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天津市粳稻单产增加价格下降
天津市物价局成本队对本市东丽、津南、宝坻、宁河等4个粳稻直报区(县)13个农调户2007年粳稻生产成本和收益情况进行了调查。总体情况是:粳稻产量、产值大幅增加,虽然价格下降,成本上升,但收益显著提高。具体情况如下:
一、政策好气候佳,产量增幅高达23.40%
2007年,调查户粳稻亩均产量612.80公斤,比2006年的496.50公斤增长23.40%。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政策得民心,为水稻丰收奠定坚实基础。在各项惠农政策不变的基础上,我市今年继续加大粮食补贴力度,每亩补贴收入达47.23元,比去年增长12.37%,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同时,我市农业部门还多渠道筹措农村水利建设资金,全市累计投入各类农建资金2.33亿元,全面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气候风调雨顺,为水稻生产提供有利条件。今年我市粳稻生长期间总体天气条件较好,栽插期气温适宜,扬花孕穗期光照较足,千粒重普遍高于去年。三是病虫害防治得力,良种推广面扩大,为水稻增产提供有力保障。全市防治水稻面积近20万亩,并收到较好防效;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种率大大提高。
二、价格下跌4.17%,产值增长21.10%
2007年,调查户每50公斤稻谷平均售价99.78元,较上年的104.12元下跌4.17%,但价格跌幅远小于产量增幅,今年粳稻亩均产值为1327.95元,比上年的1096.59元增长21.10%。粳稻出售价格之所以下降,一是受市场供求关系趋向平衡的影响。今年天津市粳稻产量大幅增加,市场粮源充足,抑制了价格上涨;二是农民售粮心切,进一步压低了市场收购价。农民存在“卖跌不卖涨”的心理,积极售粮,据调查,2007年粳稻商品已售率为89.5%,比上年的78%增加11.5个百分点,几乎所有农调户留足自食自用粮食后,全部出售了手中余粮。三是农调户今年水稻出售时机把握不准,价格降幅明显,从而拉动全市平均售价走低。
三、总成本上升12.25%,现金成本上升32.36%
2007年,调查户亩均总成本759.10元,比上年的676.27元增长12.25%。其中亩均生产成本655.20元,比上年的604.11元增长8.46%。亩均土地成本103.90元,比上年的72.16元增长43.99%;亩均现金成本479.61元,比上年的362.36元增长32.36%,构成现金成本的三大要素:物质与服务费用、雇工费用和流转地租金分别比上年增长13.62%、130.28%和40.88%。
(一)物质与服务费用上升13.62%。调查户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333.29元,比上年的293.35元增长13.62%。构成物质与服务费用上升主要因素:一是农膜费增加。调查户亩均农膜费16.86元,比上年的13.01元增长29.59%。农膜价格高位运行和农膜使用量增加导致农膜投入上升;二是机械作业费大幅增加。调查户亩均租赁作业费达到118.26元,较上年增长18.09%,其中:亩均机械作业费109.38元,比上年的52.42元增长108.66%。随着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各个作业项目上的使用量显著增加和柴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各地农机作业收费不断提高。三是化肥投入仍居高不下,购进化肥价格普遍高于去年。
(二)人工成本上升3.59%。调查户亩均人工成本321.91元,比上年的310.76元增长3.59%,人工成本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是劳动日工价由24元/天调整到28元/天,增幅17%。二是雇工费用增加。由于农村青壮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农忙返乡的人数减少,雇工需求增加,致使雇工天数增加0.53天,家庭用工天数减少3.68天,加上物价不断上涨等因素,雇工工价呈相应上涨趋势,每亩达到55.47元,比上年的31.38元增长76.77%。
(三)土地成本上升43.99%。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土地行情向好。调查户亩均土地成本103.90元,比上年的72.16元增长43.99%,其中,亩均自营地折租84.05元,比上年的58.07元增长44.74%,亩均流转地租金19.85元,比上年的14.09元增长40.88%
四、净利润增长35.34%,现金收益增长15.54%
2007年,调查户亩均净利润568.85元,比上年的420.32元增长35.34%;亩均现金收益848.34元,比上年的734.23元增长15.54%;每亩现金收益和补贴收入合计895.57元,比上年的776.26增长15.37%。今年水稻大丰收,产量、产值增幅显著,弥补了成本支出的增加,农民获得了相当好的收益。
