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市场行情 > 水产类 >

水产类

绿色新疆优质畜牧特色水产

新疆日报 2011-10-18 10:14 水产类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随着亚欧博览会的华美落幕,新疆以开放、和谐、进步的崭新形象站立在历久弥新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随着亚欧博览会的华美落幕,新疆以开放、和谐、进步的崭新形象站立在历久弥新的丝绸之路上,这条欣欣向荣、活力四射的梦想之路,吸引着国内外无数的有识之士,借着这条路的延伸,“碧水蓝天情,草原儿女约”,首届中国·新疆畜牧水产博览会也将拉开幕布。

    2011年首届中国·新疆畜牧水产博览会是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农业部主办。自治区畜牧厅、自治区水产局、自治区农牧业机械管理局、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展览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首次畜牧水产农牧业机械产业的交易盛会。

    博览会将于10月23日-25日在新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主题为“绿色新疆、优质畜牧、特色水产”,届时将邀请19个对口援疆省、市和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西藏五个西部省区组织畜牧、渔业、农机(畜牧、水产机械)生产和加工企业组团参会。我区也将组织区内获得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的畜产品、水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机(畜牧、水产机械)生产经营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参会。有关金融服务机构参会。

    新疆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人文、民俗旅游资源多姿多彩,民族风情浓郁淳朴;新疆土地广阔肥沃,水草丰茂,宜农、宜牧、宜林、宜水产养殖。独特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决定了新疆具备生产绿色无公害畜产品、水产品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面对当前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疆畜牧、水产、农机各项事业正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新局面。举办“首届中国·新疆畜牧水产博览会”将加快实施新疆特色畜产品、水产品“东联西出”战略进程,进一步展现新疆“天山南北好牧场、塞外江南鱼米乡、绿色品质美名扬”的特色魅力。

    畜牧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疆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是新疆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各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新疆拥有可利用草场面积7.2亿亩,占全国可利用天然草场总面积的23%;拥有耕地6187万亩,农作物饲草料资源丰富;各族群众具有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悠久传统和丰富经验。具有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良好资源条件和物质基础,是我国重要的良种畜和畜产品生产基地。

    随着农牧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畜牧业已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新疆作为全国畜牧业生产基地和五大牧区之一,以“抓稳定、促发展、助民富、保生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为抓手,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冲击,推动了新疆畜牧业取得新的成效。圆满地完成了国家和自治区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新疆丰沃大地上掀开了畜牧业的华丽篇章。

    ——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全区畜产品产量继续大幅度增长,全年各类牲畜出栏4287万头(只),肉类总产量207万吨,牛奶产量270万吨,禽蛋产量37万吨,实现了全区主要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全区畜牧业产值345亿元,较2005年增长87.5%;畜牧业在农牧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连续多年占据较高比重。

    ——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牛奶、优质牛羊肉、细羊毛三大优势产业带建设不断巩固和加强,猪、禽等特色产业区初步形成。2009年,全区奶牛存栏260.7万头,家禽出栏1.75亿羽,生猪出栏644万头,分别较2005年增长21.3%、150%和79.8%。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托国家良种工程和自治区良种补贴等项目实施,全区畜禽良种繁育能力和品种改良技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2009年,全区牛的良种率达59%,绵羊良种率达67%,山羊良种率达66%,分别较“十五”末提高了5.9、6.1和9个百分点。

    ——牧民定居工作步伐加快。在国家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推动下,全区有10.65万户、40.29万牧民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实现了定居,种草养畜、机械化转场等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广大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健全草原监理、草原生物灾害防治、草原火灾防扑救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基本草原保护、禁休牧和草畜平衡三项制度,积极实施退牧还草、无鼠害示范区等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区退牧天然草原1018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区的植被盖度较“十五”末提高了5~15%,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完成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撑三大体系的兽医管理体制分类改革,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地、县、乡、村五级动物防疫网络。在国家和自治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全区动物防疫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装备水平和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大幅度提高,重大动物疫病平均免疫密度达到95%以上,牛瘟、牛肺疫、马鼻疽三种疫病被消灭。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不断加强,启动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产地检疫开展面大幅提高。加强对畜牧业饲料、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的监管,进一步完善了饲料、乳品、肉类等质量监测机构,消除“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事件对我区畜牧业的冲击。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800多个,建立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500多个,有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463家,饲料加工企业近267家。贯通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初步形成。麦趣尔牛奶、西域春牛奶、泰昆天山草鸡、天康放心肉、巴口香牛肉干等一批优质畜产品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名牌产品称号,进入了内地和周边国家市场。新疆畜产品出疆、出口贸易日益活跃,外向型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

    ——科技兴牧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全区共实施国家和自治区畜牧业重大课题150余项,取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8项,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22项。建立了村级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开展了科技进村入户、科技下乡和科技培训年等活动,人工授精、免耕补播、标准化养殖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在广大农牧区得到广泛推广。

    ——畜牧业行政执法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开展了畜牧业地方法规的制修订工作和畜牧业执法人员培训工作,建立了乡镇草原监理和区级种畜禽质量鉴定机构,加强了草原监理、动物卫生监督、牧草种子管理、兽药饲料管理、种畜禽管理、奶业管理等监督执法,查处违法案件1万多起,挽回经济损失520万元,维护了广大农牧民的利益,保障了新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区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新疆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和小康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二五”新疆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夯实了发展基础。

    “十二五”新疆将着力构建以主要畜产品优势产业带为基础,以畜禽良种繁育、饲草料保障、动物疫病防控、产业化经营、科技支撑服务和行政执法为支撑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强化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推进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实现我区由传统畜牧大区向现代畜牧强区跨越。

    到2015年全区肉类总产量达到320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450万吨。蛋类产量超过50万吨。主要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不断巩固,示范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全区牛、羊、猪禽良种率分别达到75%、80%和95%;肉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0%以上,商品牛奶加工率达到80%以上,纳入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养殖户比例达到70%以上;全区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逐步对全区1.5亿亩荒漠草原实行永久性禁牧,对基本草原实行草畜平衡管理。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全区实现牧民定居10万户以上,定居率达65%,牧民定居后人均收入不低于当地农牧民平均水平。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畜牧人“甘洒热血和青春”的积极努力下,凭借着中央和各省(市)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机遇以及自治区“民生建设年”活动的强劲东风,我们有信心使全区畜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让绿色新疆、优质畜牧的旗帜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