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糖业应多方位增强抗风险能力
进入今年7月份后,全球食糖安全形势骤变,国际食糖价格上涨较快,加上资金对于国内2010/2011新榨季白糖供需仍旧偏紧和新糖大量上市前主产区工业库存薄弱的大肆炒作,郑糖期货进入10月份便开始了一波凌厉的涨势。近段时间,国内通胀压力不断增大,市场对国家再次调控的预期日益强烈,郑糖期货价格大幅回落,上周五开盘即封于跌停板。同日稍晚些时候开盘的ICE原糖期货3月合约大跌11.63%,创造出原糖期货自2002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和1991年以来的最大连续两日跌幅。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充裕流动性背景下,商品市场普遍处在高位,价格波动将不断加剧,制糖企业如何稳定经营、实现利润最大化,已成为国内制糖业乃至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
糖价恢复性走高提升制糖业利润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振荡,美元指数强劲走高,国际原糖和国内食糖价格大幅下跌。之后随着各国经济恢复并逐步走出危机阴影,2009年食糖价格走出低谷,稳步走高。进入2010年,国内食糖价格保持高位运行,不仅拉动了国内制糖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的快速增长,也带动了该行业经济效益的跨越式提升。今年以来,国内制糖行业利润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制糖业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加,拉动了行业利润大幅增长;二是糖价自今年年初开始基本在5000元/吨以上高位运行,10月份后一举突破6000元/吨整数关口,糖价的逐步走高使食糖销售大幅提速,进一步提升了制糖企业的利润;三是去年同期制糖业亏损58039.9万元,利润增长基数过低,当前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是恢复性增长;四是上半年各类含糖食品产量均为正增长,糕点、饼干等产品增速40%以上,罐头、饮料、糖果等产品增速在15%以上,含糖食品工业的增长带动食糖消费,进一步提升了制糖业的利润。
多因素制约制糖业抗风险能力
食糖生产成本逐年提高
进入2010年,由于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比价效应,甘蔗自身种植成本大幅增加。另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广西主产区甘蔗种植面积增加相对有限,无形中推高了甘蔗原料成本。此外,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虽然2009/2010榨季广西甘蔗收购价出现较大幅度提高,但因遭遇持续减产,蔗农实际收入增幅并不大,近几个月国内外糖价的大幅上涨,使得蔗农对2010/2011榨季甘蔗收购价格普遍持较高预期。除此之外,油、电、煤、运价格的上涨,将使制糖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
就目前的状况看,国内食糖价格和制糖企业生产成本、原料蔗价格和蔗农收入、种植结构比例等关系难以调整到合适状态,增大了巩固发展蔗糖产业的难度。另外,甘蔗种植、管理、砍运成本上升,农资价格上涨,以及劳力紧缺也影响了蔗糖产业的发展。
产品结构单一,糖价高低关乎企业“生死”
目前,国内制糖行业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制糖企业综合利用低、抗风险能力不高。在单价值链下,制糖业的单一原料供应链很容易受到原料供应的影响。产品结构单一使得制糖业容易受购买力、替代产品、价格等因素影响,降低了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食糖价格不仅受国内、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还受国内外宏观经济面和产业发展形势的影响。根据统计,今年6月份至今,南宁食糖现货价格与南宁糖业公司股票价格相关性高达93.23%。如此高的相关性说明了糖价对于国内制糖企业的重要性,价格强弱关乎着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
自2009年以来,国内糖价一直高“热”难退,一方面市场供需产生了缺口;另一方面,制糖成本居高不下,促使糖价水涨船高。虽然高糖价对于制糖企业来说是一大好事,但不断增加的成本日益显现了国内制糖企业抗风险能力的薄弱。
“季产年销”加重现金流负担
制糖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有资金回收风险和季节性因素引发的资金调度风险。国内制糖企业在整体运营过程中具有采购量多、销量大等特点, 其账务往来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款等均为企业隐性资产,若不及时清理, 就会形成资金长期积压, 不利于企业现金流的畅通。
食糖是典型的季产年销产品,其生产经营有着较强的季节性。食糖加工生产周期短,全年进行销售,而制糖企业资金的回笼是通过产品销售在全年逐步实现的。制糖企业收入与支付期不一致可能引发一系列财务风险,比如按时支付广大蔗农的甘蔗款,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企业现金大量流出等。目前,国内大多数糖厂为保证原料蔗的稳定获取,普遍采取以预付定金等方式提前向蔗农支付购买农用物资的现金,以补贴或低价的方式扶持蔗农购买良种、化肥、地膜和深耕深松,这使得制糖企业现金需求量大大增加,加重了企业的现金流负担,往往会使企业资金链吃紧甚至断裂。
灾害频发,严重制约制糖业发展
自然灾害风险是制糖企业生产经营必然要面临的风险。由于制糖企业综合利用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不高,目前国内制糖业的发展还是“靠天吃饭”。因此,对自然灾害风险预防和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作为制糖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2009/2010榨季,受百年一遇的干旱天气影响,云南省甘蔗种植区普遍受旱,部分蔗区还遭遇了严重的霜冻灾害。今年4月份贵糖股公布的2009年年报显示,公司2009年实现营收约10.8亿元,同比下降22.04%;利润3783.3万元,同比下降47.80%。年报称,受甘蔗糖料受灾减产,直接影响到蔗糖生产,公司制糖业务受到较大冲击。在2009/2010榨季,云南大旱严重重挫云南蔗糖企业,使得云南糖企大面积亏损,制约了当地制糖业的健康发展。
多方位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糖企做精主业,积极利用期货市场
制糖企业抗风险能力薄弱,主要是因为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创收点少。国内制糖企业尤其是南方制糖企业应积极拓展蔗糖深加工,制造附加值高的产品,同时提高蔗糖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如把蔗梢、蔗叶转化成畜牧业饲料,利用蔗渣开发木糖醇、造纸,利用滤泥生产专用复合肥等,大力推动蔗糖业循环经济产业化进程。以主产区广西为例,“十一五”期间,广西制糖业技术改造取得较好成绩。短短5年时间,广西糖业综合利用率由2006年的12%提高到30%,百吨耗标准煤、水重复利用率、COD排放量等各项环保指标都跃居国内前列,部分企业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针对于近期包括白糖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如何化解价格波动快且剧烈的风险,进而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实现利润最大化,已成为不少制糖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利用白糖期货市场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下面通过正面和反面两个例子特别说明一下。