五、天津市水稻生产形势一片大好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鼓励农民种粮,今年市政府对种粮农民补贴实行全覆盖,做到应补尽补,落实粮食补贴面积533万亩,比上年增加24%,补贴资金1.6亿元,加上中央财政农资综合直补每亩13元,共计2.3亿元,直接受益农户达80万户,良好的政策形势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天津市水稻育种向产量和优质方向发展,据了解,本市原种场专家选育水稻新品种“津原45”,创亩产865.6公斤新纪录,今年在京津冀鲁等地推广种植百万亩,农民增收超过2亿元;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隆1A”在津育成,种子基地在津启建,标志着天津杂交水稻走向全国。同时,本市成功创建25万亩人工水稻湿地,保护地下水资源,改善农业环境,确保粮食生产与自然环境双赢。
六、几点建议
(一)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要持续稳定。各项惠农措施确保落实到位。要采取调控措施,继续加大粮食收购力度,稳定粮食价格,稳定农民收益。
(二)加大“科技兴农”的投入。病虫害是危害粳稻产量、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问题。因此要加强低毒高效防止病虫害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部分优质稻种在今年虫灾中经受检验,显现较强的抗病虫害特性,应大力优选与推广,有关部门也要做好病虫害预警、预报工作,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三)加强对化肥、农药经营和农机租赁市场的管理。解决农药配制、销售渠道混乱、标识不清等问题,综合治理农药市场;巩固目前对化肥价格的调控效果,稳定化肥价格;整顿农机租赁作业市场,引导农机租赁作业合理收费,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
(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推行节水灌溉。天津市部分区县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因此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多建小水库、小池塘,同时加强节水技术指导,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增加农民经济效益。
一、政策好气候佳,产量增幅高达23.40%
2007年,调查户粳稻亩均产量612.80公斤,比2006年的496.50公斤增长23.40%。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政策得民心,为水稻丰收奠定坚实基础。在各项惠农政策不变的基础上,我市今年继续加大粮食补贴力度,每亩补贴收入达47.23元,比去年增长12.37%,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同时,我市农业部门还多渠道筹措农村水利建设资金,全市累计投入各类农建资金2.33亿元,全面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气候风调雨顺,为水稻生产提供有利条件。今年我市粳稻生长期间总体天气条件较好,栽插期气温适宜,扬花孕穗期光照较足,千粒重普遍高于去年。三是病虫害防治得力,良种推广面扩大,为水稻增产提供有力保障。全市防治水稻面积近20万亩,并收到较好防效;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种率大大提高。
二、价格下跌4.17%,产值增长21.10%
2007年,调查户每50公斤稻谷平均售价99.78元,较上年的104.12元下跌4.17%,但价格跌幅远小于产量增幅,今年粳稻亩均产值为1327.95元,比上年的1096.59元增长21.10%。粳稻出售价格之所以下降,一是受市场供求关系趋向平衡的影响。今年天津市粳稻产量大幅增加,市场粮源充足,抑制了价格上涨;二是农民售粮心切,进一步压低了市场收购价。农民存在“卖跌不卖涨”的心理,积极售粮,据调查,2007年粳稻商品已售率为89.5%,比上年的78%增加11.5个百分点,几乎所有农调户留足自食自用粮食后,全部出售了手中余粮。三是农调户今年水稻出售时机把握不准,价格降幅明显,从而拉动全市平均售价走低。
三、总成本上升12.25%,现金成本上升32.36%
2007年,调查户亩均总成本759.10元,比上年的676.27元增长12.25%。其中亩均生产成本655.20元,比上年的604.11元增长8.46%。亩均土地成本103.90元,比上年的72.16元增长43.99%;亩均现金成本479.61元,比上年的362.36元增长32.36%,构成现金成本的三大要素:物质与服务费用、雇工费用和流转地租金分别比上年增长13.62%、130.28%和40.88%。
