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我国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中国糖网 2008-08-28 10:19 糖类
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其面积占我国常年糖料面积的85%以上,产糖量占食糖总产的90%以上,甘蔗产业已成为我国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 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3年,我部颁布实施了《双高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促进了甘蔗产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

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其面积占我国常年糖料面积的85%以上,产糖量占食糖总产的90%以上,甘蔗产业已成为我国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 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3年,我部颁布实施了《“双高”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促进了甘蔗产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计[2007]31号)精神,为进一步 推进甘蔗科学布局,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总结《“双高”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优势区域发展现状

   

《“双高”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发布以来,各地按照规划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优势产业带建设的指导,产业科技进步显著, 带动我国蔗糖业实现跨越发展,有效保障了国内食糖供给。至2006年,我国甘蔗总产9978万吨,产糖1075万吨,均创历史新高,为提前4年实现《中国食品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规定的人均食糖摄入量9公斤的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我部及地方各级农业部门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实施过程和成效的跟踪报道,扩大了规划的社会影响。广西、广东、云南等主产区深入贯彻我部甘蔗优势区域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本省甘蔗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企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规划实施以来,国家通过“双高”糖料基地建设、种子工程、“948”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重大专项等项目,累计投资近亿元,引导地方政府投入近3亿元,带动企业投入5亿元左右,累计投资超过9亿元,用于改善蔗区生产条件,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产业生产能力。企业以原料生产为第一车间、注重基地建设、工业反哺农业、寻求工农共赢的理念明显增强,定单合同、保护价收购、糖价和蔗价联动已成为行业通行做法,稳定了原料供应,保障了蔗农利益,实现工农共赢。
   

(二)优势产业带建设成效
   

1、生产布局集中度显著提高
   

2006年,优势区域甘蔗种植面积1401万亩、甘蔗总产7103万吨、产糖868万吨,分别占全国的62.4%、71.2%和80.7%,集中度比规划实施前的2002年分别提高了5%、6.6%和15.8%。随着甘蔗生产的集中,加工业集聚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全国90%以上的制糖企业位于优势区域内,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
   

2、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规划实施以来,优势区域甘蔗生产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平均单产76吨/公顷、蔗糖分14.2%、公顷产糖9.3吨,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4.5%、1%(绝对值)和20.8%,优势区域公顷产蔗、产糖量比全国平均高13.9%和29.2%。在优势区域带动下,2006年全国甘蔗种植面积比2002年增长7.3%,总产提高10.7%,制糖期延长30天左右,蔗糖产量增加14.3%,成为世界第三产糖大国。
   

3、食糖加工业素质显著增强
   

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随着甘蔗生产的集中,加工业集聚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2006年全国共有甘蔗制糖企业212家,90%以上位于优势区 域内;制糖企业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128家,但加工能力明显增强,甘蔗制糖业日处理能力达78万吨,比2002年提高了18.2%。全国现有南华糖业、广西农垦、凤糖生化、英茂糖业、湛江农垦等17家日加工能力超万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制糖业节能增效显著,2006年制糖业标煤耗(4.97)为历史最低水平,比2002年下降20.5%,吨蔗耗电量(30.86)比2002年下降2.7%,等折白砂糖产率(12.23%)比2002年提高1.28个百分点。
   

4、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甘蔗生产能力和加工业素质的增强明显提升了我国食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效抵御了进口食糖的冲击。加入WTO五年来,我国年均进口食糖119万吨,仅为承诺数的61%,占年均产糖量的11.7%。近三年,进口糖占我国食糖消费量的比重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2006年仅占9%。
   

5、工农业效益同步增长
   

2006年,全国甘蔗总产值269亿元,比2002年增加125亿元,增长86.8%,全国蔗农人均增收520元;甘蔗糖销售收入398亿元,同比增加143亿元,增长56.1%;甘蔗制糖业税收32亿元,利润64.5亿元,同比提高35.6%和6.86倍,甘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国家增税。
   

(三)总体评价
   

规划发布实施以来,促进了甘蔗生产布局的优化调整、产业集聚和优势资源的整合,引导项目和资金有效投入。到2006年,规划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优势区域 甘蔗面积占全国的62.4%(规划目标54%);甘蔗总产占71.2%(规划目标60%);产糖量占甘蔗糖总产的80.7%(规划目标65%);平均单产76.1吨/公顷,比预定目标提高1.1吨/公顷;由于受病虫害、暖冬和雨水影响,2006年平均甘蔗蔗糖分14.2%,比预定目标14.5%低0.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甘蔗平均单产66.7吨/公顷,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仅次于澳大利亚、巴西和美国,列第四位。
   

(四)经验与启示
   

1、政策导向是前提。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发布实施,通过政策指导、市场带动,引导了产业集聚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向优势区域倾斜,有效落实了管理和服务保障措施,使得规划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比较优势是核心。甘蔗产业的发展要靠企业和蔗农充分发挥其经营自主权,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效益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规划引导产业朝节本增效的方向发展,增强甘蔗比较优势,实现蔗农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才可以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