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保险”应运而生
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蔬菜价格波动较大。5月,山东、河南等地的大白菜、卷心菜严重滞销;10月,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又出现了大范围的土豆滞销现象,引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关注。菜贱伤农,价格的波动给稳定物价带来不利预期,给菜农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蔬菜保险”应运而生
刚刚结束不久的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2年要“控物价”。作为落实“控物价”的措施之一,相关部委正在酝酿全面推行基本蔬菜品种保险。
据了解,所谓“基本蔬菜品种保险”,即对居民日常所需的萝卜、白菜、土豆、西红柿等普通蔬菜进行投保,以弥补价格波动给农民造成损失进而影响市场的整体蔬菜价格。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此前的计划,以政府和农户合作投保的方式进行,其中政府出资80%,农户负担20%。在这一保险机制下,保险公司将先按照基本投入给部分蔬菜品种确定一个成本价,当市场菜价低于这一成本价时,保险公司将给菜农以相应的赔偿。
地方补贴方能启动
农业部有关人士称,全面推行基本蔬菜品种保险的目的是保证蔬菜生产和价格的稳定,同时也保证农户有基本的种植收益,原来计划最迟今年上半年出台。
而按照有关部门的匡算,要对选出的几种基本蔬菜进行全国投保,需要保险资金200亿~300亿元。其中大部分由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负担,菜农只出资其中的10%~20%。在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看来,对蔬菜进行投保,如果没有政府资金带动的话,菜农根本不会主动投保,因此,市场化的商业保险是不可能的,只有政府出资补贴带动。
这种做法与2008年推出的母猪保险类似,当时一轮猪肉价格的飞涨,让发改委和农业部决定为生猪养殖户投保。据称,财政部为母猪保险提供了大约十几亿元的财政资金。不过,此次面对蔬菜保险,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虽然几次和财政部研究,但都没能获得财政支持。
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最新的考虑是,由地方财政出资引导菜农进行投保。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称,如果全国挑选20多种基本蔬菜投保,就能保证这些蔬菜供应不会短缺,价钱也会便宜,老百姓就能买到平价菜,低收入群体也能吃饱。
政策保险推行不易
目前,全国已经有上海、安徽合肥等地开始实行蔬菜保险制度,其中上海被认为比较成功。于2009年开始的上海蔬菜保险是由上海市农委和一家农业保险公司共同推出,在投保过程中,上海市级财政为保费出资50%,下属各区县相应配套,菜农投保超过10%。保险集中针对冬、夏两个淡季,将被保蔬菜的供给保持在10万亩以上。
安徽合肥蔬菜保险主要针对大棚蔬菜,具体保费是合肥市财政承担30%、县区财政承担40%、菜农承担30%。
目前山东、福建等地也已经开始启动蔬菜保险的试点。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认为,上海的“菜险”模式很难在其他农业大省推广,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农业大省来说,政策性蔬菜保险由地方财政全部补贴困难很大,由商业保险公司补贴又不现实。李国祥说,国内农业大省本来税收较低,财政吃力。但老实说,在经济发达的蔬菜主销区搞蔬菜保险又没多大意义。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协调推广农业保险,通过互补来解决问题。
据了解,目前中国农业保险承保的主要是粮、油、棉作物。2010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35.68亿元,其中粮油棉作物类的种植业保险保费收入为107.92亿元,占农业保险保费总收入的79.54%。
2010年全国农业保险全年支付赔款100.69亿元,其中种植业保险赔付资金68.5亿元,养殖业保险赔付30.4亿元。而根据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董波此前透露的数据,2011年1~9月,全国农业保险的保费为160亿元,风险保障达4200亿元,近年来发生的保险赔付已达400亿元。
较高的赔偿风险也让政府人士觉得,除非有政策补贴,否则保险公司不会愿意介入进来。农业部人士说,“如果没有中央财政支持,短期内,在中国推行蔬菜保险难度很大。”
李国祥说,中国农业保险需求非常旺盛,特别是在生产领域,比如蔬菜保险、果树保险等,都有很大的需求。但现实的情况是,商业性保险搞不起,政策性保险保不起来。现在中央财政每年对粮食补贴2000多个亿,蔬菜方面中央财政拿的很少。具体到蔬菜保险,因其受自然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承担的风险很大。
李国祥建议,可以由地方政府出钱,在蔬菜主销区建立风险基金搞保险。比如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如果想真正解决蔬菜供应、价格的稳定问题,由北京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资金,在河北、山东等地建立蔬菜基地,双方可以先联合起来签订合同,合同规定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的主要蔬菜品种的供应产量、质量,保证专门供应北京市民的蔬菜需求,各地政府各负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