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青蟹”有了省级标准
如今,“三门青蟹”的名气越来越大,但究竟什么样的青蟹才是真正的“三门青蟹”?由浙江省质监局于6月27日发布的省级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三门青蟹》(DB33/T832-2011)给出了答案,它不仅规定了“三门青蟹”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还对其分级分类、营养成分、卫生指标、包装运输等进行了严格规范,使“三门青蟹”一举告别无标历史。
三门青蟹是我县第一大农业支柱产业,全县养殖面积已接近9万亩,年产量1.1万余吨,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值5亿元,于2006年成功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不过,由于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养殖凭经验、辨别凭感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既不利于产业品牌形象的提升,也给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留下了空子。
针对这一问题,县质监局与县海洋与渔业局早从2007年开始,就着手起草三门青蟹地方标准文本,并争取国家质检总局于去年修改地理标志产品——三门青蟹部分指标。此后,多次召开养殖户、标准制订专家、政府部门人员等参加的座谈会,并数次对县内不同养殖基地的青蟹进行指标检测与数据比对,最终完成标准的起草。省质监局在组织专家审定的基础上,正式发布了该标准。
据县质监局综合科负责人朱小臣介绍,这是我县第一次以标准的形式为“三门青蟹”立名,有利于青蟹产业进一步规范化发展。“该标准着重对肥满度、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捆扎物重量等特色指标进行了细致描述,比如每只膏蟹的体重必须超过250克、粗蛋白的含量要大于14%、捆扎物重量不能超过蟹重的5%,等等,这样能使三门青蟹更好区别于其它青蟹,更便于政府打击假冒三门青蟹。”
据了解,标准从公开发布到正式实施有1个月时间,期间,我县将集中召开标准宣贯会,使标准人人知晓。而标准一旦实施,养殖户在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识时,必须接受相关部门组织的产品检验,只有检验合格并附有合格标志方可公开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