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农业部长谈粮食产量目标:“1万亿斤”有多重?

2007-07-27 11:52 粮食类
去年下半年以来,玉米、小麦、食用油价格先后上涨,今年5月份后,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粮价是百价之基,粮
去年下半年以来,玉米、小麦、食用油价格先后上涨,今年5月份后,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供求和价格形势基本稳定,农产品和食品价格整体上就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当前,粮食发展形势如何,全年粮食供应有无保障?就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记者专访了农业部部长孙政才。
夏粮丰收来之不易,全年丰收任务艰巨

  粮食平均每亩实际收益呈逐年下降趋势

  记者:当前粮油肉价格上涨,农业部长怎么看?

  孙政才:去年下半年以来粮油肉价格上涨,一方面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另一方面也表明部分农产品供给偏紧。应该说,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但价格上涨过快过大,不仅会影响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生活,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记者:今年夏粮已获丰收,总产有望实现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四年增产,那么,全年粮食生产有没有希望实现连续四年增产?

  孙政才:今年夏粮增产是在上年基数较高、自然灾害较重的情况下实现的,丰收来之不易。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党的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得益于各级农业部门抓得紧、抓得实;得益于科技的有力支撑。此外,市场价格的拉动作用也很明显。

  但夏粮产量不到全年粮食产量的1/4,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还在秋粮。目前早稻长势总体正常,秋粮作物播种基础较好,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将比去年略有增加,其中玉米、水稻两大高产作物面积增加较多,但要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还面临巨大挑战。

  一是气象年景总体偏差。二是病虫害呈重发态势。三是种粮面临收益下滑压力。近几年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目前化肥、柴油等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并呈持续上涨趋势。2004—2006年,全国粮食平均每亩实际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呈逐年下降趋势。尽管今年粮食价格同比有所上涨,但仍未达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历史最高水平。

  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防汛抗旱工作,强化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立足抗灾夺丰收。同时,切实加强秋粮田间管理,认真组织实施优质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力争早稻、秋粮再获丰收。









  实现1万亿斤目标,面临六大挑战

  坚决守住耕地18亿亩这条“红线”

  记者: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949亿斤,如果今年粮食再获丰收,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粮食产量达到1万亿斤的目标?

  孙政才: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接近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万亿斤的目标。今年我们的粮食生产,力争达到1万亿斤。但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一种稳定状态的产出水平,是在正常条件下可以预期多年实现的产出能力。近3年粮食连续增产依然具有恢复性的特征,即使今年粮食实现稳定发展,也还不能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地达到1万亿斤的水平。

  要实现1万亿斤的目标,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1997年至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耕地1.24亿亩。2006年,全国又净减少耕地460万亩。

  二是水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粮食生产用水与工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矛盾日渐突出。

  三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扭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5%,水稻、玉米、大豆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60—70年代水平。

  四是科技增粮任务繁重。我国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贡献率为49%,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除水稻外,主要粮食品种单产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五是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加大。据有关资料分析,1997—2006年连续10年增温已导致极端气候灾害明显增多增强,对我国粮食发展构成严峻的现实威胁。

  六是市场约束更加突出。粮食价格走势和国际市场行情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为突出,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尚未根本改变。

  记者:要实现“1万亿斤”的目标?要采取哪些综合措施?

  孙政才:一是坚决守住18亿亩这条“红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确保国家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兑现到户,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三是加大科技兴粮力度,抓农业科技创新、抓转化推广。四是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灾情监测预警等,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粮食是事关全局的战略物资

  发展生物能源作物不能“与粮争地、与人争粮”

  记者:我国人多地少,保障粮食供给任务重。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棉花、油料、糖料等产品的需求也将加大,如何处理好它们的关系?

  孙政才: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难题。今年食用油涨价就提醒我们必须始终关注农业生产的结构问题。由于我国耕地资源紧缺,在作物布局安排上,粮食作物与其他作物客观上存在竞争关系,多种了粮食往往就意味着少种其他作物,反之亦然。

  因此,我们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一要优先保障粮食作物面积的稳定。确保“十一五”末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万亿斤的目标,是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所必需的基本产出能力,是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必需的战略基础保障。从多年的实践看,全国粮食作物应稳定在目前的水平之上。二要高度重视油料、糖料以及蔬菜水果生产。我国食用油需求很大,产销缺口很大,油料作物生产有很大潜力。要加大国产大豆的扶持力度,引导主产区农民扩大面积。同时,遏制油菜种植下滑趋势。三要妥善安排棉花等工业原料作物的生产。今后应把扶持国内棉花生产作为一条重要产业政策,建立相应的补贴制度,鼓励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保障我国棉花播种面积不低于8000万亩。

  记者:近年来,发展生物质能源作物成为世界热点,在我国,前景怎样?

  孙政才:从我国情况看,不能大规模利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不可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来发展能源作物。我国发展生物能源作物必须坚持“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原则,从严控制用粮食生产燃料乙醇,更多地实现秸秆、粪便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适度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非粮能源作物,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粮食是事关全局的战略物资,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作。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只能适量进口调剂余缺,不可能依赖进口来解决吃饭问题。今年将召开党的十七大,明年将举办奥运会,确保粮食稳定发展意义尤为重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要各地区、各部门、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粮食安全就一定能够得到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