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消化殆尽连豆调整难免
利多消化殆尽连豆调整难免-食品产业网
尽管技术底部支撑较强,美豆反弹幅度大,但笔者认为作物优良率下调和中国需求支撑的利多动能已基本消耗完毕,美豆继续走高的可能性很低。与此同时,在天气隐忧消退的情况下,居高不下的港口进口大豆库存、庞大的临储大豆库存以及深陷亏损泥潭的油厂将继续令连豆承压。
尽管技术底部令国内外豆价获得额外支撑,其中美豆反弹幅度较大,其主力合约期价两个交易内由900美分/蒲式耳冲至2个月以来的高点956.2美分/蒲式耳,同时在美国农业部7月报告利多缺乏的情况下仍再创958.6美分/蒲式耳新高,但笔者认为作物优良率下调和中国需求支撑的利多动能已基本消耗完毕,美豆继续走高的可能性很低。而在天气隐忧消退的情况下,中国居高不下的港口进口大豆库存、庞大的国家临储大豆库存以及深陷亏损泥潭的油厂将继续令连豆承压,国内市场弱于国际市场的情况将是大概率事件。
一、美豆生长优良率下调影响有限
受局部产区天气过于潮湿影响,美豆生长评级持续下降,截至7月4日,作物生长优良率已由6月初的75%下降至66%,但笔者认为当前这样的优良率对大豆作物产量几乎没有什么威胁。首先,从美豆近10年的生长数据来看,生长初期优良率的下调是大概率事件,况且75%的优良率本来就是历史罕见,下调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次,当前66%的优良率尚处于65%-70%的较高生长优良区间内,即便像2006/2007年度那样跌至60%-65%的中等优良率区间,甚至跌破50%的优良率,但只要生长后期优良率能重回60%-65%的中等优良率区间,高水平单产保证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同时从美豆近15年来的单产数据规律来看,每一次从较低单产恢复后,一般要经过3年才会出现单产下调的情况,那么在2008/2009年度较低单产恢复的第二年就出现单产下调已经属于小概率事件,后期继续下调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与6月单产预估持平的美国农业部7月单产预估(每英亩42.9蒲式耳)或许是最好的验证;最后,一再创历史记录的2010/2011年度美豆播种面积基本上奠定了美豆再次丰产的基调,美国农业部7月供需报告预估7890万英亩,高于6月预估的7810万英亩和2009/2010年度的7750万英亩,后期天气只要一般正常,美豆2010/2011年度丰产指日可待。
二、强劲消费需求支撑难以持续
美豆上周大幅上涨除了受生长优良率下调带动外还有中国强劲需求的支撑,事实情况果真如此?美国农业部上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截至7月1日当周共采购旧作美豆24.05万吨,新作大豆36万吨,中国旧作美国大豆的采购量创5个月以来的最高位,这样的周度采购量确实强劲,可仔细分析近5个月以来中国采购美豆的情况后,就不难发现周采购量之所以貌似强劲的原因是前5月的采购量实在是太少了,相比之下和往年同期相当的二十几万吨的周度采购量自然显得强劲了。事实上,中国早在3、4月份的时候就大量取消美豆2009/2010年度的订单或将其转为2010/2011年度的,而往年取消或转订单的情况仅发生在作物年度即将结束的6、7月份,因此,自4月开始至今的3个月时间中国周度购买美豆数量一直低于往年同期水平,5月底开始连续4周都没有采购量,4月底以来来自美国的装船量也基本为零。试问,一个月度进口量高达五六百万吨的国家,在美湾大豆报价较巴西和阿根廷报价便宜且兼有运费优势的时候,一周进口二十几万吨美豆的需求如何称的上强劲?笔者认为,面对南美庞大的大豆产量,美湾大豆报价优势的可持续性不会长久,相信中国采购美豆的周度数量很快会回到前期低迷的水平。
三、港口进口大豆库存激增与油厂压榨亏损并存
全球大豆丰产压力下,低廉进口大豆一直冲击着中国市场。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几个月来,进口大豆一再刷新原来的月度进口记录,5月进口大豆437万吨,压船现象最为严重的6月进口量高达620万吨,至此上半年中国已累计进口大豆2580万吨,同比增长16.8%.伴随着进口量的与日俱增,油厂承接力确实明显不足,这种情况下的港口库存只能是持续攀升、屡创新高,当前突破600万吨的库存量已经是正常情况下的近两倍。港口库存高企,豆价下跌似乎对油厂挺有利的,可实际情况是,豆粕和豆油价格在预期充沛的供给压力下比大豆价格下跌的还要快,港口油厂5、6月份的压榨利润多数时间都处于亏损状态,这便进一步削弱了油厂的承接力,如此恶性循环下,港口库存只能是越来越高。比起港口油厂,产区油厂的境地似乎更不妙,因为他们压榨的是成本更高、出油率更低的国产大豆,在豆粕、豆油价格双双下滑的情况下,产区油厂只能选择停产。
四、政策“真空”,产区天气利空
连豆长期高于CBOT大豆的主要原因是国家近两年来实施了托市收购政策,同时中国产区不利天气升水的支撑也比较大,可是现阶段这两个条件似乎无一具备。一方面,国储2008年高价收购的大豆还剩余500万吨,这不仅令产区库容紧张,而且还限制了2009年新豆的收储。如果今年新豆上市之前这些库存大豆还没有出库,今年的收储势必再次受到影响,届时还将面临大豆保质期即将过期的风险。如果此前流入市场,这无疑是继高企港口进口大豆库存后国内市场的又一大利空因素。另一方面,中国大豆产区的天气似乎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尽管播种延迟,但生长初期充足的日照以及土壤中饱和的水分却意外加快了生长速度,持续高温下对干旱的担忧也在近几周的降雨中消散,今年中国大豆主产区的天气压根没有要“升水”的意思。