(一)物质与服务费用上升13.62%。调查户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333.29元,比上年的293.35元增长13.62%。构成物质与服务费用上升主要因素:一是农膜费增加。调查户亩均农膜费16.86元,比上年的13.01元增长29.59%。农膜价格高位运行和农膜使用量增加导致农膜投入上升;二是机械作业费大幅增加。调查户亩均租赁作业费达到118.26元,较上年增长18.09%,其中:亩均机械作业费109.38元,比上年的52.42元增长108.66%。随着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各个作业项目上的使用量显著增加和柴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各地农机作业收费不断提高。三是化肥投入仍居高不下,购进化肥价格普遍高于去年。
(二)人工成本上升3.59%。调查户亩均人工成本321.91元,比上年的310.76元增长3.59%,人工成本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是劳动日工价由24元/天调整到28元/天,增幅17%。二是雇工费用增加。由于农村青壮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农忙返乡的人数减少,雇工需求增加,致使雇工天数增加0.53天,家庭用工天数减少3.68天,加上物价不断上涨等因素,雇工工价呈相应上涨趋势,每亩达到55.47元,比上年的31.38元增长76.77%。
(三)土地成本上升43.99%。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土地行情向好。调查户亩均土地成本103.90元,比上年的72.16元增长43.99%,其中,亩均自营地折租84.05元,比上年的58.07元增长44.74%,亩均流转地租金19.85元,比上年的14.09元增长40.88%
四、净利润增长35.34%,现金收益增长15.54%
2007年,调查户亩均净利润568.85元,比上年的420.32元增长35.34%;亩均现金收益848.34元,比上年的734.23元增长15.54%;每亩现金收益和补贴收入合计895.57元,比上年的776.26增长15.37%。今年水稻大丰收,产量、产值增幅显著,弥补了成本支出的增加,农民获得了相当好的收益。
五、天津市水稻生产形势一片大好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鼓励农民种粮,今年市政府对种粮农民补贴实行全覆盖,做到应补尽补,落实粮食补贴面积533万亩,比上年增加24%,补贴资金1.6亿元,加上中央财政农资综合直补每亩13元,共计2.3亿元,直接受益农户达80万户,良好的政策形势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天津市水稻育种向产量和优质方向发展,据了解,本市原种场专家选育水稻新品种“津原45”,创亩产865.6公斤新纪录,今年在京津冀鲁等地推广种植百万亩,农民增收超过2亿元;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隆1A”在津育成,种子基地在津启建,标志着天津杂交水稻走向全国。同时,本市成功创建25万亩人工水稻湿地,保护地下水资源,改善农业环境,确保粮食生产与自然环境双赢。
六、几点建议
(一)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要持续稳定。各项惠农措施确保落实到位。要采取调控措施,继续加大粮食收购力度,稳定粮食价格,稳定农民收益。
(二)加大“科技兴农”的投入。病虫害是危害粳稻产量、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问题。因此要加强低毒高效防止病虫害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部分优质稻种在今年虫灾中经受检验,显现较强的抗病虫害特性,应大力优选与推广,有关部门也要做好病虫害预警、预报工作,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三)加强对化肥、农药经营和农机租赁市场的管理。解决农药配制、销售渠道混乱、标识不清等问题,综合治理农药市场;巩固目前对化肥价格的调控效果,稳定化肥价格;整顿农机租赁作业市场,引导农机租赁作业合理收费,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
(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推行节水灌溉。天津市部分区县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因此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多建小水库、小池塘,同时加强节水技术指导,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增加农民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