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粮价,安如“泰山”?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8-06-30 10:52 粮食类
中央财政动用区区数十亿元的财政补贴,就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维护了粮价稳定,这是一个成本较低的好政策。国家粮食局专家顾问、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研究员李思恒说。 这里所说的好政策,就是我国于2004年出台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毋庸置疑,这项政策对稳定粮价、保护农民
  “中央财政动用区区数十亿元的财政补贴,就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维护了粮价稳定,这是一个成本较低的好政策。”国家粮食局专家顾问、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研究员李思恒说。

  这里所说的好政策,就是我国于2004年出台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毋庸置疑,这项政策对稳定粮价、保护农民利益的意义非同小可。然而,调查发现:国家最低收购价和种粮农民心理期望落差“巨大”。

  托市收购利好

  “最低收购价政策就是为了‘托市’,避免小麦价格过低。”农发行一业内人士说。具体言之就是,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又称“托市收购”。2005年,国家开始对水稻实行最低收购价收购。

  根据《预案》,在5月21日至9月30日期间,当小麦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由中储粮总公司和有关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按照最低收购价格,在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个小麦主产区,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小麦。

  其实,这种收购方式并不鲜见。据了解,每年新粮上市后,各类贸易商会采取各种方式对新粮价格进行打压,从而通过低买高卖获利。为了保证新粮价格,避免谷贱伤农,国家有关部门在2006年首次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采访发现,预案区农发行为夏粮收购准备工作都着墨不少,可圈可点。山东定陶县就是其中之一。据定陶县长陶体华介绍,他们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夏粮收购工作,县电视台专门开辟了“保护价收购一线”栏目。

  此外,该县粮食、公安、工商三部门还成立了粮食市场稽查管理办公室,扎制宣传车,印发宣传单,深入到村镇、农户宣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收购站点都设立茶水站、药品供应点,有的还为卖粮农民提供免费就餐。

  截至6月初,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区6省农发行准备工作已完全到位,共认定粮食收购贷款资格企业2697户,100亿元铺底信贷资金于预案前全部落实。据统计,预案区6省今年小麦总产量1869亿斤,预计最低收购价收购量640亿斤,需农发行贷款490亿元。

  事实上,在正常情况下,小麦价格仍然主要由市场形成。据悉,在新麦上市后,只要取得收购资格的粮食经营企业和用粮企业,都可以积极入市收购。只有在新麦集中上市期间,当市场价格下跌低于最低收购价水平时,中储粮等主体才会按最低收购价挂牌收购小麦。

  不难发现,国家在为保护农民种粮利益方面,可谓用心良苦。按理说,农民现在卖粮积极性应该很高,收购点也应是门庭若市,络绎不绝,但预期和现实略有差距。

  粮价不应这么低

  收购点里的这个男子身材肥硕,面容黝黑,胡子拉碴。他叫何启国,身着迷彩服,穿平底鞋。如果不是事先知晓,可能会将他误认为是个退伍军人。事实上,他是定陶县东王店乡一种粮农户。

  何启国是专程从北京工地上赶回老家收麦子的。他家有6口人,10亩耕地,今年收了近1万斤麦子。自己留了三千斤作为口粮,其余的都拉到东王店小麦托市收购直收点,准备卖掉。今年,最低收购价中等白麦0.77元/斤,中等混合麦0.72元/斤。

  “今年粮食最低收购价较上年还可以,但如果考虑种粮成本的话,那就没什么赚头了,我一亩地秋午二季最多也就挣个四五百块钱吧。”何启国笑着说,“在北京搞建筑,一个月挣两千多,家里地的收入也就是我两个月的工资,种地少很不划算。”

  站在旁边的几位粮农插话道:“年轻人谁愿意种地,出不去的人才种粮。现在,我们种麦子主要是留自己吃,卖不卖无所谓。如果单靠种自己家几亩地,基本上无利可赚,因农资价格太高!现在粮价的确太低,如果涨到1元/斤的话,那还行,要不然种粮真没意思!”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小麦生产成本同比增加11.7%,其中主产区小麦每亩总成本424.53元,比去年上升4.9%,每亩现金成本248.6元,比去年上升5.1%。今年主产区小麦种植成本除湖北省与去年基本持平外,其余省份亩均成本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在收购点,卖粮食的农民大都像何启国一样身强力壮,他们都有个想法:就是把粮食卖掉后,尽快回城打工。打工的收入对于农民来说还是很可观的,粮价涨不涨对何启国们来说无关紧要。但是,对那些适度规模经营的种粮农户来讲,意义就非同小可。