尽管技术底部令国内外豆价获得额外支撑,其中美豆反弹幅度较大,其主力合约期价两个交易内由900美分/蒲式耳冲至2个月以来的高点956.2美分/蒲式耳,同时在美国农业部7月报告利多缺乏的情况下仍再创958.6美分/蒲式耳新高,但笔者认为作物优良率下调和中国需求支撑的利多动能已基本消耗完毕,美豆继续走高的可能性很低。而在天气隐忧消退的情况下,中国居高不下的港口进口大豆库存、庞大的国家临储大豆库存以及深陷亏损泥潭的油厂将继续令连豆承压,国内市场弱于国际市场的情况将是大概率事件。
一、美豆生长优良率下调影响有限
受局部产区天气过于潮湿影响,美豆生长评级持续下降,截至7月4日,作物生长优良率已由6月初的75%下降至66%,但笔者认为当前这样的优良率对大豆作物产量几乎没有什么威胁。首先,从美豆近10年的生长数据来看,生长初期优良率的下调是大概率事件,况且75%的优良率本来就是历史罕见,下调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次,当前66%的优良率尚处于65%-70%的较高生长优良区间内,即便像2006/2007年度那样跌至60%-65%的中等优良率区间,甚至跌破50%的优良率,但只要生长后期优良率能重回60%-65%的中等优良率区间,高水平单产保证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同时从美豆近15年来的单产数据规律来看,每一次从较低单产恢复后,一般要经过3年才会出现单产下调的情况,那么在2008/2009年度较低单产恢复的第二年就出现单产下调已经属于小概率事件,后期继续下调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与6月单产预估持平的美国农业部7月单产预估(每英亩42.9蒲式耳)或许是最好的验证;最后,一再创历史记录的2010/2011年度美豆播种面积基本上奠定了美豆再次丰产的基调,美国农业部7月供需报告预估7890万英亩,高于6月预估的7810万英亩和2009/2010年度的7750万英亩,后期天气只要一般正常,美豆2010/2011年度丰产指日可待。
二、强劲消费需求支撑难以持续
美豆上周大幅上涨除了受生长优良率下调带动外还有中国强劲需求的支撑,事实情况果真如此?美国农业部上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截至7月1日当周共采购旧作美豆24.05万吨,新作大豆36万吨,中国旧作美国大豆的采购量创5个月以来的最高位,这样的周度采购量确实强劲,可仔细分析近5个月以来中国采购美豆的情况后,就不难发现周采购量之所以貌似强劲的原因是前5月的采购量实在是太少了,相比之下和往年同期相当的二十几万吨的周度采购量自然显得强劲了。事实上,中国早在3、4月份的时候就大量取消美豆2009/2010年度的订单或将其转为2010/2011年度的,而往年取消或转订单的情况仅发生在作物年度即将结束的6、7月份,因此,自4月开始至今的3个月时间中国周度购买美豆数量一直低于往年同期水平,5月底开始连续4周都没有采购量,4月底以来来自美国的装船量也基本为零。试问,一个月度进口量高达五六百万吨的国家,在美湾大豆报价较巴西和阿根廷报价便宜且兼有运费优势的时候,一周进口二十几万吨美豆的需求如何称的上强劲?笔者认为,面对南美庞大的大豆产量,美湾大豆报价优势的可持续性不会长久,相信中国采购美豆的周度数量很快会回到前期低迷的水平。
三、港口进口大豆库存激增与油厂压榨亏损并存
全球大豆丰产压力下,低廉进口大豆一直冲击着中国市场。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几个月来,进口大豆一再刷新原来的月度进口记录,5月进口大豆437万吨,压船现象最为严重的6月进口量高达620万吨,至此上半年中国已累计进口大豆2580万吨,同比增长16.8%.伴随着进口量的与日俱增,油厂承接力确实明显不足,这种情况下的港口库存只能是持续攀升、屡创新高,当前突破600万吨的库存量已经是正常情况下的近两倍。港口库存高企,豆价下跌似乎对油厂挺有利的,可实际情况是,豆粕和豆油价格在预期充沛的供给压力下比大豆价格下跌的还要快,港口油厂5、6月份的压榨利润多数时间都处于亏损状态,这便进一步削弱了油厂的承接力,如此恶性循环下,港口库存只能是越来越高。比起港口油厂,产区油厂的境地似乎更不妙,因为他们压榨的是成本更高、出油率更低的国产大豆,在豆粕、豆油价格双双下滑的情况下,产区油厂只能选择停产。
四、政策“真空”,产区天气利空
连豆长期高于CBOT大豆的主要原因是国家近两年来实施了托市收购政策,同时中国产区不利天气升水的支撑也比较大,可是现阶段这两个条件似乎无一具备。一方面,国储2008年高价收购的大豆还剩余500万吨,这不仅令产区库容紧张,而且还限制了2009年新豆的收储。如果今年新豆上市之前这些库存大豆还没有出库,今年的收储势必再次受到影响,届时还将面临大豆保质期即将过期的风险。如果此前流入市场,这无疑是继高企港口进口大豆库存后国内市场的又一大利空因素。另一方面,中国大豆产区的天气似乎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尽管播种延迟,但生长初期充足的日照以及土壤中饱和的水分却意外加快了生长速度,持续高温下对干旱的担忧也在近几周的降雨中消散,今年中国大豆主产区的天气压根没有要“升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