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国储收豆政策影响分析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8-11-07 15:23 豆类
10月份正当国内豆农喜获丰收之际,国际大豆市场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出现连续暴跌局面,如何确保广大种豆农民的利益,如何有效稳定市
 10月份正当国内豆农喜获丰收之际,国际大豆市场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出现连续暴跌局面,如何确保广大种豆农民的利益,如何有效稳定市场、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成为上到决策者下到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完成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重大部署后,国务院常务会议10月17日立即作出“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决定。随后国家发改委便公布了以1.85元/斤的价格在东北大豆产区收购150万吨大豆的收储计划。此消息一出,国内大豆期货、现货市场纷纷止住跌势,价格出现较大反弹,国储收豆政策的及时出台稳定了目前的大豆市场。宏观调控措施多具有两面性,本文通过对国储收豆政策进行分析,帮助广大投资者正确评估该政策的执行效果,共同促进中国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国储收豆政策的积极意义

  1.防止豆价下跌,稳定农民收入,保护广大豆农利益

  由于2007/2008年度我国大豆产区受持续干旱天气影响,大豆产量较上年度大幅下滑,巨大的供给缺口导致供求矛盾加剧,大豆价格一路高涨。受大豆种植效益提高的带动,2008/2009年度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加上种植期雨水调和,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本年度中国大豆产量同比增长37.5%。国内供需矛盾的大幅缓解导致新豆上市之初价格便开始承压下行,在美国金融危机深化可能导致需求进一步减弱的背景下,大豆价格出现加速下滑走势,广大豆农的收入面临大幅缩水的威胁。国家及时出台的大豆收储政策向市场传递了国家不希望大豆价格走低影响豆农收入的政策信号,大豆现货市场价格由政策公布前的1.5元/斤反弹至目前的1.8元/斤附近。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农民卖豆积极性提高,贸易商收豆意愿增强,现货市场交易回暖。粗略估算,如果现货价格稳定在1.8元/斤附近,广大豆农会因此少损失20%左右的种豆收入,国储收豆稳定农民种豆收入的政策意义十分显著。

  2.有利于稳定大豆生产,维护国家粮油安全

  目前,种粮收入在黑龙江省广大农民年均收入中占比超过50%,仍是农民年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在选择种植结构时,通常会比较各种作物的种植收益,而大豆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往往会影响到下一年的种植面积。从下图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整体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但各年度之间种植面积的变化情况并不稳定。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本年度大豆价格与下一年度大豆种植面积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两者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65535,即说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大豆价格是影响下一年度大豆种植面积增减变化的重要原因。据此建立的一元回归模型为: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万公顷)=69.83484+0.105703×大豆价格(元/吨)。该模型检验指标中R2为0.932257,F值为96.332215,P值为0.000024,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因此,如果本年度大豆价格下滑,那么明年农民种豆积极性就会受到冲击,进而导致明年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国家通过制定大豆最低收购价格,有利于稳定农民种豆的积极性,避免在下一年度大豆种植面积出现大幅下滑,进而威胁国家的粮油安全。只有在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得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国家调控粮油市场供需的手段才能更加灵活自如,免于被动。

  3.拓宽农民售粮渠道,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现象

  从以往的粮食生产经验看,粮食丰收导致市场供应相对过剩,农民卖粮难现象时有发生。今年新豆上市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贸易商对大豆后期走势预期悲观,收购积极性明显降低,各地出现竞相压价,提高检验标准,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停收现象。国储收豆政策出台后及时制止了卖粮难苗头的出现,为广大豆农增加了一条售豆渠道。同时受政策信号指引,其他收粮渠道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国储收豆的政策为广大农民解决了卖豆难的后顾之忧。

  在充分认识国家收储大豆对市场发展的积极意义时,对于大豆这种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较为特殊的农产品来说,国储收豆政策容易引发的一些弊端同样不容忽视。

  二、国储收豆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增加了潜在的通胀压力

  众所周知,始于去年的物价持续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过快推动的。尽管在国家一系列宏观紧缩政策和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下,目前国内通胀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9月份CPI同比上涨4.6%。在9月份和1—9月份CPI构成明细中,食品类价格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9.7%和17.3%,均高居八大类别之首,食品类价格同比增长过快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在食品类的构成明细中,包括肉禽及其制品、粮食、油脂、水产品、鲜蛋等商品都与大豆产业链密切相关。国家大幅提高大豆的收购价格会导致大豆下游产品如豆油、豆粕价格回落幅度受限,并有可能通过饲料行业带动养殖业成本提高,终端养殖品价格回落难度增加。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商品价格在CPI中占比较大,如果此类商品价格走高,未来的CPI走势仍存在反弹的可能。因此,包括大豆在内的粮价大幅上调并不符合国家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宏观调控目标。

  2.易被国际炒家利用,引起进口成本增加

  据国家海关统计,中国9月共进口大豆41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19.1%;1—9月大豆进口总计2870万吨,同比增长32.3%。

  近两年中国每月进口大豆统计图(单位:吨)

  由于国内市场对大豆下游产品的刚性需求,经济增速放缓的脚步并未引起进口量的明显下降,甚至国际大豆价格下跌更激发了国内买盘的兴趣,进口出现不减反增的局面。国家此次收储大豆的政策同样会对国外大豆价格产生支撑。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购买方,中国政策的变动无疑会影响国际大豆市场,国外大粮商有可能借中国大豆底价提升之际拉抬国际大豆价格,导致国内进口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并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外汇损失。

  3.定价权缺失,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尽管我国大豆产量整体呈增长态势,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大豆供给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每年超过2/3的进口量致使我国大豆定价权旁落,并且短期内仍无法改变。目前的国际金融环境日趋复杂,无人能断定全球经济复苏的时间点和CBOT大豆价格的真正底部。目前CBOT大豆到港成本已经低于国内大豆现货价格,企业在成本面前自然会增加进口大豆的使用量,国产大豆的需求就会受到制约。国家此次150万吨的大豆收储量仅占全年产量的8.57%,如果没有后续收储量的追加,其余1600万吨国产大豆的销售压力可想而知。同小麦、玉米、水稻等我国具有完全调控能力的粮食品种不同,国储收豆的政策初衷能否实现仍存在诸多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