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回升至11月中旬水平 国际农产品悄然走强
当投资者把更多的眼光放在国际原油和金属市场的时候,农产品市场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金属和原油价格还在不断创出本轮下跌以来的新低之时,农产品已经展开了一波长达三周的反弹走势。多数农产品的期货价格经过这轮反弹已经接近11月中旬的水平,大豆、玉米等品种期价在经历了上周五的大幅上涨后,已经创出近7周来的最高价。
上周五,在结束了圣诞假期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恢复交易,所有农产品期价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其中大豆主力1月合约期价上涨36美分/蒲式耳,报951.75美分/蒲式耳,盘中最高963美分/蒲式耳,创出11月5日以来的最高;玉米1月合约上涨14.25美分/蒲式耳,至412.25美分/蒲式耳,盘中最高414.5美分/蒲式耳,同样为11月5日以来的新高。
“今年7月至11月底,全球大宗商品经历了一轮非同寻常的暴跌走势,从能源到原材料,从化工品到农产品的价格无一例外的都有近60%以上的跌幅。这轮下跌可以看成一个泡沫破灭的过程,表现为过去几年疯狂涌入商品市场的资金的快速撤离以及市场投资情绪由极度乐观到异常悲观的快速转变。商品价格的暴跌虽然也与基本面状况恶化有关,不过更主要的还是资金的撤离。”上海一私募基金负责人陆先生对《第一财经日报》指出,“不过,在价格暴跌之后,基本面的因素开始逐渐对商品价格产生作用,于是商品市场开始有所分化。相对于金属和能源等商品而言,这个时候农产品的刚性需求以及多变的供给开始发挥作用,它开始对价格形成支撑,农产品市场也开始从单边跌市中走出来,进入投资者习惯的震荡走势。”
从美国农业部12月的报告来看,该机构虽然下调了全球大豆、玉米、小麦等商品的需求,但同时降低了这些品种的产量预计,这使得这些品种2008年的期末库存虽然较此前的预计有所增加,但是幅度并不大,且部分品种的库存相对于总需求而言仍处于较低水平。以大豆为例,美国农业部12月报告预计,2008年全球大豆产量为2.347亿吨,较11月的预估值减少了110万吨;该机构预计2008年全球大豆使用量为2.022亿吨,较11月下调了140万吨;期末库存量为5419万吨,较11月仅增加了43万吨。
上海大陆期货分析师高严荣认为,相对于其他市场而言,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使得投资者除了关注需求外,还非常重视供给的变化。“铜市场要达到供需平衡,在需求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就需要生产商减少产量,而生产商减产的速度往往落后于需求下滑的速度,因此一旦在这个市场中,投资者往往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需求变化的观察上,只要需求状况依然疲软,铜价的下跌趋势就没有结束。”高严荣指出,“农产品则不同,首先农产品具有刚性需求,这就保证了农产品需求的下滑程度不会太大,而同时由于天气的变化,可能会引起供给的快速减少。因此,当价格在过去4个月大跌60%之后,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农产品的需求状况,同时一些不利的天气变化渐渐进入投资者视线,从而令农产品价格暂时结束了单边下跌走势。”
在大豆市场中,中国的大量采购以及南美天气状况可能对大豆产量形成影响就成为近期推动国际大豆价格上涨的两个重要的基本面因素。
上海青马投资总经理马明超指出,总体来看,农产品仍处于熊市之中,只是这一熊市已接近尾声。就CBOT大豆市场而言,除了出口利好支持大豆价格外,南美大豆的生长期天气逐渐成为关键,而现在巴西和阿根廷的部分大豆主产区已经出现持续干旱,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十天仍将干燥。这有可能会成为下一步大豆反弹的关键支撑和炒作因素。数据方面,美国农业部公布的12月供需报告显示,大豆库存量与上月持平,为2.05亿蒲式耳,这表明2009年美国大豆库存仍处于历史偏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