正面:合理利用期市,提高制糖企业抗风险能力
M公司是广西一家制糖企业。2008年,M公司进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2007/2008榨季初,M公司预计国内白糖产量会增加5万吨左右,世界其他国家产量也会有不同程度增加,供大于求局面几成定局。与此同时,白糖期货价格远远高于企业自身的白糖生产成本,有利于卖出保值。2008年2月底,当白糖期现货价差扩大到600元/吨时,M公司卖出白糖0807和0809合约共计2100手,卖出价格在4300元/吨以上。同年5—6月份,白糖现货市场出现极为严重的淡销局面,到7月份现货价格跌至3200—3300元/吨,较2月份下跌1000元/吨左右,M公司便在0807合约上实施现货交割,通过期货市场销售盈利2000多万元。
反面:错失套保良机,企业一度资不抵债
同样是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宗商品价格全线大幅下跌,受终端产品价格影响较大的国内北方甜菜糖生产企业D公司,因没有进行套保操作,当年的生产经营严重亏损,亏损额达900万元,该公司一度面临资不抵债的局面。
在国内白糖价格大幅下跌的过程中,国内相关制糖企业深切体会到期货市场的功能——规避价格波动风险。2008年食糖价格的暴涨暴跌让制糖业开始重新认知期货,认识到利用期货市场的重要性。白糖期货市场除拥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两大核心功能外,还具有合理管理库存,降低库存成本,使库存资金占用最小化等作用。
目前国内的市场情况是,在强烈的通胀预期下,白糖期现货价格居于历史高位,白糖现货价格远高于生产成本,国内各地白糖现货价格有价无市的现象较为明显。综合考虑价格风险和基差风险,近期制糖企业在白糖期货上卖出套保正当时。首先,新榨季糖厂开榨工作正在陆续展开,新糖的入市将给糖市带来一定压力。其次,国家在收紧流动性和国储糖拍卖等方面的力度逐步加大,都使得白糖期货价格高位承压,后期糖价很有可能继续回落。综合来看,为规避白糖价格下跌风险,制糖企业有必要采取卖出套保措施来锁定企业生产利润。
控制成本,不断拓展和延长产业链
目前,国内制糖企业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正在逐步打造一个制糖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制糖企业要控制好四方面的生产成本:食糖生产直接材料成本、食糖产品生产成本、食糖销售成本和食糖副产品及蔗渣综合开发成本。食糖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制糖工艺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甘蔗出糖率和食糖产品品质。销售环节,为避开糖价大幅下跌造成的利润损失,除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实现理想的产品销售价格外,可适量参与到期货市场进行仓单注册,拓展现货销售渠道。
在我国南方甘蔗主产区,制糖企业生产要逐步形成两条价值主链,即“甘蔗一食糖一糖蜜制酒精一滤泥、精废液制复合肥”和“甘蔗一制糖一蔗渣制浆造纸”。以南方甘蔗主产区制糖企业上市公司贵糖股份为例,该公司形成了以制糖为核心,“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和“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碱回收”两条主线的工业生态链,另外还形成了“制糖滤泥—制酒精”等副线工业生态链。这些工业生态链使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既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还治理了工业污染,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目前,国内包装纸供应仍存在一定缺口,需求增速也较快,南方制糖企业可扩大浆制纸生产规模,使造纸的盈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糖价波动对公司盈利水平的影响。
所以,南方制糖企业应积极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使制糖工业由单一的生产结构转变为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制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
全流程的风险管理是将风险管理看作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事项,而是渗透于制糖企业各项生产、活动中的一系列行动,强调过程导向和环境依赖,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它需要对组织的生存环境进行分析和监控,从薄弱环节入手,增强组织对外部变化的灵敏性和正确反应的快速性。
首先,制糖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理念指导下进行,上至企业管理层下至每一位员工都应该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确保其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其次,制糖企业应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该架构一般包括风险管理决策机构、风险管理职能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再次,从收集、评估、应对、后续改进等各个环节规范处理各种类型的风险事件。通过建立制糖企业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做出快速反应,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有利于优化企业决策层的决策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最终保障制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国内制糖企业首先要做精做细主业,积极拓展蔗糖深加工,大力推动蔗糖循环经济产业化进程,在降低食糖生产成本上下功夫。当前,为规避食糖价格高位可能下跌的风险,制糖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适量卖出套保来锁定生产利润。制糖企业还要合理利用期货市场管理库存,降低库存成本,使库存资金占用最小化;利用仓单进行购销创新,改进其传统的购销模式。制糖企业更要建立一套适合自身企业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的快速适应能力。作者:中期研究院 王红英 吴媛瑾 --“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理论与实践”系列(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