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蔬菜售价贵“伤民”,采购价贱又“伤农”

解放日报 2012-01-17 09:26 蔬菜
本报曾经报道过的标准化菜场亚细亚模式(见本报2011年8月25日第一版)新年又有新手笔。由开开集团、亚细亚食

   本报曾经报道过的标准化菜场“亚细亚模式”(见本报2011年8月25日第一版)新年又有新手笔。由开开集团、亚细亚食品公司、凯农公司联合出资租赁的1000亩崇明良田正式启用,蔬菜产量可占静安区总需求量的25%。早上10点45分,首批4吨绿叶菜收割完毕,被装上冷链车,3小时后,这批新鲜蔬菜就上了亚细亚旗下武定路菜市场的崇明无公害蔬菜专柜。据悉,由区属国资公司直接承包田头管理种植,并向旗下市场直供的蔬菜产销模式,在本市尚属首创。

  去年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让百姓对田头菜质量高度“敏感”。记者在崇明新村乡的亚细亚静明农田看到,千亩土地被分割成9个地块、3个作业组,设专人负责,分别种植不同的时令蔬菜。在第一作业组,负责人陈锦春正带领十几位菜农收割青菜,并将过熟的绿叶菜翻入土中做绿肥。“我们只用生物有机肥。”陈锦春表示,崇明这块地原始土质并不理想,作业组坚持用绿肥“养”了4年,其间种植的蔬菜全部翻入泥土,未对外销售。目前,土质已达国家一级标准。今年,环绕静明农田的水渠也将启用,崇明的天然水系将灌溉这些绿叶菜,水质可达三类以上标准。

  供应商从批发市场变成了田头,蔬菜安全追溯系统的跟踪起点也要前移一步。以往系统只能追溯到蔬菜批发市场,然而记者昨天登录亚细亚标准化菜市场管理系统,查询武定路菜市场的崇明专柜,发现不仅能找到摊主的身份信息、摊位的进货记录,还能追溯蔬菜的产地信息。点开大白菜一栏,最新一笔记录显示专柜1月11日有进货,重量为40千克,来自亚细亚静明生产基地的3号地块,去年9月2日播种,今年1月10日采收。与此同时,管理方还在每块土地附近安装了探头,对播种、施肥、采收等各个环节采取24小时监控。

  蔬菜售价贵“伤民”,采购价贱又“伤农”,田头直供模式绕过了批发市场环节,可以兼顾菜农和消费者的利益。静明农田技术指导陆信仁告诉记者,以前农村合作社的冬季青菜依赖“散户”收购,价钱有时被压低到每500克两三毛,现在由公司统一收购,每500克给8毛到1元,菜农种植的积极性提高了。过几个月,农田的蔬菜种植数据将和亚细亚的标准化菜场销售系统对接,届时公司将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指导菜农有针对性地种植蔬菜品种,避免出现“卖难”。此外,直供模式让亚细亚旗下菜场有了更多利润空间,可以继续参考市场指导价销售蔬菜,消费者得了实惠。

  升级版的“亚细亚模式”看似多方得利,但对运营方而言,成本仍是挑战。“想要按市场指导价卖菜来弥补种菜的成本,显然不够。”亚细亚食品公司董事长李煜坦言,依靠自然方式种植的蔬菜,生产周期长,成本要比大棚种植高出近三成,产量却不及大棚的一半,为保证蔬菜的品质,不用化肥,需要投入更多的物力和人力成本,但考虑到菜市场的公益性,这些优质蔬菜还不能卖贵了。据悉,亚细亚正在拓展其他赢利渠道,该公司自行开发的菜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被多个区县看中,有望靠技术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