祖专用礼品,又被称为“皇茶”。宋孝宗时(1186年),“仙茶园”更名为“皇茶园”。
唐宋元明清,历史兴衰更迭,蒙顶茶的“皇茶”地位却没有改变。直到清朝末年,蒙顶茶的“贡茶”历史长达1170年,这在中国茶叶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殊荣。
蒙顶贡茶分正贡,副贡和陪贡。每年清明之前,由12位僧人入“皇茶园”跪摘360片鲜茶芽,焙制后星夜兼程送达京城,供皇帝登泰山祭天祀祖所用,是谓 正贡。副贡为蒙顶五峰山茶,供皇帝和皇族享用。陪贡为五峰之外的山茶,供朝廷大臣高官饮用。副贡和陪贡的蒙顶茶也常常被当作国礼和贵重礼品,成为国际交流 人际交往的佳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蒙顶茶却也喜爱有加,多次写诗赞美。《琴茶》中有二句颇耐人寻味:“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把古乐府曲牌“渌水”的阳春白雪和蒙顶茶的矜贵品质相对应,巧妙表现了诗人情趣及身份的高雅。
诗人孟郊,虽有诗名却因官阶太低,不能够常喝到蒙顶茶,只有向在京城当大官的叔父乞求,还用诗表现这个细节:《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诗》“蒙茗五花尽,越瓯荷叶空……曾向贵人得,最好诗叟同。幸为先寄来,救此劣病躬”,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