  安徽宿州一种粮食农户老李就深有感触。他家有10亩地,此外又以每亩300元的价格租种别人20亩,这30亩地就靠老李和他爱人俩人种。老李家除收割机外,其他农用机械一应俱全,老李的种地成本相对来说就低很多。如果小麦按照最低收购价出售的话,老李单一个午季收入就可过万;如果秋季玉米再获丰收,老李的年收入至少逾两万。

  老李说,他今年五十九岁,出去打工别人不要,都嫌年纪大。在他们村,像他这么大年纪甚至比他还大的人比比皆是。现在,老李已把新小麦颗粒归仓,准备等价格高的时候再抛售。“至少现在粮价还没赶上1995年价格,那时每斤小麦还卖到9毛多呢!听说国外同样小麦都一两块钱一斤,国内粮价怎么比国外低这么多?”

  采访中,很多农民都反映,除了粮食不怎么涨价以外什么都在猛涨,生产资料价格涨了60%以上。粮食是基本稳定收购价格,零售环节这个价格有的时候可能涨了一点点,生产环节里面基本上没涨,这样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的积极性怎么来维护?

  显然,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较低,给增加农民收入带来不利影响。尽管国家今年两次调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较去年价格相比,平均涨幅为7%,但远远低于农资价格以及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幅度。那么,粮食最低收购价,何去何从?

  寻求干预与放开的平衡

  当下国际上正上演一场“粮荒”。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声明,今年大米已涨价76%,有37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世界粮食计划署说,粮价上涨使全球1亿人深陷贫困。然而,国内粮食的平均价格,1997年时每公斤1.5元,现在每公斤1.58元,十年涨了8分钱。

  据报道,由于国际粮价暴涨,国内外大米价格甚至相差4倍。在巨大价差诱惑下,粮食走私出境案件时有发生。除规模走私外,还有零星走私现象,在西南边境,一些边民每日来往于水上,随身携带几十斤粮食偷运出境。如何让国内种粮百姓享受到国际粮价涨价带来的好处?

  在开放经济环境下,通常时期国内粮价特别是沿海粮价应该基本和国际接轨。要保护粮食安全,最可靠的是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是让农民在粮食价格上有利可图。这倒不是说一定要用财政手段拉高粮价,应当基本让市场供求决定价格。

  现在,很多人认为,粮食是生活必需品,粮价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粮价一价带百价,如果粮价上涨过快过多,会加剧通货膨胀。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教授说:“在现代社会,通胀通常不是粮食供求和价格调整的结果,而主要是货币扩张和总需求过快增长导致宏观总量失衡的结果。管住货币才是应对通胀的治本之策。抑制粮价可能有一时之效,但会付出更多。”

  中央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农民增收。在卢锋看来,农民最可靠的、第一位的是依靠市场增收;政府补贴作用应当是比较辅助的。政府保护各个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公平赚钱,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利用市场增收是农民的基本权利。

  时下,在对待农民问题上,有一种思想值得注意。这就是认为农民比城市人承受力强。的确,农民比较分散,组织程度差,文化水平较低,在代表自己利益与政府对话方面远不如城市人有力。有的说:“老二哥”老实厚道,既不能怠工,又能忍耐,三年困难时期有些农民守着国家粮库活活饿死……

  但是,莫忘一条:今天的农民同过去有了最大不同点———有了生产自主权。他们种什么,不种什么;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要看市场,要看经济效益,赔本的买卖他们是不会干的。1985年的粮食、棉花生产徘徊,2007年的猪肉、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等,就是农民对不按价值规律办事的有力回击。

  平心而论,现在国际粮价较高,农民好不容易盼到一波好行情,应当在政策上考虑允许农民从中获利。放开粮价,减少贸易限制,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使国内粮价反映市场供求客观因素作用,有助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也有助于抑制国际市场粮价“超调”。粮价放开利国利民,何乐而不为?

  诚然,中国是个粮食大国,粮食是基本生活必需品,政府管理和调控对保障粮食安全以及避免市场过于剧烈波动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需要寻求粮价的干预与放开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将会贻害无穷。