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2007——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年
日前,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郭晓利在中国农业行业国际论坛上说,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期货市场不到2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现在这样的景象,那就是期货市场和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和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2006年年底,市场人士预计:“明年期货市场将出现玉米年”,因为期货人士认为,刚性增长的饲料需求、多元化的农产品加工需求以及种植面积的紧张形成了目前玉米价格走牛的局面。在美国玉米价格上涨带动下,国内玉米期货的成交和持仓都创出历史新高,2007年期货市场有可能是玉米年。
站在2007年年底,我们发现,专家的估计有些保守了。今年岂止是玉米年。目前国内上市的18个期货品种(不含未开展交易的啤酒大麦和绿豆)中,农产品占了12个。无论是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大豆(分为1号和2号)、玉米、豆粕、豆油和棕榈油,还是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小麦(分为强麦和硬麦)、棉花、白糖和菜籽油,以及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天然橡胶,个个交易活跃。生猪和稻谷期 货的上市今年也加快了研发力度。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期货市场都是起源于农产品。中国的期货市场,从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在小麦交易中引进期货交易机制算起,至今已经17年了。目前,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农产品期货“活”了市场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从2004年起,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更具体地提出了要培育油脂、油料期货市场。我国期货市场清理整顿以来上市的13个新品种中,有10个是农产品。说明国家对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中国证监会加强监管,重新修订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和四个行业管理办法,成立了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为期货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创造了条件。
我国期货市场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盲目发展、治理整顿、规范发展等几个阶段,2000年市场规模最小的时候,年成交量只有5461万手,成交金额才16082亿元。但通过长达7年的治理整顿后,近几年得到了稳步发展,去年成交量达4.49亿手,成交金额超过21万亿元,首次与国家GDP总额持平,今年的成交金额更已经超过30万亿元。近5年来,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量年增长率约为50%,大大超出世界商品期货20%左右的平均年增长水平。
就市场规模来说,近年来国内农产品期货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比重始终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高的时候在90%以上。2006年国内农产品期货成交量和成交额占总成交的比重分别为85.66%和66.43%。2007年1-11月份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642883752手,累计成交额为35745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59.56%和87.07%。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公布的世界期货交易所交易量排名,2002年以来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交易量一直位居全球期货交易所前十位,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期货市场。
市场参与者数量增长迅速,投资者结构明显改善。以大连商品交易所为例,该所成立初期,市场投资群体主要以个人投机者为主,价格的涨跌起伏脱离基本面的情况时有发生。到2001年底,该所投资者开户总数42415个,其中企业开户数才1941个。而目前,该所开户数达360358个,其中企业开户数达到了13490个,与2000年5月期间企业客户数量最低时的795个相比,7年时间里翻了17倍,投资者结构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从最近现货企业参与交易的情况来说,企业客户的交易量占到我国总交易量的16.36%,持仓量占总持仓量的54.54%,现货企业的持仓基本上占整个市场的一半以上,与成熟的国际期货市场结构基本相当。由于现货企业的积极参与,期货价格的波动基本上与基本面保持一致,而且与现货价格的波动紧密相连,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一方面,近几年虽然经历了国际上几次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但国内期货市场始终保持平稳运行,说明我国期货市场抗风险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国内外相关企业开展生产、贸易的重要参考。
农产品期货“稳”了生产
期货市场是一个给商品定价的地方,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对现货市场和产业发展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而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近年来,主要在三个层面发挥了三种作用———给农民提供了指导,给企业提供了工具,给政府提供了参考。
期货市场成为农民种地卖粮的好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生产者承担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农民来说,他们面对的最大风险不再是自然风险,而是价格风险。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期货合约,能够给出上市品种未来长达一年的预期价格,农民可以根据这个预期的价格,种地卖粮,能够有效增加收入。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开展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同时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路子。在2003年10月,根据调研掌握的产地大豆卖价过低的情况,写信给黑龙江省委主要领导,建议以期货价格信息引导农民卖粮,通过迅速传播期货价格,使农民增收10多亿元。2004年,国际大豆价格创下16年来的新高,该所向国务院提出抓紧时机扩种大豆,利用期货市场“先卖后种”,保障农民增收的建议。当年黑龙江省参加“先卖后种”试验的1200多个农户,增加了数亿元的收入。2005年以来,大商所开展了“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免费培训种粮大户、粮食企业负责人和农村基层干部3.8万人,在黑龙江、吉林等地出现了一批运用期货市场推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试点案例。
经过多年努力,看期货价格卖粮已经成为东北农民卖粮的常规模式———上网看看期货价格,关注电视上的行情报价,或打电话问问期货价和外面市场价。大商所这几年一直委托中国大豆网和中国玉米网为农民开展免费电话咨询服务,据统计,今年秋收后,大豆网和玉米网平均每家每天接到咨询电话300多个。问的内容不再是现在卖什么价,能不能卖,更多的是期货价多少,进口价怎样,怎么看今后价格走势。在黑龙江省,农民流行着这样一些口头语:“多种两亩,不如卖好一亩”,“一年收成卖两年钱”,“生产损失市场补”,“农民卖得明白,小贩赚得清白”……这些都反映了东北农民在期货市场影响下出现的新变化。
对于很多现货企业来说,期货市场的主要作用是套期保值。目前,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有1.1万多家现货企业参与期货交易,这个数量不到该所总客户数量的5%,但是,这些企业的交易量却占到了市场的近30%,持仓量占到近40%。整体上看,国内规模以上玉米、大豆经营企业基本上都参与了套期保值交易,通过期货回避价格大幅波动中的经营风险。还有的现货企业,将期货市场作为调整经营策略和方向的指示器,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进行经营的有效策略。比如,他们根据期货价格的特点,在大豆期货价格呈下跌趋势时,适当控制原料库存,加快产品销售,少留库存;在大豆价格呈上涨趋势时,加大原料采购力度,控制产品销售节奏。
期货市场价格信息反映市场预期,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信号,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由于期货价格信息公开透明,有较大的市场穿透力和影响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涨价信息当天就传到现货市场的各个层面,特别是直达农户,农民对价格上涨信息能够及时充分了解,改变了以往现货市场传递环节多、周期长、中间截留等情况。
农产品期货“拓”了前景
据郭晓利介绍,与发达国家的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上市品种上,目前我国3家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品种18个,其中农产品期货12个,而国际上有约300个商品期货品种,其中农产品就有数十种之多。在市场规模上,2006年,我国期货市场的成交量2.25亿手,仅相当于世界期货期权成交量约118.59亿手的1.9%,这与我国GDP占全球总额5.5%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在同现货市场的关系上,2006年我国的大豆期货交易量是我国大豆产量的10.98倍,而美国大豆市场的这个比例达到35.5倍;同期我国玉米的期货交易量是玉米产量的9.3倍,而美国玉米市场这个比例为22倍,这说明,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还没有做深做细做厚。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我国是农产品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在2006年世界银行选取的16种大宗商品中,我国的棉花、大米、茶叶3种商品的产量以及棕榈油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玉米、大豆、小麦产量以及天然橡胶4种商品的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二;大麦、棉花、棕榈油、菜籽油、豆油、豆粕、大豆、小麦、天然橡胶9种主要农作物2006年进口量排名居国际前三位。从成熟期货市场同现货市场20至40倍的比例关系看,中国的期货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要使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成为东方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从政策层面来说,需要继续支持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的上市,尽快推出生猪、稻谷等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扩大期货市场为农业产业服务的覆盖面。需要金融政策支持农业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开展对外开放试点,引进合格的境外会员和投资者,提高农产品期货市场国际化程度。从农民的角度来说,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期货知识培训,加大对农民信息服务工作的力度,切实有效推动期货信息的及时准确传播,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把握售粮时机和价格。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需要积极培育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开展期货加订单生产模式,鼓励支持采取“公司+农户”、“订单+期货”的模式,积极鼓励订单企业将从农民那里转移过来的风险,通过期货市场再转移分散出去,为农民架起通向市场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